
我的青葱岁月与外贸文牍
文/庐上雁
我的青春年华是在文牍中渡过的,别人听了,觉得枯燥乏味,不过,在我却留下了难于抹去的记忆。
82年大学毕业,我分配在中国银行杭州分行(下称中行)单证科,开始了外贸文牍生涯。入行时,虽说已是大学生,但对进出口贸易一无所知。那时中行刚从人民银行(下称人行)划出来,由原人行国外业务处升格为国家银行,时称外贸专业银行。原人行虽也从事外贸结算,但做的是“协定贸易”(仅限社会主义国家)。至于说,对资本主义国家(时称“对资业务”)则刚起步。
初进中行,不仅我们没有做过对资结算,就是原人行的老行员也没有做过(只限做协定贸易帐户)。于是,总行开办了培训班,请来天津财院苏宗祥等讲《国际结算》、《国际贸易》课。我们捷足先登,课本是苏先生编撰的,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二部分。培训后,我开始了外贸文牍生涯。
初次上岗,我们有位好师傅,叫杨天榆,担任副处长。五十年代,中行总行由沪迁京,原员工遣散,杨天榆是改革开放后,个别归队员工之一。
当时信用证作为外贸主流结算方式(约70-80%)。结算处是以“出口信用证业务流程”设置科室:通知科,即出口信用证通知;
单证科,也就是公司将货物装船后,根据信用证规定制作单据,交审单科议付。我们将外贸公司的发票、提单、检验证等,审核后寄往国外索取货款。结汇科将汇来的货款划拨外贸公司;还有个综合科处理杂务。
上级给每家企业定了个级别,中行属副厅级,省级外贸归类于处级;市级外贸则划为科级。因中行是副厅级,外贸只是处级,他们对中行言听计从。
我们根据国外开来的信用证项下的单据仔细审查,找到那怕一丁点儿失误,否则就可能给国家造成损失。此时,杨处长成天忙于开会或应酬,处理公务极少,他找来了一位昔日同事(安定一)。安早年在沪中行工作,五十年代后到杭州橡胶厂当会计,已退休。安到中行后,处理全省国际业务的疑难。除了安定一外,杨处长又寻到了几位中行迁京前的员工(陆以礼等)把关。
全省外贸结汇多集中杭州,可外运要靠上海港,为了加快单据流转,省行在沪中行老楼开了个窗口,称上海小组,由结算处派员到沪工作,陆以礼等也在上海。由此,大家将到上海工作称“去沪行学习”。
单证上遇到的扯皮时有发生,如某套单子信用证规定启运地为“上海-宁波”(夹在沪甬之间的“-”意为“或者”),也就是两地任选一个。当公司将单据上显示上海港出运的提单交银行后,却遭到外方拒付,原因是规定“上海-宁波”,而单据仅显示“上海”,构成了“单证不符”。又如,釜山港,英语有二个拼法,PUSAN与BUSAN,信用证上采用了BUSAN,而海运单据等写了“PUSAN”。对方发来拒付电,认为“单证不符”(目的港名与信用证不符)。对于类似于的“拒付”,我们均可通过交涉取回货款。
另一种情况可能给企业造成“灭顶之灾”。如A企业向B国出口服装,规定货物上船时,进口方派员验货,出具检验证书。未料,对方派出的检验员认为,质量有问题而拒签检验证。此批货物已整装待发,企业只好在缺少检验证书的情况下,勉强出运。
果然,进口行因缺少客检证书而拒付全部货款。
对于国外银行的“拒付”如何处理?谁也吃不准。幸好有安老师把关,问题也迎刃而解了。不仅我们对国际惯例不甚了了,就是外贸公司也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应付洋人的百般挑剔。
那时省经贸厅有个刊物(《外经贸报》),我喜欢投稿,于是将国外拒付货款案例写成短文,发给报刊(每周一篇)。几经交涉,成功收回货款,那是经验;收不回来,成了教训。后来,我将短文集起来出了本书,叫《出口信用证拒付处理》(杭州出版社2002年版)。
时针拨到2000年初,政策有了变化,我国向全世界承诺,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外贸经营权”下放给企业。此消息隐含另一个信息,只为国企垄断的外贸人才将扩大到所有经营进出口业务的领域。我写了个报告,内容是,只有中行拥有国际结算人才,建议开办国际结算班,培训外贸人员。可叹的是,论文虽在媒体刊载,并未引起注意。
