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若宁静,便是最美时光
文/姚敏儿
我们总在寻找,寻找一处能让我们的心安然下来的宁静之地,远离都市的繁华,远离纷扰的人世,远离人间的烟火,总以为住在山上就能享受山的清净,住在云里,就能享受云的自由,住在树上就能享受树的清高,殊不知真正的安宁跟你所处之地无关,而是内心保持的宁静,是采菊东篱下的那份悠然,是梦里遇见花开的欣喜。
真正的宁静不是来自于周围,也不是周遭的环境能抚平的,真正的宁静来自于内心,心若宁静,便是最美好的时光。所以,静到深处,便是美到深处。
人来到这个世上,并非是来寻找热闹和欢腾的,人是孤独地来,必然也会孤独地走。我想人本来就是孤独的,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一条宁静的通往永恒的道路,只不过有些人找到了,而有些人淹没在了滚滚红尘中。
找到宁静,是否意味着远离红尘,不是的,若你的心放不下,即使远离红尘,也难逃红尘往事的纠葛。所以,寻找宁静之道,首先得学会放下。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天,一个老和尚带着一个小和尚下山。在下山之前,老和尚叮嘱小和尚忌近女色。小和尚答应了。中午的时候,老和尚和小和尚已经走到了山脚,在山脚的不远处,有一条河,河边有个焦虑踌躇的姑娘,因为河水深,过不去。出于善心,小和尚就把姑娘背过河,然后继续和师傅赶路。走了十多里路后,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在下山之前,我就叮嘱过你不能近女色,怎么一下山就忘了。”小和尚却说:“师傅,在背姑娘过河之后我就放下了,但走了十多里路,你还是没有放下。”这则故事就说明了不要把过去的事情带到现在的生活中。只有放下,才能更好的前进,才能更好的享受生活的美好。
通往宁静之道还需要包容。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能容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杨绛先生曾翻译了英国诗人蓝德的一首诗《生与死》: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就是包容万物,做好自己的至高境界。
萧伯纳说过,生活中有两种悲剧,一种是欲望得不到满足,一种是欲望得到了满足。既然得到和得不到都是悲剧,那么是否证明了没有欲望好呢?人是被欲望驱使的动物,有欲望就会有去实现的冲动和激情,但是一旦被欲望牵制,就会失去自我。我们的心要始终在各种欲望当中寻求一个平衡点,那就是学会满足,学会感恩,以感恩的心看待上天所赐予你的一切,无论幸福还是痛苦,欢乐还是眼泪,既然我们在生命里,在时光里行走,就要学会感恩每一天的生活,用心拥抱每一个日出,每一个日落。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我们要相信自己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冶如火,死时如同璀璨的秋日落叶,不盛不乱,姿态盎然。一路走来一路盛开,一边灿烂一边平淡。因为绚烂至极就归于平淡。
宁静,不是身处在一个宁静之地,而是心灵的安宁和寂静,生命历练的结果是以一颗风平浪静的心面对波澜壮阔的事。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我们会发现,我们一直寻求的心灵归宿其实就是内心的安宁,安宁,才是我们心灵最终的归宿。
作者简介:
姚敏儿,女,浙江湖州人,1990年出生,热爱文学,喜欢哲思,偏爱散文。有数篇作品发表于《海外文摘》、《散文选刊·下半刊》、《椰城》、《山西日报》等全国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最开始的路》(团结出版社出版)。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著长篇小说《耳边的月亮河》。曾获“中国梦.湖州情”全国文学大赛一等奖,湖州市青年文学优秀作品奖,鲁迅文学院浙江高级研修班第二期学员。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