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
文/张喜魁
“雷火濯邪秽,妙手去疫疾”。疫情三年,“乡村医生”为保一方平安,人民健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功不可没。
实事证明,村医是村民健康不可缺少的服务者;就医方便,价格低廉,行业中有“中医、西医、牙科、针灸”.他们靠的是听、看、问、观脉象来诊断病情,是村民公认离不开的民间“乡村医生。”
在乡村看病,不像大医院得先“挂号、化验、拍片”采取一系列检查程序后,才能轮着自己,大家自觉排队,医生依据检查结果,对症治疗。
“八方皆同心,定除病厄去”, 三年疫情中,各地涌现出众多年轻的村医,为科普防疫、检测、不分时间、地点、听从号令到村指定点,高速口、交通卡口、学校等地无偿服务作出了无私奉献。正是这支乡村医疗队伍辛勤的付出,赢得人民群众的高度信任。
“胸怀苍生气自豪,无私奉献映白袍。”当抗疫放开后,这支队伍仍然担负着治病救人,责无旁贷的职责。所曾经的服务“光环”不褪色,尽显乡村医生坚守一方全民健康的责任担当。
村里一位85岁退伍老兵说,前一段因感冒发烧到市三院、附属二院、人民医院就诊,因“病人多、医生少、药品跟不上,没能住上院,最后还是回村让乡村医生治好了。”
目前乡村医生,存在无待遇、日常医疗设备简单、药品不足等问题。但没有阻断他们用爱心,为村民医疗服务的热情,他们用扎实熟练的治疗经验和医术,挽救了许多病人、特别对老年人的生命,乡村医生,是农村百姓生命的保护神、健康佛。
据西北留村志记载,先辈民间“医术、医德、看病不要钱,厚德载物,大有人在。” 南巷张守德,技术精湛、医德高尚,从不推诿,出诊第二次不用叫,救治病人无数。清同治八年,县府赠送牌匾“德明术精”以示表彰。村医张万选,因为随叫随到,服务热情,乡民送牌匾“医重乡闾。”村医张怀善,施医施德助贫汉,为人忠厚大家赞,送牌匾“仁慈为怀。”村医林朝爵,医术医德治外科,送牌匾“济生维勤。”
解放初期,村医任世泰,人称东爷,喜好医术,乡民倘有身体不适,找东爷求上一方,分文不取,准保安康。这些人的医德医风赢得后辈传颂敬仰!。
1949年以前平均年龄35岁左右,是世界人均年龄最低的国家。建国以后,人均寿命大幅提高,到了70年代达67岁,2021年人均寿命年龄达78.2岁。
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作出指示“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农村培养了一大批“赤脚医生,”成立了“农村合作医疗。”5分钱看病,从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死亡率降低。我村“赤脚医生”任勤书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仍然为乡民服务着,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春节时“卫生室门诊”写了一副对联“半夜敲门半夜开,随时进院随时诊”,特别引人瞩目,这就是乡村医生服务于民的宗旨。
血吸虫病、疟疾、霍乱,这些历史上骇人听闻的流行病,正是基层的“乡村医生”们挨家挨户宣传卫生知识、改善村民生活习惯的不断努力下,才最终被成功消灭掉。 2009年村民就医走入新农合报销,国家实施大病救助。2012年成立村级卫生室,乡医坚守12项群众义务服务。
小病不出村,大病到医院。西北留是李村镇卫生院所在地,村里有5个“便民诊疗所,”就近就医给村民带来便利。
“起死回生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仁心仁术”。在这次疫情中,我经历咳嗽伴牙疼的折磨,村医林福群给配了6副药,花了8元钱,就药到病除。
一位朋友说,到外地出差因水土不服闹肠炎,在当地药店买了两次药服用不管用,后来给村医林福群打电话问怎么用药?村医给出了个药方,用药后立好。(村医林福群在高速路口值班)
还有一位90多岁老太太,在市里儿子家住,因病坚决不上大医院,就得找村里任勤书医生看病,她相信这位村医给她看了一辈子病,身上有什么病都清楚。
这充分说明乡民对村医可信度,依懒性,相信他们能治百病。这不光是治疗技术存在,更多的是包含了村医治病救人的热情,能得到心里上的疏导安慰。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呼唤回来的生命》,病人是在医院宣布死亡期的人,回家后靠乡村医生一根银针挽救了生命,现在已10年了,身体良好,这都是真人真事。
年轻村医张心路、任志敏、任志涛均毕业于医学专科,继前辈的传承,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新方法、经过实践,不断学习、增进知识,治疗技术良好。市里、邻村慕名就医人员不断。
乡村医生不分昼夜24小时服务,随叫随到,有钱给钱,没钱记上账走人,登门服务是常事。乡村医生用一丝温暖,一份关爱,一滴汗水,一份浓浓的乡情,换来的是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健康,夸赞他们一点也不过分。 感谢党和人民政府,三年的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把“人民至上,生命健康”放到首位。坚信医护人员,乡村医生会给人民群众健康带来更多的幸福。
农村人渴望国家重视村级卫生室,从医疗投资,服务人员代遇,向农村倾斜给于多方面支持,充分发挥好乡村医生作用,把群众健康服务做好。
“冬去寒夜尽,春来紫气升”,2023年,我们必将取得抗疫之战的全面胜利,山河无恙,人皆平安。 【作者简介】张喜魁,邢台市信都区李村镇西北留村党总支原书记,村级顾问。服务家乡,热爱家乡,对家乡有浓厚的感情,每每巡视这片热土,都能激发心中的那抹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