2002年末的一天,在报刊上见到一则培训单证员启事,于是,拨通了署名浙江省现代物流人才培训中心的电话,问道:“有需要单证教师吗?”对方说:“你过来谈谈。”
我来到他的办公室,接待者是副主任郑梁。我告诉他,从事单证多年,在经贸厅网页拥有专栏,也没忘掉带上《外经贸报》等报刊上发表的论文及总行的奖状。
他说:“三月底在绍兴有个单证班,你去行吗?”拿出二本书,说道:“你先备课。每周六、日开课,一天八个课时,三个月上完。”
回到家,拿出这二本书,翻阅了一下,哑然失笑:恍若回到了八十年代初,不就是我进中行时培训的书吗?八十年代以前,我国外经贸事业一片空白,无论是外贸公司,还是银行,从零开始;而今外贸经营权即将下放,企业境遇与我初出校门时如出一辙。
我来到绍兴图书馆,刚进大厅,百多人演讲厅济济一堂,主办方说,早满额了,开课前仍有人报名,只好在走道添桌椅。学员多是企业员工,也有待业青年及应届生,多数已在外贸岗位干上了,带着疑难来“充电”的。我边讲,边解答疑难,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忽然发现,课本远不能适应时代需求(书本上没有)。
回到杭州,我与郑梁谈起此事,他也有意由培训中心搞本实用教课书,当时单证培训方兴未艾,从成本考虑,也是个划算的举措。
为了写《国际商务单证》,我查遍了图书馆所有外贸、国际结算的书,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经验撰写。
刚印行时,作为内部资料,书名《国际商务单证基本知识与实务》,后更名《国际商务单证教程》,此书被中国职业教育专委会列为“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培训认证指定用书”。
考试题目也就是多年工作积累的那些问题的处理方法,标准答案是依据《国际商会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条款》)及《国际贸易解释通则》。时至2005年(外贸全面放开),外贸单证培训达到高潮,此书正式出版。由于明显的实用性,即使不是国贸专业的人只要有三个月业余培训也能上岗,随即,成为“全国单证员认证教材” (外贸人员入行前需取得这个证书)。
通过培训,学员对于外贸要处理的事情均能游刃有余。课余,我将学员的提问(遇到的障碍)及解决之道,在《新理财》等发表(我有专栏/每月一篇),帮外贸人解疑释难。2009年相关文章结集出版,书名《单证解惑280例》(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年版)。
此后,每到星期五傍晚,我到全省各地去讲国际商务单证课。好在省内四小时经济圈已经形成,周五晚八点钟前就可到达目的地,稍做准备,次日正时走上讲台。
时间飞速的流逝,我国外贸事业已不仅限于沿海地区,外贸单证由沿海各省延伸到中西部地区。由此,我又编写了《外贸单证实训精讲》(2012年版/中国海关出版社),此书推向全国后,不仅作为外经贸中专、高职院校必修课,也成为外贸类本科生的实训教材。时至今日,商务单证已在外贸人中普及了。
在外贸单证的道路上,历尽甜酸苦辣,感叹不已:改革前无人知晓,八十年代后只限于国企专利的单证,今在外贸人中已习以为常。我的青葱岁月虽说埋头文牍,却值得记忆!
作者简介:
龚玉和,笔名庐上雁,1949年生于杭州,曾就职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浙江大学亚欧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今服务于杭州下城区地方志办公室。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