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美食与行走之间
文/胡潇予
以前总觉得西安和北京应该有着大致相似的轮廓,都是历史厚重的古都,都有着文化底蕴的传承,所以也应该拥有一样高远的天空。
然而,从咸阳机场到西安市区的路上,我开始慢慢发现,这两个城市的气质原来散发着截然的不同。
北京的确坐拥帝王之尊的大气与辽阔;而西安,虽不见满天黄沙,但黄土高原的气概和浓厚的西北气息已扑面而来,天空似乎也要低沉而厚重许多。
当到达西安市区,机场大巴将我们在一条不知名的路上放下,问路竟成为一种挑战。看不到什么出租车、公交车、也不见太多的行人,大家好似不约而同藏到什么地方,不见踪影。饥肠辘辘中,终于遇到一位路人,却被告知附近没什么吃饭的地方,可原本以为西安遍地都是美食么,忽觉我们像是走入了南辕北辙的轨迹,不是迷了路,根本就是迷失了方向。
不甘心,选择一个方向,一直走下去,总会遇到本地人吃饭的馆子吧。当暂时忘记攻略里那些耳熟能详的美食,先找一家能够填饱肚子的地方,这个要求真的不算太高。
兜兜转转,终于拐进一条小巷,一看就是本地人的住处,修车的店铺、老式理发店、杂货铺,在初春的风中,阳光下,树影斑驳。不经意间,还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街中店面的招牌,有两三家竟是单位同事的姓名,忽然而来的亲切。
当又往前走了一会儿,果真找到一家小吃店,看起来安静清冷。小小的窗口,几张椅凳,黑板菜单,倒也干净。没有花哨的菜式,恰好省去选择的困难,直接点了份辣皮儿。接着,进来一位姑娘,于是我们成了唯一的两桌客人。
辣皮儿很爽口,辣椒有些辣,我一边吸着辣气,一边不愿放弃。这是与西安美食的第一面相逢,可为偶遇。
吃饱了,拉起行李,继续赶路。
目标是预定的酒店,但却打不到出租车。在这个旅游城市,不知为何出租车却比想象中的少很多,没办法只好挤上公交,貌似也不可直达。
一路辗转,觉得路途越加遥远,仿佛原本离目的地那么近,却始终兜兜转转,无法靠近。打算选择一个熟悉的站名下车,因为它在随身携带的攻略中反复出现。暂时到不了酒店,至少还可以开始一次美食之旅吧。
没错,此刻不再是偶遇,而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找寻。
待下了车,只是转一个弯儿,竟然忽见另一方天地·:所有的热闹喧嚣仿佛在瞬时间跳了出来,这才是假日的西安,游人熙熙攘攘,摩踵擦肩。周围擦肩而过的游人们,个个又是轻装上阵,顶多背个双肩旅行包出来游逛,只有我们一路拖着行李箱,走街串巷,一看就是还未安顿下来的样子。
几乎毫无悬念,先去吃羊肉泡馍,早就听说馍要自己一点点掰进去,掰大了汤汁进不去,不入味,掰小了馍又容易碎,颇是个技术活儿。然而待食材端上来一看,除了配菜辣酱、已码好的糖蒜,馍块儿也已然掰碎盛在碗中,拿来即食。看来对待游人,店家也早已是设身处地着想过了。
想起多年前,读过的一个采访,讲一位导演的妻子如何在冬天平常的日子里,为丈夫备一碗羊肉泡。大意是先熬好一锅新鲜的羊肉,然后极具耐心地将馍撕成头发丝那么细,等门外楼梯上熟悉的脚步声响起,赶紧将炉上的热汤浇到碗中,再撒一把葱花香菜,待进门的那一刻,正好将这碗恰到好处的羊肉泡端到面前。
当时读完,真的极富画面即视感,仿佛自己也能嗅到那热气腾腾温暖的香气。然而,当我面对自己眼前这碗著名的羊肉泡馍时,即便这个故事在我脑子里打转了好几遍,也依然没能将它吃完。从小,就不习惯把面食泡到汤水里,不会用豆浆泡油条,也不会用米粥泡鸡蛋。所以羊肉泡馍,只是打算喝喝汤,吃吃羊肉。里面的羊肉很少,颇有一种让人浅尝辄止的感觉。
吃完羊肉泡再换一家吃凉皮,就在马路斜对面,有些年头的小桌凳,摆在店门口。据说西安市面上的凉皮大致分三种:岐山擀面皮、汉中热面皮和秦镇米面凉皮。到现在我都分不清,只知道在这儿吃的第一家凉皮和济南的品种差不多,宽宽的面皮,里面有麻芝酱,筋道、柔软、凉香、酸辣可口。
坐在路边小凳上,捧一盘凉皮,晒着太阳,看看蓝天,再看着和我们一样来来往往的游客,安心享受一份假期的美好。
回想在济南最爱吃的凉皮,其实竟是出自当年的沃尔玛超市,而最爱的搭配,是那里的凉皮配炸鸡腿,这种混搭,也确实少见。这一盘凉皮吃得实在太饱,于是望着前方那长长的小吃街,开始生出一种,怎么才能空出肚子继续吃下去的迷茫。
……
