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百度搜索。
来渊《艺术泛舟》只为保存学习欣赏。担心滑走找不到了。原创有凝意,立即删除。
宋词词牌释义:《菩萨蛮》,多表达深沉起伏情感,历来名作极多
讲到“菩萨蛮”记得我第一次读到忘了哪个作者写得的“菩萨蛮”填的词时,当时还纳闷:“菩萨蛮,这菩萨很蛮吗?”这只是小时第一次接触的印象,那时不懂什么词牌,只以为“菩萨蛮”这个跟唐诗的诗名一样呢?
后来逐步了解到“菩萨蛮”是词牌名而已。
菩萨蛮
01
《菩萨蛮》渊流
菩萨蛮,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花溪碧”“晚云烘日”等。
本唐教坊曲名,后成为词调名,属小令。作为词牌,“菩萨蛮”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五代时期,“菩萨蛮”就极为流行。
据记载,唐宣宗很喜欢唱《菩萨蛮》词,孙光宪《北梦琐言》云:“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绹命温庭筠新撰进之。”《碧鸡漫志》云:“今《花间集》温词十四首是也。”唐昭宗还填制了两首《菩萨蛮》词。韦庄、冯延巳等也写下了很多名作。
到了宋朝,“菩萨蛮”调的使用频率仍然很高,张先、晏殊、晏几道、苏轼、贺铸、李清照、辛弃疾等词人都有《菩萨蛮》词传世。此调在唐宋可以说是经久不衰。
很多宋词的词牌名都是起源于唐教坊曲名,当然唐教坊曲名也是起源悠久,也是从先秦进化改进而来,有些也是脱胎民间诗歌曲调而成。
02
菩萨蛮不同名称来历:
“重叠金”:温庭筠词有“小山重叠金明灭”句而得名。
“子夜歌”:南唐李煜词名“子夜歌”,一名“菩萨鬘”。
“花间意”等等:韩淲词有“新声休写花间意”句,名“花间意”;又有“风前觅得梅花句”,名“梅花句”;有“山城望断花溪碧”句,名“花溪碧”;有“晚云烘日南枝北”句,名“晚云烘日”。
从上述可以看到,“菩萨蛮”是写景比较常用的词牌名,后面引用的“菩萨蛮”词作也大部分具有这样的特点。
梅花句
不过在豪放词人那儿什么婉约的词牌也能给变成豪迈奔放甚至悲壮,比如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后面会详细解析。
03
菩萨蛮特点及代表作品解析:
此调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的情感,历来名作极多。
辛弃疾喜用这个词牌名,也许比较符合其深沉起状的感情特点吧,也是其个性使然。
如果说唐诗是从诗句中看到诗人的喜好和情感特点,那宋词有时可以从词牌名的使用是否频繁,就能一窥其风格。
这个原因我的理解如下:
唐诗和宋词本来就是吟唱的,需要用唱来,而不是朗读。
宋词更倾向于唱出来而不是朗读出来,而且宋词的词牌名:按照现代意义可以这样理解:相当于曲调,词是歌词。
就如同我们现代人有些人喜欢摇滚音乐、有些人喜欢国风音乐有些人喜欢民族音乐、有些人喜欢钢琴,有些人喜欢古筝的道理。
04
菩萨蛮格律及变体
01、正体:双调,四十四字。
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下片后二句与上片后二句字数格式相同。上下片末句多用五言拗句“仄平平仄平”,亦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此调以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为正体。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仄。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
03、变体二:双调,四十四字。
上下片各四句,两叶韵,两平韵。
以楼扶《菩萨蛮·丝丝杨柳莺声近》为例。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丝丝杨柳莺声近
05
菩萨蛮经典代表词作欣赏:
01、李白难得一见的词作:《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写尽游子愁,景中有愁,愁中有景,难分难辨。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双关手法用得炉火纯青:
“如织”二字,一言烟雾密度之大,一是衬托游人离愁之浓。
“伤心碧”,语义双关,一是极言寒山之碧,一是说寒山似乎因伤心而碧透。山犹如此,人何以堪。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秋天,本就是文人墨客伤感思人思家思愁的季节,如果再来个寒山日暮,烟锁雾封,那就是“变本加厉”了。
更能引出游子的思归之情达到极致,不在异乡走不为异乡客是很体会这种情感的!
描写平林、寒山的深秋景色,和想象家人盼归的形象,抒发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此词层次清晰,跌宕有序。
移情于景,情景相生。既有鲜明的形象描写,又有细致的心理刻画。句子简约而不晦涩,文字质朴而不平板,可为唐代文人词中上乘之作。
02、最擅长写闺中、闺怨、艳词的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引发人的无限遐想,而且自然是美丽的女子慵懒模样。不需要写太多容貌多动人,只要衬托就够了。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03、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穷尽笔墨写江南风光美!但后面却写风光美下的离愁悲叹!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本来上片那是赞美,后面却是转笔写乡愁,唐诗宋词经常令人这样措不及防,这样的“套路”熟悉者不为奇了。
当然这屡用不绝的“套路”却令人更能体会那种愁、那种忧、那些七情六欲,反衬手法往往记忆深刻嘛。
先写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江南的魅力,再写愁苦更能显出你再美再吸引我,也挡不住遮不住我内心: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突然令我想起宋代方泽的《武昌阻风》:“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这一诗一词异曲同工之妙啊!
中国人的落叶归根、乡情情结是深藏在血脉中无法消散的。
04、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玩回文体的词,玩出一个闺中女子对男子的嗔语,风趣幽默!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回文体据相关记载最早在汉代就出现了,而且由当时的才女闺怨之后而创造,有兴趣者可以查相关资料,但是毕竟只是一个玩文字游戏,古代文人玩一下也只是感觉有趣,但是真正经典有内涵的回文诗词却并不多,仅限于闺中女子、文人闲聚时玩乐之游戏罢了。
虽然有人解读成好像是闺怨,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我倒是感觉想夫妻之间的打情骂俏。
女子被男子嘲笑吃的东西,但是女子反而嗔怪,你能如这藕丝一样对我情意长就行了。夫妻之间很温馨的画面嘛!
05、辛弃疾的词充满大气豪迈和悲壮,《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多少人深以为然!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要谈爱国、热血的词人,辛弃疾自然位列中国词人榜之三甲!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只有那有忧国忧民志,有杀敌收疆之心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感叹吧?
任何时代有多少人安于现状、醉生梦死、蝇营狗苟及不耻臣戎的人,就有多少望长安,想杀敌收疆的热血男儿。
读辛弃疾的词虽然悲壮、忧愤,但是却不会令人消沉和堕落。反而会激发斗志,热血沸腾。
【读诗词感触】
诗词令人心静,也可以修身养性,人不容易有太多戾气,是修身修性的最好渠道之一。
最近诗词读得少,文章也写得少,压力太大!感觉我又有戾气了,也许多读读诗词,多读读古代哲学著作,会令戾气越来越变少吧?
自从写诗词研究古籍,我的抱怨之心明显变少了。虽然还有,但是不像以前那么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