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炮仗
作者/刘尊建

“点炮”、“鸣炮”、“放炮”,自古时起,到官方,再到民间,就炮仗的燃放名称,一声比一声响亮。到七八十年代,炮仗更是演绎出多重式样,燃放也呈多样化。即就是在如今严禁令里,精明的商家也能别出心裁的研造出“电子炮”,使炮仗这一古老物件,永远伴随时代前进。
炮仗,之所以美其名曰“炮仗”,完全合乎关中道人豪爽的性格,在“嘣”响行列中独居风骚。炮仗分脆响和闷响,脆响的炮仗个小,精悍,闷响的炮仗粗壮,震耳欲聋,能腾起尘烟。炮仗不同于“把把鞭”,“把把鞭”就其名称就逊色炮仗,因其个头小于炮仗,人们才冠以“把把”来加重语气,其声响,与炮仗比,微乎其微。小时候过年一听说放炮,点着后就撒腿跑远远的,两手左右捂住耳朵,眼死死地瞅着冒烟的炮仗,待“咚”的声起,眼就不由自主地使劲眨巴起来。要是左等右等,看不见冒烟,听不见声响,才拿了长长的杆杆,颤颤巍巍捅上几捅,确定是哑炮,便壮了胆,跑过去捡起,似获得了战利品,神气地在伙伴们面前炫耀。要是放“把把鞭”,即是还在炸响,也会一窝蜂似冲过去,连跺带踩,抢着捡拾未炸开的“把把鞭”,当然捡拾的再多,也比不了有一个哑炮仗神气。

村子有姑娘出嫁,人们要放迎亲炮,新娘走出家门,再放起身炮,合婚时要放庆典炮。司仪会把“放炮”说得很响,但绝对不说放鞭。炮声越是响亮,才能彰显主家的大气。
村子葬埋人,也会放上路炮,给孝子贤孙披红也得放炮。到了三周年更要放炮,因为只有炮声响起,人们才回过神,忆起逝人的好,便生出无限悲伤。三年守孝期满的炮声,提醒人们褪去孝服,一切归于平静。
炮仗在民间生活中永远占居第一把交椅,因了其声势宏亮,而把把鞭总是炮仗的陪衬。
“过年喽!快把炮点上”,听着都劲。炮声响起,人们才开始年事。关中人初一早上哨子面的吸溜声,源于炮仗声。一条村街,男人们端着冒热气的哨子面老碗,或蹲或站,挑起,大声吸溜,炮仗的烟雾里便有了喜庆,有了满足。
后来有了两响炮、甩炮、飞机炮、蹦蹦炮等,式样是多了,玩的乐趣也丰富了,但还是上不了台面。人们潜意识里,只有震撼的炮仗才算是正宗的,拿得出手的。以至于到如今实行了禁放令,没听到炮仗声响,感觉年没有味,没有了热烈,缺少了喜庆。

电子炮的应运而生,践行了环保,满足了人们的听觉,又重新唤起年的味道。尽管如今衣食丰盈,平时也和过年差不多,但多数人出门在外,难得一年回趟家。闻听炮仗响起,思乡便愈是浓烈,于是纷纷背起行囊,加入春运浪潮中。
原本冷清的村庄,年前这段时间立即有了生气。尤其在疫情全面开放的日子里,游子们牵挂的永远是父母的身体健康。

炮仗声又响起了,年就要来了!但愿疫情尽早结束,让人们安安全全过个年!
《原创首发》


本期责任编辑:半醉半醒
编辑监制:对影成三人 半醉半醒

【作者简介】刘尊建
地址:兴平市东大街东方粮油店(东北巷口西第三家)
电话号码:13759701645)

【精英金牌主播简介】赵仁娟。爱好朗诵,想用朗诵向您传达世间的所有喜怒哀乐,感谢您支持聆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