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冬日随感
文/龚飞
“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
清晨,还没有起床,就听见外面公路上洒水车的音乐声。这几天是难得的冬日暖阳。这么早,洒水车就开来洒水,表明今天又将是一个大晴天。
“本是峭严寒,
却又炎阳挂。
数九风温入暖怀,
脱袄离棉褂。
时令也反常,
冬色犹春夏。
枝上梅花羞涩开,
好似君描画。”

正准备去卫生间洗漱,却听见手机微信的消息声,原来是文友百川先生在微信群发了他填写的新词《卜算子·冬如夏(新韵)》,写出了他对冬日暖阳的感悟。
与妻子沐浴在冬日阳光之中,漫步在茜草滨江路上,不由得让我哼唱起《校园早晨》的歌来。
“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
清晨来到树下读书
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
也照着身旁这棵小树
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小树
和我共享阳光雨露
让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
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校园读书的时光早已告别,但读书的爱好却相伴终身,初心不改。人不学习要落后,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滨江路上游人如织,但由于疫情防控不减压,大多数人都佩戴着口罩。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在草坪席地而坐,或聊天,或听音乐,或打牌娱乐,而小孩子则在草坪上嬉闹追逐。

“唧唧喳喳……”旁边的小树上有许多麻雀在欢叫着。这些可爱的麻雀啊,你们也在沐浴冬日阳光吧。
麻雀可能是我国最为常见的鸟类之一了,无论你生活在哪个城市,几乎都能够看到麻雀的身影。而它们也因为分布范围广,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而且数量高达16亿只,被评为无危生物。
在上个世纪时,我国曾经错误地将麻雀列为“四害”,认为它们成群结队的活动,会造成农作物减产,所以号召全民一起打麻雀,一些捕雀能手甚至还被当成专家而向其他人传授经验。在如此大环境之下,麻雀数量不断减少。
但是,麻雀数量的减少并未带来农作物的丰收。后来有专家研究表明,麻雀虽然在成年期时以植物种子以及农作物为食,然而麻雀在繁殖期时需要补充蛋白质,此时它们就会捕食害虫,在喂食幼崽时,麻雀也需要大量捕食昆虫,这有利于农业生产。为麻雀洗刷了罪名之后,我国将麻雀从四害中除名,取而代之的是蟑螂。

不远处,长江二桥(茜草坝至罗汉场)正在紧张的施工之中,还可以看见电焊的弧光在闪烁。据说该桥是两层,上面层是公路桥,下面层则通轻轨,预计今年6月份通车。
在通道靠江边处,竖立一块“泸州市江阳区茜草街道河(段)长公示牌”,上面还有省级、市级、区级河长的姓名以及职责和管护的范围。
坐在草坪旁的石阶上,放眼望去,江水在冬日暖阳照耀下,波光粼粼,光彩夺目。对面岸边的坡上,还清晰可见竖立有“贯彻长江保护法,保护长江生态安全!”的标语。

现在属于长江十年禁渔期,江边看不到钓鱼的人,更看不见打渔的小渔船。只看见江面上有一对对的水鸭子在贴着水面飞翔,它们是寻找鱼儿捕食吧。
在对面长江北岸土滩上,矗立着一座白塔。这里古时是一处险滩,常“打烂船”(触礁)。明朝时候,监察御史王藩臣在江边修镇江塔(后改名为锁江塔),以祈行船平安。白塔的建筑结构塔身呈八角形,共七级,周长24米,高约30米,为砖结构楼阁式建筑。檐下装饰图案均为砖块琢磨镶砌而成,造型如长毫笔尖凌空。锁江塔为泸州东北门户,溯江而上的旅客,首先见到的就是它。同报恩塔遥相呼应,构成了酒城泸州的一大景观。
宽阔的长江静静的流着,一直流向东方,向大海奔去。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逐渐向老年靠拢。下个月就要退休了,感觉人生就如同这面前的江水,流水一去永不回啊。
六十年岁月蹉跎,一路走来,还是收获多多。不同的年纪,演绎着不同的自己,不必讨好别人,也不用迷失自我。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一边经历,一边领悟,一边感受,一边懂得。在自己的世界里独善其身,在别人的世界里顺其自然。在喜欢自己的人那里去热爱生活,在不喜欢自己的人那里去看清世界。
如今的我,年少时的雄心壮志也不复存在,心态也趋于平淡。人这一生,最好的生活状态,就是淡然。淡然是临危不乱,是忙而不慌,淡然是从而不傲,是处变不惊,淡然是表面糊涂,心里明白,淡然是看透之后学会放开,做好自己事,走好自己路,平平淡淡才是真。
最近,我自己在家里观看了电影《铁人王进喜》,再次感受到了王进喜那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
王进喜,一个名字,一段岁月,一种精神,一座丰碑。
铁人我虽然做不了,但我却明白:只有坚持别人无法坚持的坚持,才能拥有别人无法拥有的拥有。
昨天无论好坏,都已过去;明天无论成败,还没到来;今天无论得失,都要面对。且敬往事一杯酒,且送今天一缕笑,且许明天一束花。忘掉所有遗憾,珍惜眼下现在,记取昨日点滴的温暖和感动,向着有阳光的地方前行,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干好每一点,愉悦每一时,不让遗憾写满余生。


作者介绍: 龚飞,男,四川泸州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1963年2月生于泸县金龙乡(今龙马潭区金龙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泸州市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推荐活动入选家庭。曾担任长江液压件厂暨长液公司《长液报》责任主编,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信周刊》编辑、记者,泸州市总工会《泸州工运》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