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刘小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句话出自《孟子》。原文为:“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其实孟子完全可以像《论语》那样,采用“语录”形式,直接给出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孟子把一种观点写成了文章,写成了论说文。既如此,那作为论说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都要齐全。然而,孟子只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前半句:“生于忧患”——孟子用具有说服力的排比的方法举出了六个在艰难困苦中经受磨炼而后成材的人物——对后半句“死于安乐”并没有论证。那么,从文章角度,需要不需要论证呢?——不需要。原因有二,其一:由“生于忧患”可以推论出“死于安乐”;其二:如果再举例论证“死于安乐”,就会破坏这篇名文紧凑、缜密、流畅的行文效果。
孟子写这篇文章到现在两千多年了。这两千多年,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无数成亡胜败强弱变易的事例足以证明孟子这个论断——颠扑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
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孔孟之道”儒家思想,在国家层面——在现代国家层面,当然再不能成为执政的指导思想了。但在社会和个人层面,作为中国两千多年来主流文化的代表,作为一种深刻成熟的智慧,“孔孟之道”儒家思想的某些言论、某些论断,就像是我们民族的根,民族的魂,永远有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条,在我看来,就是对儒家思想的全面继承。)
无论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国家,最好的阶段,就是由弱到强由穷到富这个阶段。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不可避免也加重了人的阶层的分化。然而,不论那种人,都不要忘了先哲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有些人,不要忘了这句话的前半句;对有些人,不要忘了这句话的后半句。
作者简介:刘小军,河北行唐人,以作文为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