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瑞稷
播讲:夏帅盟 编配:杨建松

上期:第九章 出院
【编者导语】
庚子年,武汉战疫惊心动魄,白衣天使生死一搏。英雄城的光辉史册,将永远铭记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瑞稷先生这篇长篇报告文学《危机时刻》,让我们跟随着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赵洪洋主任惊心动魄的足迹,回放武汉封城抗疫期间英雄群体们的真实故事,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催人泪下撼人心魄!本平台将分期推送刊发这部重磅力作,敬请关注!欢迎您在评论区点评留言并分享,传颂英雄故事,弘扬抗疫精神!感谢您的聆听!
危机时刻
第十章 坚守岗位
疫情来了,武汉封城了,建筑工地看不到人头攒动,道路交通难得看到一辆车,平常因建筑工地和车祸所致的颅脑创伤急诊大大减少了。但神经外科经常面对的另一个急诊脑卒中却丝毫没有减少。在稳定了科室局面,把术后患者安排逐步出院后,赵主任注意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疫情最初,各医院都在力劝滞留在医院的病人出院,同时严控收治新病人,对急诊病人,因不能检测核酸,或防控设施和床位紧张问题,病人很难入院。疫情中期,很多神经外科医生护士被抽调去支援救治新冠肺的患者,已无能力开展对脑卒中患者的有组织救治。

赵主任从同事、朋友、媒体获取了很多这样的信息,很多脑卒中患者因此而得不到及时救治。他心里很着急,脑血管病已上升为国内所有疾病的第一杀手,并且是常见病多发病,一旦出现脑卒中,死亡率很高,病残率也很高,如不重视,其患病死亡人数会远远超过新冠肺的死亡人数。他感觉有责任向湖北省防疫指挥部的领导提醒此事,但又没有渠道。他想起过去曾因科室施行民主集中制管理被华中科技大学推为科室管理示范单位时,新华社的记者曾采访过他。他找到新华社记者的电话,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并请向上面反映,赵主任主动请缨,愿推荐自己的科室成为疫情中非新冠肺脑卒中及颅脑急重症的定点收治单位。

不知道是这位记者向上面反映的结果,还是省市领导自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十天后,文件下来了,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成为武汉市颅脑急重症的定点收治单位。赵主任为脑卒中患者担着的那颗心是放下了,但他意识到疫情中科室的担子更重了。同事们才刚从疫情最初的打击中挺过来,能否挑起救治脑卒中患者这副担子呢,他的心又提了起来。他首先要找科室王羡科护士长商量和筹划此事。
王羡科护士长,80后,医院少有的男护士长,他刚到神经外科工作时,赵主任就注意到他生性活泼,能歌善舞,乐于助人,每次分配给他的任务,都能圆满完成。科室领导对他满意,群众关系更是特别好。2008年汶川地震,他主动报名赴地震灾区支援,风餐露宿,吃过不少苦,背过不少救出的活人,也背过不少死人。因在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回科室不久就提升为护士长,主管神经外科重症ICU的护理工作。赵主任发现,自打王羡科从灾区回来,重返工作岗位后,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变得沉默寡言,不再那么活泼,但工作能力却上升不少,也许是他目睹了太多那场灾难带来的悲惨场景所致吧。


赵主任想到他,就感觉增强了信心和力量。疫情之初,科室4位护士长,有三位确诊住进了隔离病房,科室剩下的只有他这么一位最年青的护士长,在重挫和面临考验之时,他按赵主任安排调动党团员积极性,动员有经验年资高的护士站出来顶替生病护士长的工作。在面对社会、医院在疫情早期那种严重情况下,很多护士出现恐慌、害怕、悲伤的情绪,他以自己抗震救灾的经历,讲述当时在那么危险,困难的情况下,自己是怎么扛过来的,他让护士们相信他,定能带领大家像战胜地震灾害一样,战胜这次疫情,他的话像是给护士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大家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针对护士人手不够的问题,他将病人按症状轻重从5个病区集中转运到两个病区,护士可以集中排班,人尽其用,还节约了人力物力。
在疫情严重之时接收颅脑急重症患者治疗,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赵主任在接到科室成为武汉市收治非新冠肺颅脑急重症定点单位通知后,马上与分管医疗主任和负责医生沟通手术安排问题,又在病房和王羡科护士长及新增援来的詹昱新护士长查看病房布局,研究患者入院标准和入院流程。病房划分成缓冲区,绿区(无感冒症状),黄区(有感冒症状),红区(疑似病例区)。并动员医生护士全员投入分区转运病人的工作中去。院感控办对神经外科病区重新规划以适应疫情特点的做法十分赞赏并提出完善和指导意见。这是医院最早实施非新冠肺患者住院病区新布局的科室。这些工作完成后,大量的颅脑急重症患者在疫情最严重的二月份涌向了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


唐楠主治医生,是位八年制毕业的女博士,也是神经外科唯一女医生。神经外科患者病情急,危重症多,常常会出现你刚查房离开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就传来该患者突然昏迷的紧急呼叫,遍观医院各科,也是神经外科昏迷患者最多,需要气管切开的患者也最多。



