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军记》
文清丽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22年12月
内容简介

《从军记》是一部长篇现实主义题材小说。小说以李晓音以及她的大哥李晓忠、二哥李晓义为主人公,讲述了以兄妹三人为代表的农民子弟参军入伍、在部队里奋斗成长四十年的故事。作者从三兄妹的工作切入,从野战部队、西部高原的后勤部队、军队院校到总部机关,描绘了他们的工作、恋爱、友情、婚姻、家庭等诸多方面,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他们历经香港回归、抗洪救灾、青藏铁路通车、汶川地震、海外维和、国庆阅兵、部队换装等重要事件,他们有过犹豫,有过阵痛,但在强军征程中,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军人的勇毅与担当。四十年里,李家兄妹的命运与时代变迁、与部队变革的大背景紧密交织在一起,在平凡的岁月里,他们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完成各自人生使命的同时,书写了一部当代中国军人的生活史诗。
作者简介

文清丽,《解放军文艺》主编,副编审。1986年入伍,陕西长武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人民文学》《十月》等发表作品600余万字,多篇作品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转载,出版散文集《月子》《爱情总是背对着我》,小说集《纸梦》《回望青春》《我爱桃花》,长篇非虚构《渭北一家人》,长篇小说《爱情底片》《光景》等多部作品。曾获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长江文艺》小说奖、《广州文艺》都市小说双年奖、《解放军报》长征文艺奖等多种奖项。
创作谈
我萌生写这部小说的想法大概有二十多年了。参军以后,我看了许多军旅小说,像周大新等男军人写的一系列男兵的从军故事,他们大部分出身农村,作品被评论家称为“农家军歌”式的军旅小说。我还看了王海鸰、裘山山等作家写的反映女兵生活的小说,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部分出身于城市家庭或者军人家庭。我就想,我是出身于农村的女兵,我什么时候能写一部女兵版的“农家军歌”呢?
这个梦想一直在酝酿,直到三年前。三年前有一天,我突然觉得,该到写的时候了。一方面,我那时已经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写了差不多有二三百篇短、中篇小说,有了驾驭长篇小说的功底;再者,我参军三十多年了,有丰厚的生活基底。我想,到时候了。在写的时候,我又在想,我的小说怎样才能出新呢?
人物是第一的。我看过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兔子四部曲”,讲述美国小镇中产阶级家庭的故事。主人公叫哈利,外号叫“兔子”,比较机敏,爱跑,爱跳,爱打篮球,在高中时候还比较有名。高中毕业后参军,转业后回到乡镇生活,成立了家庭,娶了车行老板的女儿。有了家庭,他却开始厌倦家庭生活,想要逃离家庭束缚。逃离以后,又感觉在外面没多大意思,几个月后又回来了,继续成家、立业、生子,一直到五十六岁得心脏病去世。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都是很平淡的家庭生活,但是作家一下子写了四部曲:《兔子,跑吧》《兔子归来》《兔子富了》《兔子歇了》。这个作品非常打动我的是人物形象。哈利碌碌无为,没干什么事,但是他的心灵敏感,周围环境的变化、心灵的变化、美国几十年的变革、大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作者写出来了。所以我非常着迷,我觉得我的小说应该就是这么去写。
我塑造的人物李晓音,出生于农村,天资不聪颖,连高中都没考上,只读了职业中学。到部队后,她反应慢,适应部队比较慢,人家喊队列,她要么快了,要么慢了,老跟不上口令、节奏。我就思考,在这样的状态下,她怎么才能实现她的理想——成为一个作家,成为一个优秀的军官。我给她设置了几层关系。
第一层关系是她跟亲人之间的关系。她有两个哥哥,都从军,都非常优秀,且最后都成为将军。而李晓音的人生道路,我不给她这么设置,这样好像她的每一步都是靠哥哥,但并不是。她有这个关系,但是她用不上,很多关键时候,哥哥们不帮她,因为各种原因帮不了她。我要写的真实可信,不塑造高大上的人,我也不愿意那样标签化人物,我要塑造得真实可信。
在成长道路上,她怎么克服困难,一步一步到达自己理想的境地?
是环境。她的人生成长道路刚好契合了我们部队三十多年的重大变革和国家的变革。她从现役军官改成文职军人,就等于有衔改成无衔,最后又随着部队干部的调整和政策的变化、完善,重新戴上大校军衔。她成为一名作家,在部队的重要刊物当主编。我就想塑造这么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她随着时代的变迁怎么一步一步发展自己的人生道路。
同时我也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她和亲人的关系、和战友的关系,特别是战友与同学。这些人在她人生成长道路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她的朋友在帮助她,她的对手在激励她。特别是与对手的关系,我愿意写,我觉得对手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好的朋友,因为她在前面激励着你。李晓音的同学,特别是她在南方上大学时的同学,都比她年龄大,并且都是干部。这些人的出身,要么是知识分子家庭,要么是军人家庭,都在城市生活。她们阅历丰富,知识面宽,最主要的是,很多同学在从军生涯中参过战,生活经历很丰富,对她是极大的促进。这个人物关系,我是非常着意编织的。
还有一个关系,就是与环境、时代的关系。我在书中写到许多歌曲、电影,包括乡村的地域风情、秦腔戏等各方面,我都穿插其中,要让读者真正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肌理与质地。就像约翰·厄普代克写的美国三四十年的变迁。我要把它写透,因为李晓音的生活跟我的生活有重合的地方。
好多人就问,文清丽,你是不是写的自传?我说,不是的。肯定有我的影子,有我亲人的影子,有我战友的影子。但是,她不是我。她是成千上万个女兵的代表,她是我对作品主人公的组合、想象与把握。我很喜欢她。她是一个浑身有缺点的人,要怎么才能达到自己的理想境地?她可能要比别人付出很多,天资又不聪颖,又不机灵,又没有大的背景。她的成长道路可能会触动年轻人去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怎么走。这是我写这本书的想法之一。
我还在想一个问题,我要还原当时的细节,还原当时的背景,还原当时一系列文化符号。主人公李晓音在部队走的地方比较多,院校、后勤单位、野战部队、文化单位、机关,可以说,她的足迹遍布了我们军人的每一个工作区域。她到文化单位后,走遍全军的哨所与边防。她参与了抗震救灾,她到军舰上、飞机上,切身体验我们部队三十多年来的巨大变迁,特别是近十年改革强军的生动画卷。人到中年,她下潜艇时把腰扭了,很多这种细节都是有原型的。我想把她写真实,写可信,让每一个参过军的人觉得,文清丽写得很扎实,让作家们觉得文清丽写得很巧妙,让青年官兵看了说,从军生活就是这样的,有前进的导向。这是我写作的目的。
我觉得小说一定要诚恳,每一个细节的诚恳、人物的诚恳、背景的诚恳、资料运用的诚恳,不能出问题。要情真。情真就是要站到读者的角度,要站到优秀作家的角度,写好每一部作品。要新。一个作家一定要有抱负,不能随便去写,随便地写不是一个优秀作家的抱负。我希望我写出的是一部有异于别人的军旅版的《人世间》,一部女兵版的“农家军歌”。
(来源:小说月报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