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烂柯山
文/凌代琼
当烂柯山的故事如米粒,在我身体里消化的不知去处时,想象力都无法还原童年故事的场景原貌时,走在人生旅途上的我,抬脚无意识地走进了民间话语的那个硕大的气场里。当“烂柯山”三个字映入我的眼球时,我的脑海正将往事如烟的‘烟’, 岁月散淡在气血中的烟云,从身体的各个部门与天外聚来的散光一起聚集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聚集成像的“像”也渐渐活动起来:那个晋朝以打柴为生的小伙子王质,腰间插着一把雪亮的砍柴斧头,挑着一担刚打的柴,在梁石边歇下来。看到梁石边有两人下棋,也就凑过去看看。执黑守白的下棋人也不理会。只是间敲棋子,黑白两仪相生相制起来。起落之间,顺手拿几个枣给王质。王质也不语言,一边看一边吃。画外音在时隐时现地解说,看棋入了神,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王质无意识的回头一看,砍的柴没有了,再低头一看,砍柴的斧头柄也烂没有了,天天摩得雪亮的刀也变得锈迹斑斑。看到这些身边的异象,王质慌了,调头就往山下跑,可下山的路也好像有些不对了。他顾不得这些,一口气在踉跄中跑到村头,怎么村子也星罗棋布地变了。原来的村口井边,现在有了一棵大树。王质细看树下的人,怎么村里人一个也不认识,就上前问一个老人,王质的家在哪里?老人惊讶地看王质,然后说800年前我们村有个叫王质的人,上山打柴就没有回来,说是遇到了神仙。王质又一口气跑上石梁成仙去了。王质砍柴看棋成仙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的流传开来。原名叫石屋山,也被改叫“烂柯山”了。“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话开始流传。画活动到这里,又以气聚成云雾状的云烟画像,后穿着长卦头上打着道髻的王质成仙的象形。
我无能说清意识里出现的一切,记忆与现实之间怎样沟通,并将这些细节以蒙太奇的方式,而不是捕风捉影地向我示现,我感谢神秘的力量,使隐藏在身体里的声音变成画面。
人文积淀深厚的荆溪村,以王质故里精巧的白、红、蓝色建筑的人生和棋,调和着我们寻梦人的眼神。穿过烂柯山下的八卦田,眼里映着落在绿海中仿若棋子的民居,嘴鼻呼吸着千百年来不变的清新的空气,人的感官在陌生的地方触摸到一种熟悉。看山观水就变成了一种开心的阅读。融入了许多人梦想的烂柯山就在眼前,再回看村庄里的日常,就感觉是神谕正在播放的新闻了。
入得山门,一眼就看到“入得山道道通奇境,通洞人人似神仙”的石碑,从读文开始,烂柯山物语就一起温情地拥抱起我们了。远处静音里的水声与山上的树木、水里的菏香一起味蕾着新感觉。人走在有背景又有民间情结的空间里,那种真空妙气无为的缘起,而人又在古樟树荫与通幽的地方,顺着民间文学的小道,行走在生活的音韵与乡村俚语里,就如走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那感觉是无以言表的。
泥土的气息不时地升腾出童年熟悉的味道。人在一种味觉的交融里,边走边享受着炎热里的人文与自然的凉爽。峰峦叠翠,石奇崖险中透着自然风,而思维风与想象风也一起从各自的间隙吹过来,风吹人摇步,鸟鸣棋盘中。人感受在物语的大气场里,有时是不用言语的。有时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特定环境下,人融入环境时的那种木讷,我都以为胜过表达。我是以感觉来认识这片乡土的。这里人性的纯朴、透明,也一如这里的空气,仿佛一眼就能动穿千年。
我不知道怎么,走在这氛围里,就如是走在当年故事的现场,还能感觉到王质慌张从这山路上跑下山的慌张形象。是神引领着,还是童年的故事引领着,脚步一次次又反反复复弹奏着记忆里的音乐,可现实的每一步又都是迈向新生活的真实表达。
我们刚来时不识路,饭店的小伙带着我们走了10几分钟去看夜景;旅游委领导亲自为我采风团圈定菜单;导游如采访团成员周全的服务,嗓子讲哑了,还在细心解说。走在民间的小道上的我,回想到衢州几日的采风所见所闻,真是心怀感激。一边走,一边想,成仙得道,也是要有相应土壤的。时间打磨象形,环境沉淀情怀啊!行行重行行,情感与烂柯山的物语,就这样演变着我的表情。
