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访井冈山脚下第一村鄢溪古村
细品黄氏正亮堂和燕山书院的人文地理内涵
曾祥裕 曾海亮

曾祥裕率团队冬访井冈山脚下第一村鄢溪古村,对其独特的深厚人文地理底蕴所吸引。
鄢溪村,位于堆子前镇东南方向,遂井公路贯穿全境,是从南面进入红色圣地井冈山的必经之地。
壬寅年寒冬出行人比往年更少,我们走进该村应是稀客,村里男女老少露出惊诧眼色。
也许,他们心想这几人豹子胆,也不怕席卷大江南北的奥密克戎感染波。

村民热情为我们作导游,先后考察了有徽派建筑风格的黄氏正亮堂,有实行分班制教育家族私塾燕山书院,以及中西合璧、保存完整的黄氏正祖祠。
2013年,鄢溪村因独特的书院、耕读、客家文化被列入了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近年又评为“全国民俗文化村落”、“中国最具乡愁的古村”、“江西省生态村”等;
其中黄氏正亮堂和燕山书院在2006年已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更让我们觉得不虚此行,故费了不少时间细细欣赏其建筑布局。
这个古村地势比较平坦,生态环境好,满目苍翠,一幅“山环水抱,后有靠前有照”的理想风水村落画卷在我们眼前舒展。
“后有靠”即村里的民居大部以宗祠为轴点,沿村后的“后龙山”一字排开;
“曲水环抱”即鄢溪环绕大半个村庄后经村前流向对面山脚后汇入右溪河,使鄢溪村成为一座清水环绕的水中村;
“前有照”即村前面对四座海拔高度均匀的小山头,村民称之为“福、禄、寿、喜”山,山势挺拔,蕴养了一方地脉。

一、黄氏正亮堂:徽派风格与围屋特色合璧之作
正亮堂,俗称黄氏大屋,占有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40平方米,坐南向北(丁山癸向),从厅堂大门测斗门在乾方。
正面有平排五扇双开木大门,红粉石窗户,屋内为二进三厅一天井。
整个大屋共由九个厅堂和十八个天井组成,楼上楼下共有一百六十余间纵横相通,号称“九厅十八井”。
九厅指门楼、下、中、上、楼上、楼下、左花、右花、天厅等九个正向大厅;十八井包括五进厅的五井、楼背厅的三井,天井多四水归堂结构。
屋中梁柱石礅、楼堂檐板、拱斗翘角、窗门屏风、隔扇栅栏等无不精雕细绘。
宅左右设有“桂室”、“兰亭”建筑,为当年的书房。宅前依次由坪场、屏墙、聚星池以及外围呈半圆形土围子。
坪场占地860平方米,地面用鹅卵石铺就,坪场与水池间有一道1.26米高的屏墙,屏墙以外的聚星池占地1280平方米,池外设一道半圆形、3米高、用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围墙。牌坊式院门开在西花房以外的坪场与池塘结合部,院门外侧有一眼古井,水质甘甜,日供300人饮用而不涸。

经测院门坐向为巳山亥向兼巽乾,门朝笔架秀峰,收庚酉方来水,水出癸丑,是典型杨公古法三合巳酉丑格局。

据考古专家论证,认为正亮堂是庐陵文化与客家文化相融合的结晶,是徽派建筑与客家建筑的合璧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二、燕山书院:选址在“下龙坑”的山风口上,使书院前后两空,究其意为“空”即“通”
据考,燕山书院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竣工,占地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982平方米。
它是村开基祖黄由相的三个儿子义方、义言、义齐共同修建的一所家族书院。
燕山书院整体为砖木结构,飞檐翘角,廊回道转,柱梁纵横。

屋面为假歇山顶,小青瓦盖顶。设内外两层结构,外院有院门、棂星池、院坪、马厩等;内院以天井为中心,环绕着它布置前厅、下房、左右厢房、讲学堂、文昌阁及辅房等,组成四水归堂的四合院式建筑。
燕山书院在风水上的亮点是其选址独具风格,当地村民介绍,其老祖宗不知是听从风水师建议,还是逆向思维,一反建筑处在“风口”的忌讳,特意将选址在“下龙坑”的山风口上,使书院前后两空,究其意为“空”即“通”,意欲书院学子都能做到思维灵通、举一反三、学业有成。
播下文明种子,必有收获。
古村黄氏宗族世代秉承着崇文修善、勤耕苦读的祖德家风。
据统计,该村出进士1人、巡检1人,诰授武德尉郎守卫千总1人、儒林郎4人、登仕郎1人、秀才4人以及国学生、从九品邑庠生等28人。
我们在乡贤榜上上了解到,黄氏祖祠贵气盈门,最为杰出人才为两名知府、一名巡检,分别为朝议大夫河南归德知府周埙、广西太平知府黄存铨、安徽婺源(今属江西)巡检黄仁波。
参观燕山书院后,我们佩服黄氏老祖宗远见卓识,一个家族由富转贵,必须重视后代教育。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训永远激励黄氏后裔刻苦读书成材。
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却能赢得一生的高贵和家族的荣耀。
据统计,鄢溪古村黄氏家族建国以后考取本科以上多达100余人,研究生以上40余人……
三、黄氏正祖祠(崇正堂):坐向为巽巳之小空线,门朝乾方笔架峰

我们在古村考察最后一个项目放在村口的黄氏祖祠,宗祠坐向为巽巳之小空线,明堂开阔,门朝乾方笔架峰。
走进宗祠我们浏览了村史、乡贤榜,其家训“书香文雅,心正文规;孝友忠直,积德施仁”,很有品位,耐人寻味。
我们了解到,黄氏发家史:
南宋年间,现奉为鄢溪开基祖文海公上溯七代由相公,从湖南桂东到今堆子前鄢溪、草林、仙人庙、大坑、赤坑等地置业。
由相公及其后人为了方便掌管经营这些产业,虽根在湖南老家,却以鄢溪为主要居住地,长期驻守。
明永乐年间,文海公再从湖南桂东“与子俱徙龙泉”,鄢溪黄氏遂定居于此。
其子孙不断拓土开疆、耕读立业,不仅在本地拥有广阔的田地和山场,还在草林、西溪等地置有可观的租田和林地,先后创立了鄢溪屋场、下园屋场、井下正亮堂、燕山书院、黄氏正祖祠、南岭大屋、大若寺等大批民居和公共事业场所,现鄢溪黄氏为堆子前镇第一大姓。
一个家族迁徒他乡,开基立业,成功奥秘在于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善于把握商机发家致富。
鄢溪黄氏族人艰苦创业、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精于商贾,将本地盛产的木材运到南昌、湖口、南京等地销售而积聚财富。
这说明,要发财,不能死守眼前几亩地,而要善于把本地资源转化为商品,从中谋利。
黄氏家族就是由农转商的成功案例,至今仍有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