平时急诊,神经外科急诊量仅次于手外科,因此神经外科工作时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且不管你是熟睡中还是与家人欢聚中,一旦接到患者病情加重的通知,不得不立即赶往医院参与抢救病人。外科有不少医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在谈恋爱中,因抢救病人经常约会迟到或者终止约会赶赴医院,痛遭恋人狠心抛弃,再加上长时间忙碌于病房和颅脑手术时间长,体力消耗大,很多女医生对此职业望而却步。当然,一旦有女医生从事这一行,那一定是女强人,凌锋教授就是其中的典范。曾经有一次在上海召开全国神经外科医师大会,上海市一位领导与会致辞,他上台用眼扫了一下会场代表,不禁愕然。他说:“都说神经外科医生累,我过去还不太明白,今天一看,我终于找到累的原因了,人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满场代表就看不到几个女医生,能不累吗?”他的话音刚落,全场沉寂片刻,瞬间爆发出笑声和热烈掌声。平常工作尚且如此辛苦,疫情当中,若要手术更是艰难倍增。而唐楠医生在一次5小时身着防护服的手术完成后,又接到急诊电话,要继续做第二台手术,但她此时已筋疲力尽,贴身的手术衣已全部湿透,她想过能否让其他医生帮自己来完成,但只一转念,她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如果是平常,或许自己还好开口,但现在是疫情中,手术不光是体力的消耗,还要冒感染风险,自己不能把本属于自己要承担的风险,让同事去担当。她到休息室喝了点饮料,活动一下筋骨,又投入到第二台手术的紧张工作中去。
胡学斌主任医师,是疫情中手术做的最多,也是最忙的医生。神经外科脑血管病亚专科有三位副高职称以上医生,疫情中,另两位因出现发热和肺炎表现,居家隔离治疗。因此抢救急重症脑卒中的重担就全落在了胡学斌的肩上,平常一天做4-8台介入手术并不少见,也算不了什么 ,可身穿防护装备的情况下,无疑对他的技术发挥和体力支撑都是一个挑战。他不仅成功抢救了海南援鄂医疗队员,还完成了科室大量脑卒中患者的救治任务。这还不说,疫情中他还到宜昌、荆州等地抢救危重脑卒中患者,他在开车穿过封城岗亭时,封城执勤人员在查验了他的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医生身份和受救治单位出具的公函后,无不对其伸出大拇指,满怀敬佩之情地挥手目送他离开。胡教授在救治患者路上经历的一路放行的那种感觉很爽,那是党、政府和人民对生命至上、患者至上理念的体现。

项宇飞医生是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8级学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项宇飞医生放弃休假,坚守工作岗位,协助转运确诊病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不断成长,充分体现了年轻一代的责任和担当。在疫情肆虐之际,尽管他有离开的理由,但是作为一名住院医师,他深知应如其名住在医院,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当他女朋友和他父母得知这一决定后,他们起初都不是很理解,认为这样会暴露在病毒中,担心会感染。他告诉他们,有病重的患者需要他去照料,他需要留下来,他愿意留下来!在他的一番解释后,他们最终同意并支持他的决定,只是反复叮嘱他一定要小心、注意防护。

