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5日,作者雎剑波(前排右二)参加庆祝人民军队报创刊纪念活动。
与科学巨臂“密切接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未来的社会大学,我们的站立点更高了,视野更开阔了,思路更清晰了,完成任务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当天下午,军区机关召开大会,晚饭后我连忙返回九幢楼关门谢客,并且特意拿出一本崭新的方格稿纸,打开采访本整理采访记录,梳理写作思路,伏案疾书挥笔写作。由于事前准备充分,采访过程顺利,稿件写作水到渠成,前两部分为什么要开展自学、怎样结合工作自学一气压呵成,顺利完成2800多字,但到第三部分,该写基层官兵如何立足本职岗位开展自学却卡壳了。

我枯坐桌前发了半天呆,也从桌前站起来,轻轻打开房门,在楼道里面来回踱步,想活跃活跃僵化的思维。走了三四个来回,抬腕看了看表,已过午夜时分,感到即便尽量不发出声音,也有可能影响大家的休息,便索性轻移步子,下楼围着新楼院的楼房开始散步思考。
时过中秋,月光如水,虫鸣唧唧,门外偶有汽车飞速驶过,院子里反倒分外安静。清冷的月晖穿过树枝,斑斑驳驳地洒在地面上,如军区部队情况的一个个片段,在我的头脑里合纵连横,不断分化组合……
九幢、八幢、七幢,一幢、二幢、三幢……我从院子东头走到西头,再从西头走到东头,抬头但见每个楼上的灯光基本熄灭,只有个别家里的夜灯透过窗帘,发出暗淡的光芒,融入夜色之中,宁静而美好。
突然一抬头,吓我一跳,我浑然不觉一个战士站在我的面前。原来,门口哨兵发现我的异常行动,很不放心地跑过来寻问有没有啥事?要不要帮忙?我连忙微笑着说明情况,挥挥手转身上楼,走进水房,拧开水龙头,洗了一把脸,坐在桌前准备继续战斗。

哨兵的光顾打乱了我的思绪,我把刚才有了灵感后似乎成型的层次又捋了一遍,把清凉的环境里冒出来的精彩句子,从脑海深处捞出来摘记下来,方才继续正文的写作。直到完成4000多字的初稿,已是东方快要发白的凌晨5时许。
稿件送审过程中一路绿灯,社领导没有进行大的改动,只在文字上做了些润色,以3400字的篇幅,在《育才报》头版下半版通栏刊发,并配发采访图片。

这篇稿件一炮打响,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和充分肯定。在全社编前会上,万泰平社长多次提出表扬,赞扬稿件影响大,主题好,号召编辑记者都要学习这种闯劲和干劲。正是得益于此稿的成功和这两年创办《育才报》期间的努力付出,当年报社党支部报请军区政治部党委,为我荣记三等功。不久,父亲专门写信给我报喜,高兴地告诉我,县人民武装部派人把立功喜报送到家里,他感到很光荣,鼓励我再接再厉,努力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父亲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简介:雎(ju)剑波,陕西咸阳人。1983年7月毕业于西安陆军学院,1984年5月调入人民军队报社,历任编辑、主任编辑、处长,2016年5月退休。军旅生涯37年,从事专业新闻工作33年,大校军衔,大学文化,高级职称。出版过个人文学、新闻作品专辑,主编出版5部专业书籍,在中央、军队和地方报刊网站发表新闻、文学和其他作品数百万字。现居西安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