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和近
文/朱文斌
汤为民走在平圩的大埂上,这条大埂,已经旧貌换新颜了。原先这条大埂是泥土筑成的,两旁长着许多矮树和杂草。特别是那些杂草,简直长疯了,根根相连,叶叶相挤。夏天的夜晚,这里藏上几个人,绝对发觉不了。当然,这些矮树和杂草也不是一无是处。大埂的外面是河,夏天水大的时候,水波浪冲刷着大埂,容易让大埂形成塌方,大水便从塌方的地段冲过大埂,涌进圩内,淹没了圩内的良田和村庄。而有了矮树和杂草们的根根相连,便可以固定住大埂的泥土,水波浪冲击的时候,再也带不走泥土,从而保护了大埂。不过现在大埂两边的坡地全用石头砌好了,水再大也不要紧。大埂上面,用柏油浇成一条路面,沟通了城南和城东。
汤为民很想在这儿再见到程秀华。
汤为民曾经在平圩里那个仅有的小村庄住过。那是几年前,他刚大学毕业,孤身来到城市。他的老家在山区的一个小镇,不便于创业。当时平圩地处城边,房租比城里便宜得多,正适合汤为民的经济情况。他便在平圩选了一处平房,暂时安了家。所谓家,也不过就是两只皮箱。他住在这里,空气新鲜,环境安静,觉得十分惬意。
房东姓程,是个中等个头、略微发福的汉子。听说,汉子是一名小干部,当地一家水泥厂的厂长。
程厂长家育有两女,二女儿叫程秀华。
汤为民和程秀华很谈得来。当时,程秀华正在读幼师,每天早出晚归,生活规律。而汤为民白天在城市奔波,晚上很晚才回来。每次汤为民早上走,晚上回,从程秀华的窗下经过,都能看到她在那里静静地读书。他们两人有个共同的爱好——诗歌。
谈起诗歌,汤为民总是滔滔不绝。他在大学的时候,曾立志要成为一个诗人,因此在诗歌上很下过一番功夫。他喜欢的中国现当代诗人有戴望舒、艾青、公刘以及顾城等等。他对顾城的诗尤其喜欢,顾城的许多诗他都会背,像《一代人》、《远和近》、《小巷》、《感觉》、《弧线》、《摄》等等,特别偏爱那首《远和近》,从中读出了人心和人心之间的距离。
在汤为民口若悬河般地说着时,程秀华则微微笑着,抿着嘴倾听。
对于他们之间的交往,程厂长也不干涉。
那时,天空的云霞是多么地灿烂啊,一直让汤为民深深地记到今天。
而令汤为民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天,他真的遇到了程秀华。
那天,天气不太好,阴阴的,像要下雨。只见程秀华领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女孩,从大埂迎面而来,见到他,也吃了一惊。
程秀华告诉他,她已经结婚,这个女孩是她的女儿尘尘。程秀华的丈夫是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酷爱诗歌。程秀华从幼师毕业后,自己创业,办了一所双语幼儿园。幼儿园的规模不是很大,有五六十个孩子,因此她的生活无忧。她给自己的幼儿园设了条奇怪的规定,那就是上她这个幼儿园的孩子,都要背上三首现当代的中国诗歌。如果背不出来,哪怕这个孩子在别的方面天分再高,她也拒收,所以现在她的幼儿园在这一带已经颇有声望。
他问她:“为什么要设上这么一条规定呢?”
程秀华说:“我也不知道,当时来的孩子太多,我便脱口而出,后来想想,大概还是源于我特别喜欢诗歌。”
她的话,让汤为民又想起了以前的事。
汤为民在平圩住了两年多,后来他在秀水亭子按揭买了套房。他向程秀华辞别时,像以前一样,站在她的窗下,和她说话。
这一次,他们没有谈诗歌。汤为民说:“我要走了。”
她说:“是吗?”
汤为民想试试她的态度,看看她对他是不是有一种不舍之情,因此对她的这个回答很失望。她都没问他即将搬到哪儿,是不是又找到了新的房东。这说明她对他并不那么在意。她还是那样的微笑,但这种微笑不过是一种礼貌而已。在一刹那间,汤为民把他们两人交往的情景梳理了一遍,发现他们只是谈诗歌,别的什么都没说。本来,汤为民想在离别的时候向她表白的,但她的这种态度让他很失望。是的,她从来也没有说过他俩的关系特别,甚至在这方面连个暗示都没有。汤为民又想到她的父亲,那个水泥厂的厂长,虽然对他俩的交往从不干涉,但也没有对汤为民有特殊的好感。每次见面汤为民问候他时,他的表情都是淡淡的,笑也不笑。
汤为民还想挣扎一下,说:“我在秀水亭子买了房子,三室一厅。”
她说:“哦!”
汤为民彻底绝望了,她对他的事毫不关心。她回答得这么短,这不是应付吗?汤为民是个高傲的人,认为自己前途光明,大丈夫何患无妻。他再也没有说话,从她的窗下毅然走开,连头也没回。这样,他们之间的那层窗户纸,始终没有捅破。
后来,汤为民的事业发展得很好,自己注册了一家贸易公司,生意越做越大,可是,唯一的缺憾,就是个人的婚姻问题迟迟不得解决。别人帮他介绍的女孩子,都有几分姿色,但没有一个人和他谈诗歌。
汤为民说:“你生活幸福吗?”
程秀华点点头。
他问:“没有一点遗憾?”
程秀华说:“当年你临走的时候,我真以为你要说点什么。那时,我的心紧张极了,头脑中一片朦胧,搭话的时候觉得声音都在颤抖,根本不敢说长句子。因为说长句子,语音颤抖肯定会被带了出来。后来你走得很决绝,你走后,我放声大哭。就这样,我的初恋结束了。好在我现在的丈夫对我很好,我们是别人介绍而认识的。”
转眼间程秀华又要和他告别。
临行前,她对自己的女儿说:“尘尘,给叔叔背一首诗。”
女孩奶声奶气地背起来:“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这不正是顾城的那首《远和近》吗,汤为民听得热泪盈眶。他深深地后悔,当初,他怎么就没有珍惜那次告别的机会,向她表白呢?
作者简介:
朱文斌,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城关小学。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