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院士出席活动,进行力学和应用数学专题讲解。

1989年7月15日,梁玉飞处长(二排中)参加参加人民军队报创刊40周年纪念活动。
筒子楼里故事多,令人感动的故事都是在筒子楼里发生的趣事、大事、印象深刻的事。所以说,我还要讲讲与科学巨匠的一次“密接”——采访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名誉主席,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钱伟长院士的故事。
因为采访钱伟长院士的故事,发生在九幢三楼居住期间,在此与报社领导的密切住宿关系,为提供了独有的请教条件,完成这项重大采访写作任务,也是在这个让我喜欢的温馨而浪漫的小屋完成的。
1987年七八月间,我从新闻中看到,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被赞誉为中国“三钱”之一的钱伟长博士莅临兰州讲学出席活动,立即把这个喜讯报告梁处长,他很高兴,鼓励我积极联系采访事宜,完成一个专访稿件采写任务。
钱院士德高望重,在我国乃至世界科学界赫赫有名,是位一生传奇、功勋卓著的大科学家,我一个年轻记者,经验又不足,第一次面对这样的挑战,心里还真是没底。于是,我就拉上志愿兵张明轩一起行动。我们带上《育才报》采访证,出军区东门,径直进入马路对面的甘肃省政府宁卧庄宾馆,来到六号楼前,亮明采访证,对门卫说明意图。
门卫立即打电话与钱老秘书联系,没想到事情还就非常顺利。秘书说他去报告首长,过了一会儿出来,让我们次日下午电话联系。第二天下午快下班了,我们果然打通电话,秘书说钱老安排明天早晨9点接受我们采访。

青年军事记者雎剑波
明早9点!这个消息让我既欣喜又突然:相关准备工作一点还没做呢!事不宜迟,立马行动。我没顾上吃晚饭,一头扎进报社资料室,查找有关钱老的经历、研究方向、主要成就。当时没有百度,没有网络,查找资料不像现在这样方便,翻箱倒柜查了一个多小时,总算找到一些零碎资料,虽不全但总算有收获。然后我一路小跑,回到新楼院九幢楼的小窝里,关门闭户开始撰写采访提纲。
一个来小时后,张明轩手捧一个书本,敲门兴冲冲地走进来,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说从八幢二楼邻居家借到一本《中国科学家简谱》!我一看果然超实用,内容非常详实:钱伟长,江苏无锡人,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在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以及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身兼清华大学副校长、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上海大学校长,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校长……担任中国民主同盟名誉主席,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等职务。
我一拍桌子激动地说:“真是天时地利人和啊!老天关照,保佑我们圆满完成这项重大采写任务。新楼院真是藏龙卧虎,住的都是高人啊!”我想起张明轩的隔壁住着一个被誉为“政治部思想家、理论家、收藏家”的高人呢!
张明轩的到来彻底打乱了我有点眉目的思路。枯坐灯前,抓耳挠腮挖空心思,直到9点半,我的采访提纲总是写不好。总觉得科学家太大,研究课题太深,离部队官兵太远,捋不清采访的主题应该放在哪里?到底应该采访什么?我左右理不出个头绪来,急得头上直冒汗。
怎么办?怎么办?傻了吗?去请教呀!我突然眼前一亮,感觉看到了救星,一下子觉得看到柳暗花明的新境界。原来梁玉飞处长就在跟前,这么好的条件怎么就不知道利用呢!
我蹑手蹑脚走到楼道西头,来到梁处长的家门口,举起手叩响了他的家门。梁处长笑眯眯地把我让进去,给我介绍被采访对象的身份地位,社会影响,分析本报面向社会广大青年的定位,详细讲解采访思路和方法。

他提示我,这篇稿子要充分运用钱老重要身份和重大成就这一显著优势,写出面向广大读者的新高度,贴近部队生活的大深度,以及适合各级各类人员、各种工作岗位的宽广度。梁处长强调,采访的主题就定在“自学能成才”这一点上,以开阔青年眼界,鼓足官兵信心,鼓励大家立足本职岗位,抓住一切机会,坚持不懈,刻苦自学,人人争取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梁玉飞处长的点拨让我豁然开朗,我频频点头。我三步并作两步回到宿舍,赶紧铺开纸笔,哗哗哗地记下要点,写出了采访的三个层次,拟定了十来个采访的具体问题,端坐桌前,反复推敲。快12点了,梁处长突然推门进来,笑眯眯地问,都想清楚了没有?他凑近我的采访本粗粗地看了一遍,点点头满意地说,没问题,增强信心,明天就照这个思路去办。
作者简介:雎(ju)剑波,陕西咸阳人。1983年7月毕业于西安陆军学院,1984年5月调入人民军队报社,历任编辑、主任编辑、处长,2016年5月退休。军旅生涯37年,从事专业新闻工作33年,大校军衔,大学文化,高级职称。出版过个人文学、新闻作品专辑,主编出版5部专业书籍,在中央、军队和地方报刊网站发表新闻、文学和其他作品数百万字。现居西安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