得到了亲人的理解和支持,他很快安心地投入到忙碌的病房工作中,每天做好自身防护后开始查房,向隔离治疗中的老师汇报病情,讨论诊疗方案后开检查、换药、和病人家属沟通交流,为疑似患者申请核酸检测,护送患者CT检查等等。忙完了本组的病人又赶紧到其他治疗组去帮忙。就在他认为这个特殊的春节,要在他相对规律的病房工作中悄悄溜走的时候,一件特殊的任务来了。除夕前一天,也就是 1 月 23 日,按医院的统一部署,科室两名患者需要转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医院。那天他一直在病房待命,起初通知下午 6 点可以转运, 5 点 50 分,他就穿上防护服在楼下整装待发,但是等了好久没看到救护车过来,无意中听到有人说发热门诊那边在转运病人,于是他立即跑到发热门诊,确认转运地点临时调整后赶紧回来护送病人转运。心急加之穿着防护服来回奔跑,他浑身大汗,近乎虚脱。待休息片刻后,他终于顺利将患者送达定点医院。
第二个患者外伤后高位截瘫,气管切术后,病情危重,是这批转运病人中重点保护对象,为了保证安全,需要放在最后进行转运。他在病房翘首以待,直到凌晨1点,终于接到通知,可以送下去了。他与一位护士一起接好氧枕,备好呼吸气囊后立即出发。天上下着雨,路上光线昏暗,护目镜淋湿模糊了,幸亏这条路他走过无数遍,看着大致方向他们推着患者快速而尽量平稳的前行。当他们到达转运点,发现仍然需要排队等着救护车接送,因为前面的都是重病人,转运难度增加,也只好放慢节奏了。在刚才的路上,他的防护服里已经灌进了冰凉的雨水,此时,雨却丝毫没有要减小的意思,而病人的备用氧枕也快用完了,他站在雨中一边给患者供氧、一边观察患者呼吸状况,而护士则匆匆跑到科室带回一罐氧给病人续上。终于,轮到他们了,小心翼翼地把患者抬上救护车,一路守护到定点医院,详细与定点医院医务人员交接后,他们终于松了一口气,此时感到一阵困乏袭来,看一下手机,发现原来已经快到凌晨三点了!
坚守岗位对每位护士、医生都会有这样和那样的困难,有情绪也是正常的,王羡科护士长常用一句话鼓励大家:“今天大家克服了很多困难,坚守岗位,救治患者,等疫情过后,大家回想起来,你就是一个大难当前没有退缩的合格的医生、护士,你就无愧于为人父母,为人妻,为人大丈夫,为父母亲骄傲的儿女,你们都将是英雄。”这句话让很多护士至今难忘,那是他们当时坚守阵地的勇气来源,也是他们勇敢向前的发动机。
支部书记周迎春,护士长詹昱新还有疫情中的网红医生杜科业看到坚守岗位医务人员做饭难,吃饭难,便联系到社会上的热心志愿者和老板,他们捐来盒饭给坚守岗位的医务人员,在整个疫情中,他们克服困难,一餐不断的给他们心目中的白衣天使提供免费工作餐。
坚守岗位的职工上下班有困难,王羡科护士长就以身作则,动员科室有车的护士余鹏、范文秀、李炳、渠原每天早上六点出门接送科室职工上下班。
新的病房布局和急诊手术流程施行后,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这天王羡科护士长给赵主任打来一个电话,说他主动报名去支援新冠肺定点收治医院获批,已准备好行装,给赵主任辞行。赵主任接了电话急了,他马上找到护理部负责人,强调科室是武汉非新冠肺颅脑急重症收治单位,其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与新冠肺患者的救治同样重要,现在科室一半以上医护人员包括新调来的护士长都被抽调去抗疫一线,而科室当下只有王羡科一个护士长。若他一走,刚刚理顺的科室工作将被打乱,从大局看,他留下来坚守岗位的作用远比他去新冠肺定点收治医院起的作用要大。护理部负责人被赵主任一番急患者之所急,急科室工作之所急的态度打动,决定王羡科护士长继续坚守神经外科阵地。赵主任当时对这样的决定满心欢喜,但疫情后他感觉内疚,对不住王羡科护士长,就因为自己把他留在了科室坚守岗位,使他未能去新冠肺定点医院,不然以他的工作能力和态度,他一定能成为至少是省级的抗疫英雄。也正因为如此,赵主任在被评为全国健康卫士时,他谢绝了这一荣誉,因为他觉得王羡科护士长比自己出色。
王羡科,他永远还是赵主任心目中的无名英雄,他在疫情早期对稳定护士军心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疫情爆发的春节期间及其后整整将近50天的时间里,他天天坚守岗位。妻子到抗疫一线去了,无法见面,与儿子虽同城却整整的七十六天未见过一面,他在这个时间天天面对重症患者,而与亲人只能在手机视频上相见。他在疫情中为患者倒屎倒尿,洗身擦背,却没有一天为自己的儿子倒过屎尿,没有为宝贝儿子洗过一次澡。这是一个护士的情怀,这是一名党员的风范。赵主任为身边有这样一位无私无悔,任劳任怨,不计名利的好同志,好兄弟感到无比荣幸,他应是全科的学习榜样。
在王羡科护士长的带动下,科室与他同样天天坚守岗位不下火线的护士有李炳、崔洪东、渠缘、余鹏,他们除了完成每天的本职工作外,经常顶替临时有事或生病的护士上班、搬运防护物资和社会捐赠的医疗设备、食品等,还有病房的微生物消杀,新冠肺确诊患者转出后的病房消毒等等,这些事无巨细,繁杂琐碎的工作,都在他们坚守岗位中无声地完成。
在神经外科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忘我工作下,疫情最严重的2月份,完成急诊手术近50台,其中二、三级防护手术42台。他们是脑卒中患者的护卫神,他们是引领患者死而复生的生命之光。尽管他们称不上抗疫英雄,但在救死扶伤的功劳簿上将永记他们铭刻下的辉煌一页。
后续——第十一章
敬请期待 更加精彩……

赵洪洋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协和医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博士导师 、 德国萨尔州立大学带薪教授。湖北省第八届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第一届神经外科医师协会主任委员、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会长。近两年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及朗诵作品6篇,获得2020全国抗疫征文“逆风奔跑的人”一等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江日报、武汉春秋杂志、今日头条、湖北朗诵艺术家公众平台、都市头条、北京天合朗诵艺术团平台发表文学作品十余篇。参编两部抗疫诗文集。

播讲:夏帅盟,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儿童工作委员会委员,曾获得全国曹灿杯朗诵大赛金奖,湖北省普通话大赛一等奖。
编配: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深圳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副秘书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请点击下面链接,欣赏作者更多作品——
《我与上甘岭英雄连长相处的日子》
《理发》
《送饭》
《珍惜那轮夕阳》
《医师如将士》
《医师节 何为医者仁心 ?》
《酒》
《我们这一代中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