玫瑰镜糕、绿豆糕这些甜点小吃是塞牙缝的,西安的肉串比济南要大,很实在。店家抓一把,放在你跟前,看起来肉质鲜嫩滑爽,肥瘦相间,搁在小炉子上,还嗞嗞冒着油,焦香直往鼻子里钻,咬一口,舌头烫了一下。
而著名的定家小酥肉地处西安大皮院的偏僻位置,但酒香不怕巷子深,每天依然很多游人慕名前往。都说这里的小酥肉肉质滑嫩,汤汁鲜美。先把切条后的牛里脊,挂上糊放进锅里炸一遍,然后再加入浓浓的牛肉汤改成上锅蒸,少不了的是各种调味的作料,浸润在牛肉汤中。小酥肉趁热出锅,盛在平底儿搪瓷碗里,号称浓香酥软,香而不腻。但实际上对于我们已经吃了一肚子肉的人而言,恐怕还是会有些油腻。
不过设想一下,在那些物质匮乏的年代,如果能有一小缸酥肉,配上一碗白米饭,连汤带肉拌在一起,会让多少人大快朵颐,直呼过瘾……
就这样拖着行李走了一路,也吃了一路。大概熟悉了地形,从广济街到西羊市,再到北院门、大皮院,对于这里的林林总总,心中也大致有了数。所以这第一趟属于广撒网,看什么都想吃,之后才是重点“回访”。所以在西安的那几日,从早吃到晚,也从早走到晚。我还穿着一双坡跟的靴子,每日大步流星,不知疲倦,走街串巷。
在那些美食相伴的间隙中,也曾于中午的城墙下,北方初春的风中,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感受着城墙的力量与历史的沧桑,想象在城墙上骑着自行车,一路叮叮当当,该是怎样怀古惜今的心境在回响。
行走在繁华与落寞之间,总还会有某些瞬间,让人不由生出“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叹。
抛开这样的心情,其实回想从大学开始,喜欢看的很多杂志期刊都来自于西安,那里面有青春飞扬的校园,有纯美梦幻的爱情,所以从那时起就认为这里不仅是一个历史名都,也是一个适合爱恋的城市,两个人牵手在古城墙下行走,可以看夕阳西下,看飞鸟归巢。
如果有人问:这样的爱情会有多久?
旁边的那个他或者她是否会回答:会和这座城墙一样久。
……
华灯初上。
总觉得夜晚的西安是属于盛唐长安的那一页,是去年元夜市,花市灯如昼,是千回百转擦肩而过的回眸。正如有人说,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个大唐盛世的情怀。而这种情怀落在现实的地方,无疑就是西安。
夜已深,依旧在外游荡。
大街上空旷许多,只有晚点打烊的店铺透出浅黄色温暖的灯光。错过了“春发生”的葫芦头,因为已实在吃不下任何东西,只好把希望留给第二天的早餐。
早餐一早就计划去樊记吃肉夹馍,恰巧离住处不远。狭促的店堂,长长的队伍,多为游客吧,原本想吃肉夹馍配凉皮儿,结果排队时临时改了主意,把凉皮儿换成馄饨。嗯,馄饨很一般,肉夹馍很不错,馍酥肉烂,香喷喷,热乎乎。只可惜我前一天吃得太饱,此时一点都不饿,但又忍不住这香气四溢,所以硬着头皮继续大快朵颐。
其实,单位餐厅也有好吃的肉夹馍,和这里做法迥异。软软的馍巴掌大小,微微烤过的样子,夹些细细碎碎的酱肉,再配些许香菜与星星点点的红辣椒丝,但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到。
吃着肉夹馍,想起还没去同盛祥,于是又临时决定把早午饭定在那里。没错,刚吃过早饭的人,还要接着吃早午饭。同盛祥位于鼓楼东大街,从外面看就是复古气派的店面,挂着排排串串的红灯笼。同盛祥的泡馍曾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连馍上面都印着字,除了logo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字码,是绝对的招牌。
这里掰完的馍碗会被标上号码,以确保你最后吃到的就是自己掰的那个馍,然后被服务生端走让后厨加工。一般五六分钟就可以出锅了,然后再端回来,热气腾腾上桌。
实在吃不下羊肉泡了,就选择了麻酱凉皮,每张桌上有暗色的“辣子”和红彤彤的“辣子酱”。凉皮儿是长条的,有些像粗面条,劲道爽口,酱汁特别香,还有丝丝缕缕的甜味儿,实在太好吃。也许我们应该早些来到这里。
从同盛祥出来,转个弯儿,继续回民区附近的游逛。
第一次知道西安回民区的名字,是源自同学老麦,西安人,家住回民小区。当年每每听到他谈及家乡,都是一脸的自豪,树立起我们一众同学对于这个城市最初的向往。
此次西安之行前,偶然得知老麦与他的妻子丹,也将带宝宝从北京回家探亲,对于要不要见一面,有过纠结。
