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旅加诗人许湛荣的第四本诗歌集即将出版。今天,我们特别推介冯艺儒和马国亮老师的诗评。以飨读者。
《平台诗话》之三
故乡文友一一许湛荣印象记
马国亮(加拿大)
弹指一挥间,离开家乡台山,客居加拿大四十年了。有赖于现代通讯科技的发达,与中断联络多年的故人联系上了,把各人的距离拉近了,生活拓展了一个开阔的空间、视野。在《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社》平台,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姓名赫然映入眼帘:许湛荣。社长、总编辑⋯⋯一大堆头衔跟着,可谓鸟枪换了炮,自然不同凡响。

拔起萝卜带起泥,从他的履历、作品牵引出一串串记忆。许湛荣与我不同学校,初中学段同为六六届,历史跟命运开了个大玩笑,求学之门戛然关上。七十年代初,台山活跃着一批业余文艺创作者。他们绝大多数是农村户口,受过初中或高中教育,自以为舞文弄墨“有两下子”而身世卑贱的年轻人,便虚拟了适用于自身进取:写作。老资格的有唐奇、趙元瑜、黄英晃、陈日生、,陈英博、李剑昌等等。当时在那群"爬格子"的作者中,有水平有能力在县级以上的报刊偶尔发表诗文的有白沙的南飞雁(黄英晃)、马福荫,斗山的陈日生、端芬的梅逸民、三八的余嗣光、三合的朱立中、黄兆存,水步的刘毓华(刘荒田)、许湛荣……近期目标是捞点稿费,至不济可以趁进城改稿或参加文学活动,赚误工补贴或免费食宿。远程目标是进作协,转为城市户口,当专业作家,或充当某机关的文胆,领导的秘书之类。笼统言之,写作就是块"敲门砖",慌不择路的可怜虫,务必敲开任何一道门,以改变自已的命运、境遇。后来听湛荣兄说及这么一段经历,广东作协到台山选招一写作苗子,他与黄兆存等人参加了选拔试。(后由兆存胜选,他后来在《羊城晚报》做了多年记者、编辑)那时,大家都很穷,腹中的墨水却无限的富有,自信心爆棚:终有一日,"一枝红杏出墙来"!

日历翻至八十年代初,是作家梦梦醒时分。我携妻挈幼,移民了,续上的是一段漫长的异域掘金梦,一做便是四十年。金掘得少,精神缺失多。直至退休赋闲,年轻时的癖好又冒头,几十年的生活积淀太多了,值得怀记的总想抒说一番,于是又拿起闲置几十年的笔杆子。
过去的那群文友,因各人的进取的路径不同,命运、际遇自然䢛异。 近年来,我喜欢在网上的文艺平台浏览,注意到远方一个台山乡亲、昔时的文友——居住在加拿大点温哥华的许湛荣,之前与他虽没有直接的交集,但在文友间的沟通中,对他有一定的间接了解。他与白沙的南飞雁交往较多,颇有交情。在他的诗作中,不难看出南飞雁诗风对他的影响。当我读到他发表于网刊的新体诗,眼睛一亮!士别三日 ,刮目相看,更何况是几十年。从他的诗作中,我清晰地看到这位以新诗安身立命的诗人成长的路线图。

七十年代初,"爬格子"的人自然互为关注。湛荣兄起初把自己的文字化成铅印,是在当时的巜佛山报》、《农村文化室》期刊偶尔发表几首民歌,最瞩众目的是在省级的刊物《广东文艺》发表几首儿歌。这也许是他与诗歌结缘的催化剂吧。入易行难。记得台山新诗作者南飞雁曾这么慨叹:"在诗山攀缘曾遍体鳞伤,在诗园的垄畦耕耘曾精疲力尽。"可洞见创作的艰辛,路漫漫其修远,这也许是退伍者、落伍者诸多的原因之一。看湛荣兄的简历:文化程度大专。佛山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学语文一级教师。197O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在省市报刊发表一些作品。1999年在国家出版社出版诗歌集巜侨乡抒情》。系广东省归侨作家联谊会会员,江门市作协会员,台山市作协会员。2004年,曾被台山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文艺家光荣称号。现任《世界华人诗词三百首》主编,《世界华人文化艺术社》社长兼总编。 现旅居加拿大温哥华,喜欢以文会友,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国爱情诗刊在线诗人。我清晰地听到他锲而不舍进取的步履声。他和南飞雁一样, 都是一个坚韧、执着勤奋的耕耘者,默默的在现代诗园辛勤耕作,并拮获一个个丰硕的金秋。他以淳朴率真的诗心,从农村唱到教坛,从台山唱到温哥华,诗情不竭,讴歌不息!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时日恒心见功。平心而论,从诗作的数量、质量看,做新诗的造诣,他无疑是文友中的一位佼佼者。作为一个曾经的家乡文友,真为他的新诗成就、宏扬中华文化的贡献由衷的高兴、自豪。
台山是全国著名的侨乡,生于斯长于斯的许湛荣为其诗歌创作夯实了丰厚的题材基础,二十世纪末,他出版了个人的诗集一一《侨乡抒情》。他的诗情有如故乡的一条湛蓝、清澈、欢快的溪流,汩汩流淌,诉说侨乡的沧桑变迁、旧貌换新颜的繁荣,抒写华侨们对故土的眷恋情怀 ⋯⋯在现代诗创作的路上,树起一个里程碑式的、亮眼的标志。

异国它乡的移民生活,继而为他开启一个崭新的窗口,扩展一个更开阔的视野。其诗作无论思想深度、思维方式的自由、活泼度、成熟度都有质的蛻变。年庚七秩的许湛荣,心态上看不到丝毫沧桑的痕迹,年轻人的冲劲、热诚无减。他没有退,也没有休,一边打工一边笔耕不辍。他㨗才,富有洞察力,善于发掘题材,捕捉诗点(灵感),诗作频频见于多个文艺平台,清新自然,飘逸脱俗。无论去国多少日子,无论落地生根以后家庭如何营生,心中剪不断的总是乡愁。在他的诗作中,环绕这个主题的作品最多, 不乏饱蘸深情的上乘之句,韵味缠绵。离别家乡时"母亲坟头的茅草""就是母亲的招手","令离乡别井的游子一步一回头!"中秋佳节,多少回望着窗外的朗月,"一次次打捞故乡的银色月光"……海外赤子对祖国、故乡、故人的怀念、牵挂、报效之情跃然纸上。
他为传承宏扬中华文化而倾心尽力,拟出版的纸刊《当代华人诗词精选》汇编集,正在萃薈撰编中。他本人也诗心勃勃,计划印刷出版第二本个人诗集《枫笺诗叶》,亦在萃荟撰编中。由衷希望:许诗人有更多更膾炙人口的诗作问世。 

《侨都文苑》编委会
主 编
许湛荣
常务副主编
伍蓬莱
责任副主编
平林凯风,杨义容,马国亮
执行编辑
黄双凤
编 委 成 员
蔡乙健,卫硕平,何琪练,陈景安,
陈咏隆,甄建设, 梁少华, 林敬照,
周慧君,冯艺儒,甄春菊,王汉中,
魏龙,剑影,布鲁斯,子民,黄歧赞,
杨祖刚, 吴达, (排名不分先后)
顾 问
李剑昌,蔡炳乐,梁丽芳,许钧铨,
许建国,林煥权,王益石,范三叔,
蔡兆威,朱耀雄, 刘钜铭,陈楚平,
朱女俊,胡俊铬,梅如柏,梅锐仁,
黄维趸 (排名不分先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