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雷以諴五律《思乡》
胡盛忠
雷以諴(1794一1884),名昭溢,榜名鸣,字省之,号春庭,又号鹤皋、霍郊,别号水月主人。今咸安区桂花镇,石城村下新屋人,因在昆仲中排行第七,晚年人称雷七爹。
清嘉庆二十二年(1762),雷以諴以府试第5名补弟子员,次年科试补增生,道光元年(1821)中举人,道光三年中进士,钦点主事,旋分任刑部直隶司行走,正式步入士途。先后任礼科给事中,山东道监察御史,江西道监察御史,内阁侍读学士,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少卿,奉天府丞兼学政,都察院按察使,布政使,光禄寺卿,刑部右侍郎等职。光绪元年淮其重赴鹿鸣宴,光绪三年(1877)奉旨赏给头品顶戴。
咸丰四年(1854),雷奉旨调任安徽布政使,临行,因琦善在营病逝,雷复奉旨驰赴桂花庄与陈金绶商办防剿太平军事宜,佐陈金绥督师进剿,两战大获全胜,有旨赏给三品顶戴,补授江苏布政使,仍着帮办军务。此时,朝廷调托明阿代琦善职,统兵驻营西路。太平军乘其懈备,夜袭托营,大获全胜,又连克扬州、镇江、浦口,大破江北大营。托明阿向朝廷上奏,谓此役乃陈金绶、雷以諴救援不力所致。陈金绶负屈一病不起而死,雷独当其祸,被充军到新疆伊犁。
咸丰六年(1856)4月,雷以诚由扬州起程,经清江、徐州、汴京,9月抵陕西,是年在西安度过春节,2月至凉州,出嘉峪关到达乌鲁木齐,9月抵伊犁戌所。
雷以諴在伊犁期间,心中始终不忘家乡咸宁。当他初来伊犁时,因水土、生活不合,便托人从咸宁家乡带去两箱柏墩砖茶,深受上司和同僚赞赏。他在依犁期间,写了巜思乡》五律4首,其中第3首五律云:
回首潜山路,逶迤出小潭。
石盆温涤垢,波镜倒拖篮。
麦熟纤鳞上,泥香语燕酣。
况闻妖焰息,奇可共樵探。
潜山寺因宋代冯京在此读书,后连中三元夺魁,从此以后便成了咸宁文人学子心中崇仰的地方。诗的首联“回首潜山路,逶迤出小潭”,道出了诗人身处祖国西北边陲,眺望东南方的家乡咸宁,首先想到的是秀丽的潜山和登潜山的路,还有那逶迤的淦河岸边热闹的河埠码头龙潭街,这些地方都是他少年时读书去过的地方啊,虽然今日远隔千山万水,但我这个今天流落异乡的游子怎么会不常常挂念家乡呢?!
颈联“石盆温涤垢,波镜倒拖蓝。”在“石盆温涤垢”句下有自注云:“潜山下有温泉,即河边,周围有自立石遮蔽。”可见当时已有借助天然石为屏障,人们在此赤裸沐浴的习惯了。当人们沐浴在温泉中,头上是蓝天白云,身边碧水潺潺,这真是一种大自然赐于人们的奇妙享受啊!而“波镜倒拖蓝”句,精炼地描写出月亮湾和龙潭清滢的河水倒映着篮天流逝的美景,读来让人心醉。
颔联“麦熟纤鳞上,泥香语燕酣。”在“麦熟纤鳞上”句下有自注云:“小龙潭,上巳前后数日出小鱼,长不及寸,谓之麦鯃。”文中的“上巳”应为“小满”前后麦熟时,淦河中会出现一种俗称“麦鯃”的小鱼,这是一种回流鱼,先成群结队的逆流而上产卵,产完卵后再顺流而下,沿河两岸不少的人都会到河里去捕鱼。诗的这一联,用轻快的笔墨描绘了家乡淦河两岸鱼跃燕舞的生动画面。
尾联“况闻妖焰息,奇可共樵探。”相传晋代的葛洪(263一343),在从河南洛阳南下到广东罗浮山时,途经咸宁见潜山“山生瑞草,地长灵芝”,便与另一位叫鲍姑的一起在潜山东面的白岩窝结庐弘法、炼丹,其遗址被后人称为“葛仙岩”,为古“潜山八景”之一的“丹灶晴岚”,吸引了不少人往观赏游览。正如诗中所言“奇可共樵探”。
这首五律全诗共8句,40个字,虽然着墨不多,但描述细微,情景交融,句句乡景,字字乡音,读来乡情可掬。这就是一个封建士大夫雷以諴的《思乡》。
作者简介:
胡盛忠,男,自号石硼,1945年生于咸宁县马桥潜山村下屋胡,1956年随父母迁居温泉白茶村石硼巷。初中文化, 中共党员,助理政工师职称。曾任温泉镇企业办统计、副主任,企业单位支部书记,咸宁市(县级)民协理事、温泉民俗学会秘书长、咸宁市诗联学会第四届副会长兼办公室主任。现为咸安区、咸宁市、湖北省诗词学会、湖北省楹联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咸宁市“乡土作家(诗人)”。2014年被咸安区委组织部、区老干局授予“老有所为”先进个人,2015年获得第二届“鹰台杯”诗词大赛优秀奖,2020年获得“抗疫金色大脑杯”全国诗词大赛优秀奖,同年被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评为“2016-2020年度湖北省诗词先进工作者”。著有诗集《鄂南英烈颂》,编有《中共党史知识问答》《温泉风土故事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