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聊天
王维明
高中之前的学生时代,与苏北农村许多60末的同龄人一样,我很少离开家乡,与父母的交流也不多。通过高考到外地读书以后,身处一个陌生的城市,同学们也是来自天南海北,没有一个是故人。我当时非常想念家乡,思念家中的亲人,留恋母亲做的饭菜香和平淡温馨的日子。开学第一周,晚上还会失眠、流泪,现在忆及当时的小儿女状甚觉小气而可笑。
由于当时的交通不便,我在上学期间回家的次数不多,每次回家见到父母总是倍感亲切。一家人聚在一起,我会很兴奋地向他们汇报我在学校的见闻、与同学们的相处情况、学校的伙食标准等。父母也会谈一些村里的情况、亲戚间的人情往来。寒暑假期间,父亲如果有空,也会带我到亲戚朋友家去走一走,了解一些人情世故。每次离家返校时总是有些不舍,心情还是很轻松愉快的。
毕业时,我有幸分配到了学校所在城市的政府部门工作,父母也很高兴。那时每月总要回家一次或二次,因为想念,也需要向父母汇报一下工作与生活情况。每次回家都会给父母带一些生活用品,特别是父亲喜欢喝的酒。父母见到我都会很高兴,父亲会到街上买些我喜欢吃的菜回来,一家人边吃边聊,其乐融融。父母听说我在工作、学习上有进步总是会很开心,有时也会提醒一些注意身体健康、团结同事、尊敬领导的话。我结婚生子后,与父母聊天的话题大部分会集中到我儿子的教育成长方面,不论何时何地,总能感觉到父母在问寒问暖。
我的父母都是极普通的农村人,很少走出乡村,没有太多的阅历,也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他们聊天只是家常话题,所感受到是关爱,再就是期许。年青时,父母的关爱和期许给我拼搏向上的勇气、激情,使我成长,走向成熟;中年后,这份关爱和期许则成了我的精神寄托,蕴积在心底,化为乡愁。
父亲因病去世已有4年了。多年以前,父亲刚生病住院时的一个场景仍然清晰地留存在我的记忆里。那是父亲手术后的第一周,他的身体尚在恢复期,精神状态也刚好一些,我请假在医院陪护。父亲与同病房的老先生聊天,说起子女的事,父亲对那个老先生说,我儿子很孝顺,也很上进,已经是会计师了。我考取会计师资格是父亲手术前我们聊天时告诉他的,父亲深深地记住了。印象中与父亲同病房的那个老先生是淮安城里人,退休前是一个单位的干部,看上去有些修养,他顺着我父亲的话,也很认真地夸我有出息。那天父亲很高兴,且这样的好心情持续了很久。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子女的一点点进步,竟是父母莫大的慰藉与荣耀。
失去了那份关爱与期许,会孤独,也会愧疚,也许应该加倍努力,也许应该更好,也许该多与父母聊天。
2018年1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