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了解新年习俗,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让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请大家分享《小年的由来》总第52期。


《小年的由来内容丰富多彩》
文/韩积蕊(山东)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称为祭灶节、灶王节。在山东地区小年为腊月二十三。
传说安徽凤阳朱元璋,童年父母双亡,极贫。一年过年,他身无分文,想在肉店赊几斤肉,老板不肯,他说那赊一个猪头吧,因元朝时猪头很便宜,老板还是不允。朱无奈,随手在街道墙壁写了一首打油诗:
可怜可怜真可怜!
别人有年我无年,
赊个猪头要现钱,
有朝一日当皇上,
老子要过两个年。
想不到朱元璋(1368年)40岁时在南京真当上了明朝开国皇帝。这一年腊月二十二,他想起曾经写在墙上的打游诗,皇上金口玉言,遂颁旨,从今年起过两个年,一个小年,一个大年。已是腊月二十二了,就定在明天腊月二十三是小年。由于交通不便,圣旨传到南方迟了一天,是腊月二十四。
后来就有小年二十三或二十四,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之说。节日习俗:祭灶王,蒸年糕,扫尘土,剪窗花,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整洁庭院,干干净净过个好年,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祝大家小年吉祥,万福金安!

【拓展阅读】
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汉族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寓意正式进入了年节的时段和氛围。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为乞丐。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闻之,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透,既然死在了锅底,就封他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意图他就上天言好事。
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讲究吃饺子送灶王,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如今用红枣糯米面蒸年糕,寓意为庄稼日子连连升高。山区多吃糕和荞面。

【灶王节日文化】
辞旧迎新小年忙,送走灶王迎吉祥。除尘祭灶贴窗花,春节宅家学文化。
唐·罗隐《送灶诗》
一盏清茶一缕烟,
灶君皇帝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
为道文章不值钱。
【解读】罗隐晚唐五代人,乱世之中,人们的平安更加寄托在各种神灵身上。祭灶应该自古是有肉有酒,然而唐末乱世百姓拿不出像样的祭品。时值腊月下旬,民间祭灶神风俗已经定型,灶神会升到天上去,向玉皇大帝禀告这一家一年的生活状况。
诗人罗隐只有一杯清茶,带着心酸的调侃,灶王爷,你若是在天上,玉皇大帝问你,你就直接说,我这一家,太穷了,卖文为生,然而文章不值钱啊!

【祭灶对联】
灶君神像大多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
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
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如“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
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祭灶节日的演变】
祭灶起源于腊祭,而腊祭是起源于上古时期。最早的灶君形象,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而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说法与传说。
1.最初的祭灶,来源于上古火神的祭祀。祝融是颛顼时代的掌管火的官员,死后被尊称为火神。
2.在周朝,已经有腊日, 腊日祭祀祖先和五神(包括 门神 户神 宅神 灶神井神 ),腊祭日期由祭祀神职人员决定。
3.到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腊月八日是汉代以后民间流传下来的腊日。
4.南北朝腊日最重要的祭祀,就是用肉类和酒祭祀灶神。

5.晋朝周处腊月二十四祭灶神,可能南北朝之后添加的。
6.大约隋唐之后民间的将祭灶延迟到腊月二十四日。唐朝道教盛行,创立了很多神。道徒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这是初唐的李贤对灶神的释义。灶神掌管人间烟火,平常躲在厨房一角,让他洞察这个家庭所有悲欢离合。
7.明朝中后期,祭灶的风俗因为地域不同就有所改变。很多地方将祭灶定为两天,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

8.康熙年间,就已经流行腊月二十三日夜祭灶。
9.清朝雍正皇帝定的,在宫廷中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强行推动了北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传统,因为官方的推动,所以带动北方小年祭灶日期的改变。
10.清朝乾隆皇帝还特地说明,祭灶虽然不是天子应行的大典,但是与民同乐,彰显爱民如子的初心。
11.民国时期,祈福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俗称小年),民间说法是灶神上天,将人间善恶上奏天曹(道家所称天上的官署),然后,于正月初四返回人间。故在灶神上天前夕,人家为其设宴饯行,求其上奏时宽宥人过,隐恶扬善,并求来年降福消灾。

[老韩知心话]
亲爱的读者朋友,一个称职的家长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杂家,要学会做个“有心人”,注重生活积累,静下心来多读书,从知识的海洋中像海绵一样汲取各种“营养”。丰富自己。提升自己。今天阅读《小年的由来》也顺便给孩子们讲一讲。重点强调腊月二十三是祭祀灶王的节日,也叫灶王节。

忠厚传家久,诗书 继世长!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段发生在50年的往事。1973年,我在临清二中(那时叫康庄中学)读高中,语文老师刘兆阜讲授《祝福》小说中女主人公祥林嫂,就是在鲁镇送灶的氛围中出场的。刘老师提问:送灶是哪一天?叫什么节日?全班同学默不作声,唯独同学刘文祥答出:腊月二十三,灶王节。下课后,我问他:‘你怎么知道的?’他说:我爸爸给我讲过《灶王爷爷的故事》。1977年恢复高考,全村六个大队一万多人,他第一个考上山东化工学院(现为青岛科技大学)2017年临清招商局长退休。如今他的小儿子正在读博士。其父刘荣德老师是我的初中数学老师。由此观之,良好的家教非常重要,书香门第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发展。

文化含金量,影响代代人!
时值春节寒假期间,老韩希望您给孩子讲一讲中华民俗文化故事,力争做一个优秀称职的家长,由您的精心培养,孩子不会,绝不会让您失望!



【作者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康庄人。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民盟盟员、京杭书院讲师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宣讲团成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临清市宣传部思政理论讲堂宣讲人,临清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

【运河浪花】
~~~~~~~~
纵情笔墨 愉悦自我
~~~~~~~~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