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头语:兔兔生威、龙精兔猛、兔背熊腰、如兔添翼、龙吟兔啸、兔兔生风、龙蟠兔踞、龙腾兔跃、兔头兔脑、龙兄兔弟、生龙活兔、藏龙卧兔。

新年寄语.传统春节的习俗
文/耿国新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大节。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我们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也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我国规模最大、传统文化精华最为汇聚、持续时间最长、节日内容最为丰富、形式最为多样的民俗大节。 “一年之计在于春”,
立春的岁首,对于农耕社会的炎黄子孙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们除旧布新,祈福辟邪,祈求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春节将到,伴随着新春佳节的来临,就让我们来聊一聊我们中国人的“春节”中那些有意思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节日的习俗。 在历史上,我国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春节的有趣传说,春节有“元日”“元旦”“元辰”“岁诞”等很多的名称,但是老百姓更习惯于把过春节叫做“过年”。那么,“年”是怎么来的呢?从古到今,都有很多有趣的传说,
其中一种很有意思的传说,就是在古时候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做“年”。它头上长着触角,凶猛异常,残害生灵。人们千百年来和“年”争斗了多年。每到“年”来的时候,各个村寨的人们便会扶老携幼逃往深山里。 有一次,村里来了一位乞讨的老人,大家都忙着收拾东西往山上逃,但是有一位老婆婆给了这个乞讨的老人一些食物,也劝他一起往山上躲避。这位老人笑了笑说,他有办法帮助村民把这个“年兽”赶走,只不过是需要村里的人帮忙准备一些东西。听了这位老人的话,大家半信半疑。村里有几个胆大的年轻人就留了下来,看看老人是怎么样把这个“年兽”赶走的。 到了半夜的时候,“年”像之前一样又闯进了村庄。它发现村里的气氛,与往年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村中老婆婆的家中灯火通明,门口还贴着大红纸,“年兽”看到了以后浑身发抖,吓得怪叫了一声。等它走近的时候,老婆婆家院子里突然传出了“噼里啪啦”的爆炸声。原来是人们把竹节扔进了火堆里发出的爆裂声,“年”吓得浑身颤抖,不敢向前。这个时候,身着红袍的老人打开了院门,哈哈大笑起来。“年兽”一见大惊失色,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原来,“年兽”最怕的是什么呢?火光、炸响,还有红色。从这以后,人们都知道了对付“年兽”的有效办法。 于是大家就竞相效仿。每到腊月三十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贴红纸、守更待岁。到了第二天,人们还会早起走亲访友,相互地道喜问好。
从此,过年贴红纸对联、燃放鞭炮、相互拜年、敲锣打鼓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 刚才说的是关于古代“春节”的历史传说,今天人们从考古发现中,也可以看到,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年”字。这个“年”字,上半部分像“禾苗”,而下半部分像“人”形。金文和小篆中的“年”字,也都是由“禾”字和“人”字组合而成。从这些象形文字中,我们就能够看出,“年”和古时人们的劳作以及庄稼生长的周期是密不可分的。在古代,“禾”是各类谷物的通称,就像我们今天把各种粮食、蔬菜叫做“农作物”,叫做“庄稼”一样。小篆中的“年”字,它的字形,就像一个人顶着成熟了的谷物,甚至形象地展现出了被沉重的谷物压弯了腰的这么一个形象,以表示年成和收成之意。 古人通过对谷物生长周期以及对天体星辰的观察,产生了时间周期、循环往复的概念。随着人们种植的农作物的播种、成熟,还有收获,“年”也便有了一个完整的时间周期的含义,成为了中国农历纪年的一个单位。 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自上古时代,人们在旧的农事结束,新的农事开始之前,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祈求未来的风调雨顺,会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他们报祭天地众神,感念祖先的恩德,他们驱邪禳灾,纳福祈年,以至于今天我们依旧能够从我们过年的种种的风俗仪式上,体会到我们祖先对于勤劳付出换来的丰收的喜悦,感受到我们的先人敬畏大自然,又敢于面对和驯服大自然的豪迈勇气。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情的期待和向往。 “春节”是一个从古到今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完善和普及的过程。
今天,我们中国人的“春节”,泛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到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灶祭”,到三十除夕的“守岁”,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是广义的“春节”。这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的节庆活动最为高潮。 “春节”这个历史悠久、在当今中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固定了我们祖先的很多风俗习惯以及文化精神。“春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日过程展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内容。 百节“年”为首,我们的祖先用各种方式来辞旧迎新。春节的热闹和欢乐,既是人们对于一年里事业成就的庆祝,也是对辛勤劳作的彻底的放松,更饱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憧憬和梦想。我们老百姓如今过年中的各种习俗,不仅吉祥喜庆,热闹有趣,还饱含着我们华夏儿女自古至今对美好生活的重要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 
春节做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在中国很多人还是比较注重春节的,古时候就有很多文人墨客为了春节而写出了不少好的诗词。描写春节的诗句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历代诗人着力描写的重要内容。在这些诗章中,有记录各种传统习俗的,有抒发个人情怀的,有描写喜庆气象的,可谓五彩纷呈。腊月廿五日,人们开始打扫卫生,以迎新春。
清代诗人写道:“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年末岁尾,百姓希望来年五谷丰登,有“祭灶”风俗。晚清诗人罗昭隐这样描述:“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除夕守岁,一家人开怀畅饮,团圆取乐,共祝新年。
宋代席振起在《守岁》诗中云:“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岁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岁尾年初,家家爆竹,户户焰火,不绝于耳,气势如虹。
王安石可算写到极致,他的《元日》诗脍炙人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更有文人志士借春节抒发情怀,留下不少上乘之作。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被俘,在狱中度过春节,他慷慨高歌:“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清代林则徐流放新疆,时刻心系禁锢。1842年除夕他在伊犁过除夕,当夜心潮起伏,难以入眠,赋诗道:“流光代谢岁应除,无亦无心判莞枯。裂碎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新幡彩胜为争奋,晚节冰柯也不孤。正是中原薪瞻日,谁能高枕醉屠苏。”意境豪雄悲壮,读来令人振奋。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留下不少的春节赋诗。董必武的“举杯互敬屠苏酒,席散分赏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遥祝延安景物华”;
林伯渠的“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若狂。正是今年风景好,千红万紫报春光”,写得有声有色,无疑是对祖国的美好礼赞。
又还惊,一岁圆。愿新年,胜旧年。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一年忧喜今宵过,两鬓风霜明月新。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们来到2022年的最后即将过去,2023就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了。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除了感慨以外,就是想着发点祝福给我的亲朋好友们。
兔归月影笑,花绽春光妍。玉免迎春至,黄莺报喜来。兔归皓月亮,花绽春光妍。蟾宫降玉兔,庭院绽红梅。玉兔报春田野绿,金鸡唱晓艳阳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