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龙谷,破译生命的密码
文/姜鸿
秋初,清风送爽,蓝天高远,白云悠然。去探访莱阳闻名遐迩的恐龙谷。在金岗口村附近车水马龙的公路旁边,一条条蜿蜒的峡谷隐藏在平均海拔约100米的平原上。这一片平原峡谷在距离莱阳城南二十五公里处。
在秋的气息微微吹来的时候,田野还处于盛夏的繁茂葱茏中。空龙谷就藏匿在这绿树、青青草与茁壮的庄稼的包围中。远远的,淙淙的流水声似轻轻的琴音,节奏分明地弹唱着,很柔和很从容的声音让人立刻从繁华喧嚣的世界回归安静,侧耳细听,这淙淙的水声带着沁入肺腑的清凉与安宁的气息提醒我:一个尘世外的幽深古老的世界在等待探寻与思考。
追随着这轻音乐般的流水声,沿着斜斜的土坡走入恐龙谷,赭红色的土崖带着岁月久远的沧桑气息扑面而来,它那饱经时光磨砺与风雨侵蚀的苍老的容颜,瞬间就震撼了人的心灵,把人带入一种神秘的氛围中。
在漫长时光的剥蚀与风化中层次分明的微微岩化的土层,带着时光暗沉的色泽,似乎被岁月的烟火熏过,有些地方呈现灰黑的颜色。杂草丛生其上,似蓬乱的发。青苔匍匐其上,似侵蚀美人的暗色的斑。那些穿越了遥远时光的土崖,分明就是一位位被磨砺得粗糙的老者,他们或佝偻着腰背,或歪斜着膀臂,在这幽僻的峡谷中,或蹲,或卧,或坐……守望着一日日的朝阳初升,守望着一日日的夕阳沉落。亿万年的漫漫光阴过去了,那伤痕累累的土层似苍老的肌肤,堆叠着层层的褶皱,一缕缕一道道都是光阴的密码,是沧海桑田的印记,是关于生命的箴言;又似层层的书页,它们发黄风化了,却记录着岁月的脚步,那里面有精彩的插画,描画并珍藏生命的痕迹。
这里的土层保存着从1.3亿年到7000万年之间完整的多层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层位。大自然的风化与水蚀之刀已经切好了剖面,它犹如一幅绵延展开的恐龙世界的画卷,在红色的崖壁中,如果镶嵌着灰黑色的一弯“笑脸”,这就是从土层间露出来的恐龙蛋化石。如果发现有一小摊灰白色的存在,好似红墙上抹了一痕石灰,那就有可能是一块恐龙骨骼的化石。
凝望着这些土层,我用心灵感受着它们默默的诉说。这里的化石涵盖了从白垩纪早期到白垩纪晚期的历史,那是一个恐龙活跃的时代。这些长着矫健的四肢、庞大的身躯和长长的尾巴的爬行动物统治着这个世界,却又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它们在天崩地陷的地壳运动中回归了土地。而这些峡谷是天然的自然历史的博物馆,它们悄悄地收藏了恐龙的脚印,收藏了恐龙的遗骸和它们的蛋,怀揣着它们,用体温爱护着它们、温暖着它们,坚韧地穿越了数千万年的时光。
1952年,这里横空出世了中国第一具最早、最完整的棘鼻恐龙化石骨架,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此后,陆续挖掘出了种类与数量很多的恐龙化石,还挖掘出鹿角化石。
沿着这一条蜿蜒幽静的峡谷走,峡谷呈现着别样的风景。岩穴深深,贮满岁月的风,裹着生命的秘密,吞吐着朝云夕晖。小潭清清,沉淀着悠游的时光,过滤着明亮的阳光,含蕴着飘逸的云。泉水淙淙,吟唱着时空的清旷,弹奏着光阴的安谧,絮语着四季的馨香。香蒲葱葱,摇曳着夏天的旋律,蓬勃着峡谷的生机,衬托着土崖的青春……
新生的白杨树林里编织着鸟儿稠密的鸣声,它们在这里安恬地谈情说爱,筑巢繁衍。
萋萋的芳草春生秋凋,演绎着峡谷的不息的生命的含义。
古老与年轻,沧桑与清新,是这样和谐地并存于峡谷中,让人感叹造化的神奇,自然的伟大。
时间的无涯大海在眼前汤汤流过,神游其中,遐思无限。
在地球的沧海桑田的巨大力量的作用下,大陆板块的运动与撞击,改变着陆地与海洋的状貌,在亿万年的漫长时光里,地球上的生命几经演变和进化,地球家园里的各种生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是这一片峡谷却安然无恙。
马路上车辆奔驰,就如同时间与世事的奔驰。这一片峡谷就在这奔驰的运动旁相对静止,恬静而安然。如果从周边的公路上开车驶过或走过,很难想象就在脚下不远处,就是一条条下切很深的袖珍“V”形峡谷。更不会想到这些峡谷还纵横交错,数量众多,相连串通。
据《周礼·夏官职方》《汉·地理志》等记载:“秦以前,莱阳境内有豨养泽,水量充沛,堪称泽国。”很久很久以前,莱阳这一方土地是温暖而湿润的,水源充足的地理环境和温和的气候都非常适合恐龙的生长与繁衍。
我遥想着那个开满鲜花的翠绿的“泽国”,那是生命曾经的摇篮。它在地球漫长时光的地表变迁中,受到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层倾斜,并形成大量的X状裂隙或断层,在这些断层破碎带上,经过地下水和地表雨水的不懈的浸泡和冲刷,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沿着X裂隙的“之”字形小裂缝。这些小裂缝在沉默而持久的水与风的力量下越来越大,慢慢加宽加深形成峡谷。在岁月流逝中,就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大大小小呈网状分布的平原峡谷群。
这一些从平原上凹陷下去的峡谷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而富含恐龙化石的平原峡谷尤其罕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筱林教授曾对媒体表示,这里是真正意义上的“白垩纪恐龙公园”。中科院的科学工作者一直在这里进行着发掘与研究的工作。
亿万年后的今天,我与这些峡谷劈面相逢。置身其中,我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也感受到生命的渺小。
恐龙,这种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史前爬行动物,使这些峡谷具有了探究生命的科学价值和哲学意义。
我们的生命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我们人类永恒的乡愁和对于终极归宿的探寻。
作者简介:
姜鸿,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最美莱阳》杂志特约作者。主持过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语文学习策略课题之子课题“作文评改的创新研究与学习功能”、山东省教研室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暨三层达标教学实验课题之子课题“诵读中的分层提高”。1991年开始发表作品,创作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共计100万字,发表于《小说选刊》《思维与智慧》《新疆青年》《伴侣》《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烟台教育》《齐鲁晚报》《语文周报》《语文报》《世界语文学》《散文福地》》《淮南日报》《百代周刊》《野荷文学》《中国劳动保障报》《承德日报》《山丹丹》台湾《人间福报》《学苑新报》《教师月刊》《生活百科》等报刊,多篇散文和诗歌作品在多种征文活动中获奖。《父亲》获得《思维与智慧》2015年“渤海杯”10万元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并入围首届“浩然文学奖”。《父亲》被济南市历下区初一语文期末试题采用。《芥子三题》获得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山东文学》、大众网共同主办的“阳光下的风”主题征文大赛三等奖。作品被设计成中考或高考阅读训练题。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