回想当年刚毕业不久。丹与老麦要回太原---丹的家乡举办婚礼,我是伴娘。那个五一假期,我先坐火车从济南到北京站,与等候在车站外的他俩会合,然后由老麦开车再赶赴太原。
车里有丹准备的一大袋零食,连平时不习惯零食的我都忍不住吃了一路。老麦将车开得飞快,以至于我在车里和丹聊着聊着天就昏昏欲睡----车速实在太快。
那时的日子,年轻、飞扬。
今日,走在回民区拥挤的人群中,抬起头,看看两侧的楼居,猜想老麦家的窗户是否也在其中。想来他们拖家带口难得回来两日,恐怕还要走亲访友。此时,如贸然打扰,于他们而言,多少会是一种负担吧。
因此,我决定还是以这样一种遥远而又相近的方式,隔着这条在异乡记忆中常常谈论的街巷,与他们轻道一声问候。
在回民小区继续找寻美食,贾三清真灌汤包必不可错过。百年老店,食客自然多,然而大家褒贬不一。灌汤包8个趴在一笼屉里,看起来皮薄,又有韧性,吹弹即破,真的可以用筷子夹起,轻轻上提,抖一抖,使汤包摆脱笼屉。配料是醋加辣油。轻轻咬一口,汤水足,肉也多,与定家小酥肉一样,略显油腻。八宝稀饭好大一碗,平日里,每餐都有粥,可每次都是小小的一碗,从未尝试这么大一海碗。
不过对于自己的食量,也很是惊人。在西安,一日数餐,每每当胃里有了一点点空隙,就迫不及待再次填满,眼中已有那么多美食在排队等待,只是烤肉串就不记得到底吃过多少次,甚至一天深夜,逛到一个不知名的小区里,还在里面一个形单影只的地摊上,继续吃烤串,以至于很多时候,真是撑得快迈不开脚步。
吃了一路,逛了一路。体会多了,忽然想起陕八怪的典故,才大概理解了其中些许的奥妙。
都说“面条宽得像裤带”,西安的面条都是自己手工擀,可不就是又宽又厚,可戏说像腰带;锅盔大得赛锅盖”,也很是形象与贴切,虽然我一直不知道济南满大街的锅盔店和陕西锅盔到底是不是一样的东西。“油泼辣子一道菜”, 陕西人确实能吃辣,吃什么都喜欢配上辣椒酱,对辣的偏好,可见一斑。“老碗似盆分不开” 陕西人吃饭用的是海碗,大得能装下平常碗的三四倍,尤其超乎我日常的食量。“家家房子半边盖”,这是陕西人独有居住环境,这与陕西的风土人情分不开。“有凳不坐蹲起来”, 从很多电影中都可以看到,陕西人吃饭的时候喜欢捧着个大碗蹲着吃,不知道现在还会不会保留这一种习惯。 “妇女手帕头上戴”, 据说是风尘多的原因,也是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形象的刻画吧。“秦腔不唱吼起来”, 秦腔的如泣如诉正是体现了粗狂西北风的宛转与悲怆 。
而想来西安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其悠久的历史大概也是密不可分。如今的西安,传承了古代长安饮食文化的包容,又发扬了现代餐饮文化的精髓。不论高档酒楼的大菜、还是街头巷尾的小吃都品种繁多,仅是西安的小吃据说就有几百种。既继承了传统、又不失现代;既有本土,又吸取外来的精华。
说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融合,值得一提的还有西安的星巴克。第一次见到这么有特色的星巴克建筑,仿古的条梁搭成多层次的折面,既古朴传统又现代抽象。
后来才得知有杂志曾评说这家星巴克是全球最美的星巴克之一,“多折的屋面在外部是对传统西安商业和居住建筑的一种抽象表现,表达了对曾经存在的历史建筑的一种记忆,以及对西安历史文脉的尊重,使之从各个角度与周围环境进行对话。”
平时自己很少喝咖啡,很多时候,即便去咖啡馆,也只是为了咖啡豆的香气和那里安静的氛围。即便如此,如果下次再去西安,我想真的应该到这个“最美的星巴克”,点一杯咖啡,透过临街的窗棂,去感受滚滚红尘帝王都,悠悠岁月百姓城。
而这句话,想来,也大概是对于西安最贴切的诠注吧。
作者简介:
胡潇予,金融学硕士,近年来于《齐鲁晚报》、《山东文学》、《金融文坛》、《留学生》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十余万字;曾获“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全国诗书画家创作年会”一等奖、第四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曾出版个人文集《风的另一边》。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