民间情绪,一路将我领上了100多米高的神话山顶。长宽比篮球场大一些的石梁,东西方是山体,南北方无山体,空而通透。天然弧形的拱梁,让人自然想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非神力所不能。地上放着一盘千年没有下完的黑白棋子,石梁边象征的雕塑着仙人下棋的形象,南石梁边立着“青霞第八洞天”的石碑,碑的几十步远处,建有八角的“日落亭”。站在石梁中看两边树木翠绿挺拔,渺小的人站在这神造的气场里,一下子就被这里的气场所裹挟。人在这大磁场里,也有一点点飘的感觉。想必这里的磁力,对人体也有一定的磁疗保健作用。想到这里,我离开人群,站在磁场里不说话,让身体的各个部分接受“天赐”。
以我这个凡人的眼看,神仙的道场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可我不知道今天的山里是否还住着神仙,或者说成仙的王质是否还会回俗家看看。山上处处无极与太极,地上摆出了那盘没有下完的棋谱。时间在这里赠印了多种版本故事。站在这里,思接绵绵若存的发酵故事,人在微妙玄通里感悟,风声、鸟声、树草飘过来的味声,立体地激活我的感官,那种山中物语细节的微妙,我不能用文字翻译,文字排列不出,那种空洞杳冥的仙境微感来。
采访团下山了,我直意要上石梁外顶,妻子急忙说,我在山下等你。一口气登上梁顶,四顾,王质当年买柴的小城就在山下的东北方。山上远眺,山脉绵延看不到头,那深深的山脉里,就是生命蕴集的地方。我突然想到,高中在山下石梁求学读书一年的金庸,是不是也沾了这里的仙气。许多读者也不能知道,他创作的《碧血剑》“石梁帮”就源于此,而他所使的棍技和拳术,就是以麻蓬村的“十三太保拳”等为原型的。
山顶只我一人,走到梁的中间,我独享仙境的美妙。站在梁顶如在自然的彩虹桥上,人在天地间,情绪随风跌宕起伏。山场竹木茂盛,取之不尽。肉眼怎能洞穿,神仙国度自然的进化。站在人与神的边缘,隔世岁月沉淀出的味道,调和着我的味蕾。我的嗅觉与瞭望,就在生活的边界牧歌。邂逅“烂柯山”的我,在真实与神话的边缘寻觅。
准备幻化,让思想穿越,我想与天地接通。上达我的敬畏。刚一闭上眼,人就有些恍惚,脚下颤抖起来。睁开眼,没有什么。再试,如此,脚下都抖动起来。我不敢再试验了。可能是我俗缘未尽,情未了。妻子还在山下等我,想到这里,我如当年的王质,内心也惧怕起来。也立马跑下山去。
妻一个人在山门外的荷花塘边,向山上左顾右盼,而池塘里的荷花却以物语的艳丽迎接我的到来。妻焦急的动态与表情,使我在走出山门的一刹那间,明白了俗人与仙人的不同。理解了嫦娥悔吃不老药“飞天”后的清苦。神仙是没有时间、空间概念的。在他们那里一会工夫就是人间几百年。一去800年,让人间情感也烂柯800年。可在家等着亲人归来,要经历多少煎熬。烂柯山,烂柯山,我在心里念叨着“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一眼看到恍如隔世的妻,我焦虑的心飒爽起来。妻看到我,脸上紧张的肌肉也松弛下来,怎么去了这么久。我回头又看了看烂柯山,什么也没说。妻怕丢似的挽紧我的手臂,一起向我们自己的生活走去。
作者简介:
凌代琼,安徽铜陵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当代文人联谊会名誉会长。在《人民文学》《散文选刊》《青春》《生活周刊》《散文世界》《散文百家》等报刊杂志网络发表各类文学作品近100万字。作品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中国散文大系》《中国散文精选300篇》《散文百家十年精选》《中国最美散文》《百家散文精选》《安徽现代诗选》等。获全国各类散文奖项20多次。其中有中国散文学会颁发的第一、二届中国散文精英奖,美丽中国“卧龙杯”二等奖,中国作家万里行“陶都杯”三等奖。《散文选刊》颁发的行走天下·首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二等奖。2014年在《散文百家》《青海湖》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大赛上二等奖。有作品在中国作家世纪论坛2006年全国评比二等奖,在《中国作家》第四届“金秋之旅”三等奖。著有散文集《有一种等待叫希望》《蔚蓝天空 十五朵云》。传略入《世界人物辞海》《中国散文家大词典》。 另有作品《以诗书画隐诉心声的赵孟頫》入选福建莆田《一中大语文》2015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素材篇)。《浅酌春意》入选中考作文指导,《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让中学生学会感恩自然的100个故事》书中。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