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中的木草鞋
文/孙永云
记忆中故乡的冬天太冷。刀子似的东北风,日夜呼啸,高大的白杨树光秃秃地在冷风中瑟缩,空荡的田野里除了冬小麦露着小脑袋外,几乎看不到一点绿色。一场大雪过后,鸟雀无踪,屋檐下结着冰笋,土路上的湿泥冻得一坨坨,人畜踩出的坑坑洼洼的脚窝里,结着明晃晃的薄冰。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凌上走”。此时人们几乎都猫在家里,而那些读书的孩子身上可以穿棉衣棉裤,脚上却不暖和。正当大人为自家孩子犯愁的时候,集市上突然有人贩卖芦苇花穗,说是和麻绳一起能拧出草鞋,物美价廉且保暖。父亲在集上悄悄看了两次,于是就买了几捆毛茸茸的芦花穗回家。
“你会拧草鞋?”母亲有点担忧地问。父亲胸有成竹地说:“我问了拧鞋的法子,这有啥难的?我能! ”
父亲很快投入了工作:选木头,造鞋样,钻孔,搓麻绳,这些工序才算完成。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儿做起来却费事。就选木头来说,首先要选上等的桐木。桐木,保暖,穿着轻便。选好了木头,就要根据脚的大小画鞋样,然后用锯子锯好鞋板,再用刨子刨光滑,然后钻孔。这钻孔也有讲究,每个孔只能钻一寸厚木板的一半,这样鞋底就不会渗水,一只鞋子约有十几个孔。最后就是把麻绳用一个小木钉子钉在鞋板上的孔里。拧草鞋的前半天先把一些芦花穗泡在水中,然后捞出晾着,等用的时候湿度刚好。
午后,我总能看见父亲穿着那件旧绿色大衣,戴一顶破棉帽,脚穿一双张了嘴的人造革大头鞋,坐在小板凳上,两腿弯着,勾着头,左手把钉满麻绳的木鞋底放在黑色的围裙上,右手拿起堆放在身边小桌上的芦花穗,两手像一对灵巧的蝴蝶忽上忽下。父亲不时用牙齿把稍粗的芦苇分开,然后不紧不慢地拧起木草鞋。拧出的草鞋却是形态各异,让人忍俊不已。比如,鞋子起头时还匀称,可是拧脚面的时候不是凹下去就是凸出来;有时候做好了一只,另一只做到一半时,突然发现两只鞋子不对称;还有就是双胞胎,不分左右脚了。父亲抽着烟卷,盯着桌子上拆了一堆的芦草穗出神。有时母亲走过来,劝道:“随便拧一双,穿着不冻脚就中,要恁好弄啥?”父亲烦躁地丢过一句:“不中,孩子还要穿着上学哩!不好看,会让人笑话的。”
看花容易绣花难,父亲嘴里说是“我能”,可是真的拧起来,却是不能。他第一次拧出的一对木草鞋,让人看了哭笑不得。那是什么样的木草鞋啊,就是一对大头鲇鱼,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在一家人的笑声中,父亲红了脸。一生气就把那两只拧好的大头鲇鱼摔在地上,用脚狠狠地跺着:“我叫你笑,我叫你笑。”话后愤愤地走出去。这时众人闭了口,望着父亲的背影 不知说什么好!
不多时,父亲又走了进来,弯腰捡起那对木头鱼,左端详右翻看,看了好久才叹了一口气:“我就不信拧不好你!”话后把木草鞋折开来,重新又拧。不过这次拧好后,还是老样子。众人不敢再笑了,只是互看一眼,各自走开。父亲木然着脸,站起身,拿起斧子锯子,去门外砍起桐木疙瘩。父亲砍了好长时间,弄了两个极像脚的东西,然后钉在木鞋板上,又拧起来。不过这次他没有先前拧的快了,慢慢地拧,拧拧拆拆,再看看自己的脚。功夫不负有心人,父亲终于拧出了一双很不错的木草鞋!
村里的成年人几乎都来向父亲学拧草鞋。但是拧出的草鞋穿在脚上却是形态各异,让人忍俊不已直想笑。村人问起父亲是怎么把木草鞋拧得那么好,父亲只是一笑,不说话,脸上现出得意的神色。没过多久,我就穿上了父亲拧的草鞋。那日下午,父亲一边麻利地用剪刀剪去鞋子上多余的麻绳,一边笑着喊:“云,来试试你的草鞋吧,以后脚再也不会生冻疮啦。”那是一双小巧精致的鞋子,雪白的麻绳很显眼,鞋子后边有两个小尾巴。姐姐哥哥都跑来围观,母亲笑着对父亲说:“这手艺是练好了,能拿到街上卖了。” 父亲搓着一双粗糙的大手,嘿嘿直笑。父亲编制的草鞋是出了名的漂亮,但从没卖过,有时也帮左邻右舍编几双取暖。
家里人都穿上了父亲拧的草鞋,母亲经常告诫我说,出去不要踩稀泥啊,弄湿了鞋帮子就不暖和了。我的草鞋里有时垫上松软的麦秸,有时拿来母亲往年拆下的旧棉絮,然后找一块裹脚布,穿上别提有多暖和。这草鞋是保暖,可是对于喜欢运动的孩子来说并不是好事,那裹脚布总是往下滑,我每年都会磨烂好几双袜子,有时也会磨破我的后脚跟,那可是疼呀!木草鞋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到了关键的时候,拿它没办法。
记得我刚读小学那会,有一天早晨我穿了草鞋去上学,在半路突然看见水沟里有两个香烟盒挺好看的,就想去捡。因为天冷沟里的水结了冰,我的脚踩在冰上,当我弯腰拾烟盒时,突然脚下的冰层“咔咔”作响,脚上的草鞋又笨又滑,我害怕极了,于是就大哭起来,幸好有一个过路的叔叔及时把我拉上来,才免于遭难。
三十多年过去了,父亲和他拧的草鞋也都作古了,然而当年父亲拧草鞋的情形依然在我的脑海浮现,那穿着草鞋裹住脚的暖暖地感觉,依然在我的记忆中鲜活。
作者简介:
孙永云,笔名:冰沬迪影,秋水长天。女,79年生,自由职业。祖藉河南上蔡,现居重庆垫江。自幼爱好文学,曾在《北方诗刊》、《关东文苑》、《洛风》、《诗意人生》和《林萧传媒》、《思归客》、《长江诗歌》等发表诗文。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