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10章是比较热闹的篇章。老子大约是和徒弟尹喜对饮时多喝了几杯,似乎在文字里体现了酒精力量。一章70字,每句激情四射,言之铿锵,都是大问号殿后,诘问里说叨他要告诉人心的道理。
第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无愧为圣人,不但把大道理讲的玄妙高深,又清晰简单。他的文字俭省,文学想象力和修辞手段更是让人叹绝。古代文言文词项又十分复杂多义,我们就字字句句一同来拆解,细嚼慢咽吧。
第10章一锅,分成7个小碗,然后我们一筷子一筷子夹起来喂到嘴里品味。
第1碗,"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这是说谁呢,当然是天道。上一章第9章是讲天道忌满,必须低调地活着。特别是功成名就了,发财了,更应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然就会有麻烦找过来。谁这样说的呢,是天道,是老天爷。她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及早铺设安全的后路吧。
载,当然是人身的承担,承载。说谁,说天道。也说我们自己。
营,文言文中是个多项词义,这是指魂,也可理解为范围。
抱一,是互依互存,不是简单的两体拥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道经里总说这个"一"字儿,那就最高的境界,天地合一,天人合一,那是顺法自然的化境,也是人为之毕生努力的修为目标。
离,是分离,分解。
道家解读人的原始存在,是由元炁(qì),元神,元精组成。元炁为与生俱来的先天之气,元神寄存在魂内,元精寄存在魄内。
我们不能把这些知识越鼓捣越糊涂,否则嚼不碎咽到肚里也消化不了。可以简化理解为肉体和精神吧,灵与肉的高度融合。
这句话告诉我们,灵与肉的合抱为一,能够永恒的不分离吗?
现代人有反证,因为背离了天道。为什么活的很累。肉体走的太快了,灵魂跟不上。所以活的很疲惫的。
第2碗,"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婴儿,当然知道,刚从娘胎里生出的娃。学习道经之前,我有位朋友的微信昵名叫"婴儿般",我还纳闷,这颗童心够原始了。老子认为,刚从娘胎里生出的娃,就是人完美无缺的"一",神与形,灵与肉,柔和刚,先天是融合的。
专气,是阴阳的融合状态。柔,气柔若水,至纯至真。
大道如此。婴儿一样的没有杂质,没有任何矫情与造作,无为无欲,元气满满。谁能做到呢?

第3碗,"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涤,洗刷,洗干净。
玄,广大的,辽阔的万事万物。
鉴,是识别,认知。
疵,缺点,缺陷,毛病的意思。
佛经也有类似的境界,天地广大清,日月广大清。把万事万物分辨的透明清彻,内心清洗的没有任何的尘埃杂念,一丁点儿瑕疵毛病也没有,可能吗?
第4碗,"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老子的话锋忽然聚焦到治理国家,经营苍生的层面。这一点是他一直耿耿于怀的。这个失道的世界太令他失望了。失去了公平道德,到处看到的是强权横行,欺弱凌辱。统治者荒淫无度,苛政杂税,折腾的百姓喘不过气来。
多么希望象天道的本性,无欲无知无为,让人顺自然顺天性自由无虞的生活。这样和谐宁静的国度,无忧无虑的生民,在无为的天地下生存,那才是理想国啊。
舍己顺道,有实现的这一天吗?
第5碗,"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门,形容如无形的生育之门,造化之源。
开阖,一闭一合的工作。
雌,大地之母。
老子仍然拿生殖器官比喻,天道如玄牝。大地之母如永恒开启的大门,无休止的工作,无始无终的繁育着万事万物。有谁能像大地的母亲呢?大地母亲把所有的爱无私奉献,不求任何的回报。
能达到如此的境界吗?
第6碗,"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四达,达是认识,掌握的意思。
无知,在这里的意思,老子说的不是我们平时贬义的一无所知,一无是处。无知便是有知,有知往往是很局限的一点儿知识和学问,在大千世界面前,永远不可能通晓透彻本质的,是微不足道的简单或偏面理解。无知便是有知,是说我们真正的明黑见白,真正的穿透悟透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还是顺其自然,法地法天。表面上看是一无所能的傻瓜一样。这样的无知反而是有知,不乱咋唬人。实际上是顺应了大道。
有几人可以做到?
