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城南公社隶属淮阴县,1972年12月划归清江市管辖。“文革"后期,大约在1974年夏季,淮阴地区生产指挥组办了一期省草灶培训班。当时我们城南公社就派瓦工梁国顺参加。梁国顺20岁上下,未婚,与我同住运南二队,两家相隔几户人家。梁国顺参加培训班没两天,突然听说被公安局“打"死了。马上各队不明真相的人都跑到城里去了,有的看热闹,有的跟着梁国顺的家人拖着梁国顺的尸体游街,有的又随着梁家人去清江市委,把市委的大门用白纱布横拦封堵。一时间满城风雨,众说纷纭,派性又一次的大抬头。
就在这个时候,公社政工组长兼党委秘书王连骥,被抽去参加梁国顺事件的调查小组。经过十来天的调查,查清了梁国顺之死的事实真相。在市委责成城南公社党委处理善后事宜时,公社党委的领导人当面接受,尔后个个躲藏起来,害怕惹火烧身,不去处理。这时候,还是王连骥同志站出来,按市委指示精神,找到了我,召集运南大小队干部,开了队干会,又开了家属会。会上反复说清楚,公安机关审查梁国顺没有错误,梁国顺确是自杀,他人没有过错。事情只能到此结束,如果再闹下去,后果无人说清。梁国顺的亲属同意公社处理意见。并叫我带上梁国顺的亲属去公社农具厂按梁国顺亲属的要求,打了一口棺材,又写条子叫我去公社民政股批好条子,为死者买了新的衣帽鞋袜,迅速地把梁国顺尸体安葬下地。拂拂扬扬闹了十多天的群体性事件平息了。从这件事情上来看,王连骥同志遇乱不惊,尽力当好领导参谋,且在关键时刻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敢挑重担,他这种精神,直到现在我都十分敬佩。
重视知识,大办教育
大概是因为王连骥同志搞过学校工作的缘故,自从他到城南公社后,他就很关心文教工作。正好他当了政工组长后,文教工作属于他分管,这样他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教育的观点得以施展。
城南公社当时有二万亩土地,近两万人口,有十个大队,近一百个生产小队,地处淮阴城的南大门。原有一所农中,三所完小,两所初小。有一半大队没有学校,有的小队农民孩子上小学要跑十几里路,上中学多的跑二十多里路程。学校布局不合理,不便于农民子女就近入学。因此在小学下放到大队办的大气候下,他一下子在十个大队办起了十所完小,各大队学龄儿童都可在本大队小学就读。并且按照城南公社的地形,分别在城南和韩城两个大队办起两所高中,在兴庄大队办起一
所初中,基本在全公社普及了高中教育。学校性质全是公办。办学经费是本着“公办民助”精神办理。师资除了原有中小学校教师进行合理调配外,再从下放干部中抽调有教学能力的人到学校任教。
通过这些措施,全公社学校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每年都有几人考人高校就读。同时,他还逐年按照国家需要,择优一批有真才实学的知青,推荐考入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读书,有些人毕业后都成了骨干。如运南三队的杨登元,由南师大毕业后任淮安市八中副校长和清浦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小河一队的石祖俭,淮师毕业后任淮安市七中校长;城南三队的孙云凤,师范毕业后任淮安市清浦区委党校副校长;小河三队的朱维科,师范毕业后任淮安市城南中学校长;关城二队刘万林,师范毕业后任淮安市清浦区教育局财审科长等。
执行政策,关注弱势
除了《足迹》书中提到的发展中农出身的同志入党事情外,王连骥同志在工作中,能够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正确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如在推荐贫下中农子女上学深造和城市下放知青回城就业工作中,除了大量推荐贫下中农子女外,对有较高的文化知识的、家庭中农成份的知识青年,他也能上下协调好关系,使其被推荐入学。如柴米大队的郭更新、关城大队的刘万林、小河大队的石祖俭被推荐入师范毕业后,现在都是淮安市清浦区教育界的骨干。如果没有王连骥同志当时正确执行党在农村的阶级政策,上述几位同志说不定就没有今天这样的工作。这些事情,当时来看是正确的,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很正确,也完全符合党的政策。
1976年,我在小河大队兼任党支部书记期间,我爱人许秀玲发高烧,在大队医务室挂了几天点滴,还不退烧,我回家后将其
带到清江市医院(即现在的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检查,确诊为脓毒败血症,随时有生命危险,需要住院抢救。无奈就住下救治。当时我家八口人,老的老、小的小,劳力不足,家中经济十分困难。这时王连骥得知后,在他夫妻两人合起来工资不足百元的情况下,他带上40元现金和几十斤粮票,并带上从公社民政上开出的介绍信,来到我爱人病床前,公私兼顾,进行慰问,使我们夫妻感动得双眼流泪。我的爱人经住院二十三天抢救治疗,终于病愈回家。三十年来,我爱人一提起这件事,就说“王秘书是我的救命恩人”。 的的确确王连骥同志是我踏上革命征途、走上为人民服务这条光明大道的引路人,是我成长中的保护人和老师,他和他的爱人开笑鸾同志是我爱人的救命恩人,我们全家人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的的确确,他们做事比做文更感人!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