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文/赵忠英

不知从何时起,年味是越来越淡了。甚至有时候就感觉,过年就像过了一个大礼拜,跟平常的节假日没有什么区别。充其量,就是年三十,张罗一桌像样的饭菜,一家人坐在一块,把酒言欢,共贺新春。晚上,则边吃瓜子水果,边看央视春晚,静待新年钟声,仅此而已。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早已没有了对年味的忆起,更别提应有的魔力。但与我而言:年味儿应是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的传统文化,是团圆、喜庆、祝福、祥和交织与升腾出的一种气息。
往事斑驳陆离,将岁月打磨成最美的琥珀,珍藏在内心深处。或许每个人记忆中的年味儿各不相同,或许每个人过年的故事也各自成篇,但那些往事都深藏于心底。

我们小时候,生活虽说苦了些,但对年的向往,那是真的盼。盼过年,吃饺子,放鞭炮,穿新衣……记忆里,吃过腊八粥后,年,就算进入日程了。大人们开始忙了,绑笤帚,扎炊帚,串笼屉……
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送灶王的日子。送灶王的仪式感是很强的。记忆里,父母会把旧的灶王爷画像撕去前,在灶台旁,放上一张八仙桌。桌上摆有三个碗,煮好的冒着热气的水饺,每碗三个(那时我就知道了供奉的讲究是神三鬼四)。母亲分拣出三路香,点燃,煞有介事地插在写有牌位的香炉里。然后,跪在桌前,烧纸,磕头,口中念念有词:什么“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什么“病灾随风去,祥瑞踏云来”“灶王灶王你本姓赵,我家的光景你知道。上天汇报只言好,不好的事情少叨叨”等等。满满的仪式感直到今日,还会让我慢慢回味咀嚼。

也就是从这天起,安静的平原小村子的天空,不消停了。不时会有爆竹炸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硫磺味。小村,氤氲在小年的欢乐祥和里。小年后,日子就真的掰着手指算了,好多事情等着做呢。扫房子、收拾家、赶集、走亲、访友、蒸馒头、蒸花糕、蒸糖三角、蒸豆包、蒸皮渣(家乡的一种用粉条做的美食)、炸丸子、炸小酥肉、炸豆腐、炸锅饼、炸糖糕、包饺子、贴春联……忙得不可开交。
年不到,活就忙不完。终于,年三十了。

上午贴对联是我和我哥的事,记得每年的对联都是父亲书写。他写了一手好字,村里红白喜事很多都是他给人家记账。虽然我很崇拜他写的字,还有他可以用橡胶板写字的技巧,可是我一直都没学到。下午我们赵姓子孙要去祖先的坟头祭拜的,因村里的赵姓是一个祖先,家家去磕头上供烧纸。晚上还要在祭拜各路神仙的同时,带上锅里刚盛出来的热气腾腾的饺子,去悬挂有祖先画图的长辈家供奉。这个差事我小时是哥哥去,待我长大点后就变成了我,每次去都会很虔诚的磕头(像我母亲一样头必须磕到地面上,有时还会听到响),也会接受那威严的画像对晚辈的凝视,颇有几分神圣。


大年三十那天,村里的小伙伴们兜里装着小鞭炮。那时候鞭炮都是拆下来一个一个点着放响,我的鞭炮存放在立柜的一个角(好珍贵的)。很少一整挂鞭一次连着放,那样太奢侈了。小伙伴们就地取材找来葵花杆或玉米杆,把小鞭炮插到杆头上。当然也会有调皮的小伙伴把鞭炮插在牛粪上。记得有一年,我视如大宝贝的一个雷子炮(就是大过小鞭炮的那种黄草纸炮),在手里握着可不知道怎么被调皮的哥哥给点着了,猛听得一声巨响,那个疼啊。结果哥哥被我母亲拿着棍子追着跑。
那时无论家里怎么困难,父母都会张罗一顿丰盛晚餐的。一家人团坐一起,有说有笑,举杯共庆,父亲也会煞有介事的给我们汇报一下全年的收成。一年的辛劳、牵挂,全在酒里了,场面喜庆而温馨。全家人奔波劳累了一年,苦的,甜的,难的,易的,当着家人,父亲念叨念叨,心里好受些吧。

多少年之后,我都十分怀念年三十晚上包水饺的情形。一家人,围坐在面板旁,边包边聊,边聊边包。父亲嘴叼纸烟,吞云吐雾,眉开眼笑(虽然母亲一辈子了为父亲的抽烟不停的唠叨)。我一直想,这年夜的水饺,好神奇吆,它将家人聚拢来,一年一度,包着水饺,唠着家常,尽享团圆温暖,得释惦念牵挂之苦。看来,这水饺,它根本不在吃,而在包。包的时候,一家人,一年的心酸苦辣,一年的坎坷是非,欢声笑语中,统统都包进水饺……
过年期间最大的活动,还得说是拜年,老家叫起五景(谐音,字我真的不知怎么写)。大年初一是要先全村拜年的(我们的拜年方式是磕头)。5点多钟天蒙蒙亮就要起床,起床后的第一个头一定要给父母磕,我们姐弟一直如此,哪怕是已穿上了新衣,这是礼。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过年情结。而接下来整个正月,一大家子走亲串友,登门祝福。乡间田塍路上,随处都能碰到走亲的人们,长长一串,笑语相闻,互道贺喜,很是热闹。

那时都穷,但整个正月有四天必须燃放爆竹,一是除夕、一是初一、还有初五、还有一天便是十五,也有送年的意思。或许是因为那时的贫瘠,过年才有新衣美食,感觉一年没有白忙;或许是因为那时的纯澈,快乐很简单,捡到一把“哑炮”便如获至宝;或许是因为那时的古朴,满满的仪式感,涤荡一年的心尘。
或许,只是因为那是故乡,当年自己也还是小孩。或许是从小对春节太过于期盼和重视,每年十五一过,总有一种淡淡的遗憾,觉着这么美好的一个年节就这样短暂地过去了,总觉着意犹未尽。然而,年总是这样,隆重而来,悄然而去。一年又一年,丰富了记忆,苍老了容颜。迎来了春光,送走了冬寒。

其实,每个人总有一些往事,藏在岁月深处,未曾远去。它一直陪我们慢慢品味人间烟火的温情,给予平淡生活一份温暖,交付挫折人生一份清欢。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年味儿给过我们烟雨人间的暖,也给过我们四季更替的美。

轻描岁月沧桑,淡写光阴似箭,很多往事已是此去经年。推开岁月那扇斑驳的门,许多年华终被渐次搁浅。愿那些曾经给过我们快乐与幸福的年味儿,如锦瑟年华般归书入画,而留下的欢乐与笑靥就在记忆深处温暖着余生吧,我那渐行渐远的“年味”。

作者简介:
赵忠英,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北邯郸人,现定居广东深圳。
曾就职于北京军区某部。教育经历: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家庄陆军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酷爱文学,诗歌和散文发表于人民日报客户端、今日头条、网易、搜狐等多家平台。曾被京视网手机台河北频道聘为副主编。从军20载,自主择业中校军官。
诗观:在文字里,渡心、渡梦、渡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