第7碗,也算本章节的小结了,"生而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是创造。蓄,是展现的无比丰富多彩的世界。恃,是倚仗,得意。宰,是占有,消费消耗。玄,是深奥不可测。
天地大道的本色是什么呢?她是一架永不停歇的无形圣手,她是养育万物的大地神圣母亲。大道的本相,是创造了天地间的一切东西,但从来无所谓占有,也没有因为付出一点辛勤的劳作就高高在上,不可一世。你看老天爷,长长久久的存在着,也没有觉得是万物的主人而肆意挥霍,浪费。道,就是无私的付岀,不求任何的回报。这是多么伟大而深不可测的德行啊。

徒弟尹喜听了老子的一番表述,思绪万千,"道,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先生对大道的赞美,应该怀着颗感恩的心了。可照这么说,人哪能达到您描写的如此高不可攀的境界啊。连世间的圣贤也够不着的。"
"天道,就是人道哇。照这样的道理去生存,去应对万物,去修心修德才是。现下的国乱民贫,人们活在争斗和贫困之中,都是因为缺德,背道而驰啊。"老子每每说到人间的疾苦,不免哀声叹气。
《道德经》第10章,老子渐渐从天道过渡到人道的读解。他把天格地格的品性,摆出来和人格进行比对。
天人合一,物我如一,元神元精元气永不离散,任何时候不被欲望困扰,不被功名利禄绑架,达到这种境界才是岁月静好。
无忧婴儿般的至柔元气,能一直存在保持吗?难。任何时候心明眼亮,不被假象和迷雾干扰,活的自在清净,难。治国治家,为人处世,能把自己置之度外,像现在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能做到吗?难。能通天晓地,运用各种知识游刃有余,有错就改,有偏就纠,大爱的胸怀,从不计较自己。能做到吗?难。
老子就知道我们凡人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通行欧洲大陆的一句经典话,"难能之理宜停"。意思是高深的,跳起来也够不着的大道理不宜再啰嗦了,说了做不到,有用吗?赶快闭嘴吧。
那么有人会说老子,你那么玄天雾地的大道理,对苦命的人类来说,永远看到做不到的。说了也没用啊。
老子说,这不是我李耳给大家描写的理想天国;也不是让天下人统统成为神仙和圣贤;也不是引导和指手画脚,让你们钻进李耳编织的圈套。那么李耳因此就降低标准,扯上另外一套低俗道德供大家使用吗?
老子说,道,这是大自然的法则啊,无论你信与不信,听与不听,她就在哪里。顺之则昌,就会活的好些。逆之则亡,与大自然对着干,吃苦头的是自己。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是我们本土扎根的哲学。道家看起来散漫,随心所欲。代表人物老子,以及庄子,都强调无为。没有苛刻的要求,按照自然的本性来经营自己的一生。在我们生活中讲道德,都是软软的约束。不像儒家,把礼制看的格外重要。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叹息国家和生民的混乱和痛苦,根本问题是礼崩乐坏,行事没有了规矩。治国安民的道理,聚焦于人治。强调遇到明君,贤君。以仁爱之心维护社会的和谐。两千多年来,孔子与儒家的伦理哲学,对国人繁衍生息,为人处世影响至深。
历代有些智慧人评价道家儒家,有上德,下德之分。背诵多少启蒙启智的语录,归根结底还是遵从客观规律。天性就是人性。顺应才能和谐。人和天地别扭起来,吃亏的是自己。道家很生活化。渗透在人们的理念中,是凡事慢慢来,熬不够四时八节,庄稼长不成熟。急于求成,弯道超车,欲望横流,结果一定会糟糕。俗话说,吃亏在于不老实。
佛家对国人影响深,是人们迷茫在生和死的困境中,寻找生命的来龙去脉,求来生,找轮回的路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佛家的修行很严格,起心动念都要管。戒定慧太严格了,贪,嗔,痴每天都在身边。修成正果,太难了。
儒道释三个宗教,对老百姓影响至深。除了学者们分斤分两的描述,一般人没有分别心。反正敬畏天地,人们统称为老天爷。人在做,天在看。老天就在那里发生作用。不说中国,世界上无论何种宗教,一致肯定因果报应的规律。
无论是《道德经》的老子爷爷,还是儒家的大成先师孔子,还有佛祖释迦牟尼,有两点绝对的一致,那就是发"心"。一定要装满大仁慈,爱别人,行善法,自己的福报就多。再者,修行的过程,都一样崇尚"苦",反对享乐,主动吃苦受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大智慧们的说叨从哪里来的,都是从大自然中获取的道理。
春秋时期,稍比老子晚些有位著名的荀子,他和孟子相反,认为人的天性是恶的,只有通过文化的改造,教化之后,人才能逐步文明起来。
学了《道德经》的人,慢慢的会感觉,自己的身心有如换了血一样豁然开朗。
大道至简。想起叫虚云的老和尚有句至理名言,"一人好走路"。多少个天大的道理,还得落到自己的脚下。
(待续,第11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