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
朱玉文
童年的记忆,小村里有二十几户人家,除了一户杨姓之外,都是朱姓了。
村子从西向东数,有五个大院。分别称为:大西院、二院、腰院、东腰院、东院。祖上是老哥五个,大西院为大哥、依次向东二、三、四、五。我的太祖便是大西院的当家人。
从太爷爷那里知道,太祖身材高大魁梧,用现在的说法是一米九零。说话声如洪钟,四小弟为唯命是从。
二、老黄马
在村子的东头,有个简易的磨房。磨房里除了个大大的碾子之外,再无别物。
那时候,村里人加工米面都靠这个磨房。而最辛苦的就是那匹老黄马。它老了,不用它来拉车耕地,每天都在磨房里拉磨。它走的不快不慢,稳稳的。碾子上的稻谷 一会儿就脱去了皮儿,变成了米。那时,碾得最多的是玉米面。筛子下面的给人吃,筛子上面的做饲料。简简单单的程序,简简单单的生活。
老黄马慢慢悠悠的走着,一圈又一圈儿,一年又一年。直到它走不动了,卧在圆圆的磨房里。打更的二爷爷说:“它太老了,拉不动了。该歇着了”它才走出磨房。七八天后,老黄马死去了。瘦骨嶙峋。
有人说,剥了皮,分马肉吧!二爷爷大声骂道:“它干了一辈子活,末了还吃它的肉?你个混蛋”。于是,在离磨房大约两百米的小树林里,人们挖了一个深深的坑,铺上稻草,放了一簸箕玉米面,老黄马身上盖了一块门帘子。把它埋了。
边上二爷爷含泪栽上两棵杨树苗。如今小树苗已经长成高大的杨树,人们干活累了,就在树下乘凉、休息!(2022.8.8)
(待续)
作者朱玉文,诗人、作家,大公朗诵艺术团团长。教师岗位退休,曾在贫困山区支教多年。喜欢朗诵和诗歌创作。2022年举办个人诗歌作品朗诵会,受欢迎,浏览量累计过百万。
编辑李牧
编审欣怡
监制尹行
出品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