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1日,肩负着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西部大开发,武陵天堑变通途,从扶贫路迈向致富路,确保渝怀双线安全畅通养护任务的涪陵工务段党政关工团,受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委托,为 2022年二季度“新时代-成铁榜样”、2022年度“劳动模范”、“成铁好青年”王亚飞,颁发《荣誉证书》。

他叫王亚飞,34岁,1米72,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四河乡王河村人,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土木工程”系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涪陵工务段秀山线路车间助理工程师。

1989年12月30日的那个清晨,王亚飞诞生在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四河乡王河村黄土高坡穷山沟的那间土胚子房里,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苦到头,种植的农作物,养殖的鸡牲鹅鸭,换回的经济收入还不足1万元。他从小立志读书,用知识改变人生,一边帮父母干些农活,一边发奋图强,从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学,最终获取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土木工程”系本科文凭。

“他是从穷山沟飞来的金凤凰。”段关工委、团委在登记王亚飞成长履历时这样说。2013年7月15日,24岁的王亚飞,终于踏出校门,来到涪陵工务段武隆线路车间成为一名光荣的线路工。他深知,入路时段上集中培训,党政关工团为新入路青工上的第一课:就是扣紧人生纽扣,既然选定了走工务人生路,就要一股作气走下去。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向甘肃老乡刘明学习,他也是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08级毕业的校友,渝怀线走出的高铁人。刘哥一步一个脚印,13年跨越八级台阶:从线路工到班长、工长、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车间副主任、主任、线路技术科科长、副段长,而今的成都高铁段副段长。

他说到做到,有黄土高坡穷山沟里练就的吃苦精神,越是艰险越向前,任凭风霜雪扎,骄阳酷暑似火烤,他身先士卒,沿着工务人生目标勇往直前,在武隆线路工区、武隆钢轨工区脚踏实地奋力拼搏,10年跨越四步台阶,4年线路工、3年线路班长、3年线路工长,去年8月,参加集团公司干部招聘考试,从武隆钢轨工区工长岗位,聘任为秀山线路车间助理工程师。

他把所学的书本知识与线路养护实践知识相结合,参加大型换长轨施工、大型站改施工、成组更换道岔,从作业量调查到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落实,作业质量卡控,对全套施工流程的掌握,做到心中有数;他用独创的“焊缝平直度与廓形修复同步打磨法”、“铝热焊接精准、简易、快速对正法”、“快速划线定位钻孔法”、“简易切割法”,为集团公司培训学员213人,让大部分工班长学员走上技术管理岗位。

各工务段纷纷采用王亚飞独创的线路养护方法,有效减小了对钢轨的磨削程度,对延长钢轨、道岔的使用寿命、提升线路GQI和线路平顺性发挥了积极作用。

王亚飞带领的武隆钢轨工区团队,打磨的900多头焊缝,30余组道岔,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钢轨出伤率大幅下降,钢轨平顺度大幅提高。此方法已在全段推广。2018年,王亚飞参加了集团公司焊接技能大赛,取得第四名的优异成绩。

2019年,参加第四届川黔渝三地线路工技能大赛取得第一名,并荣获“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2020年,带领集团公司选手参加全国第六届铁道行业线路工决赛,他负责的焊缝打磨项目,夺得第五名的好成绩。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梅花香自苦寒来,他的努力进取,赢得组织的认可,他先后荣获段“先进生产者”、“十佳工班长”“青年之星”;集团公司“先进工作者”、2020年二季度“新时代.成铁榜样”;国铁集团“全路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而今,王亚飞已在涪陵定居,与甘肃老乡,大学同学,一同跨入涪陵工务段的未婚妻喜结良缘,已是一双儿子的父亲,大儿子6岁,小儿子3个月。他说:感谢母亲从老家过来为我们挑起这个家,对一双儿子的精心照料,才让我们夫妻俩,全身心投入到渝怀铁路的养护中。

他说:是党政关工团组织对我的关心和培养,给了我用武之地,让我这位从黄土高坡穷山沟走来的农村娃,得到茁壮成长,2021年7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去年8月,从武隆钢轨工区工长岗位,成长为秀山线路车间助理工程师。

王亚飞像只展翅飞翔的鲲鹏,浑身使不完的是劲,他要把练就的线路养护本领,掌握的最新养护理念,把武陵天堑大通道——渝怀铁道运输线,养护成苗族土家族儿女幸福美满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