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不相逢未成痴】

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两大爱好:一是玩珠,二是赏鹅。他为了让十指灵活,就经常盘玩一对名贵的玉珠,因其温润剔透而爱不释手;白鹅曲颈拨清波,高贵而典雅,深得王羲之喜爱,便在家中饲养了许多,但也由此引出一桩令其悔恨终生的事情。
一天,一位老僧前来造访王羲之,两人攀谈之际,家童禀报有好友求见,匆忙中,“书圣”随手将玉珠搁在了茶桌上,僧人久等主人未归就不辞而别。王羲之回来后发现客人和宝珠都没了踪影,便怀疑是出家人凡心未泯,而那僧人百口莫辩,郁闷中茶饭不思,几天后“坐化”而亡。
时隔不久,王家的一只大鹅无缘无故地死去,家丁剖开其肠胃,找到了遗失的宝贝。王羲之悔恨交加,十分悲痛,自此他戒绝了玩珠之癖,同时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僧人,就把整座住宅和田园的山林一并捐给了佛门建庙宇,并亲笔为寺庙题写横匾“戒珠寺”。
王羲之不仅具备书法天赋,7岁时就已小有名气,而且练字十分刻苦,他洗笔的水塘都被染成了黑色,有“墨池”之称。然而,王羲之在修身养性方面还没有与他的技艺同步,最终酿成双珠害两命的惨剧,好在他从中汲取了深刻教训,对其平和自然、委婉含蓄的笔风大概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实,让僧人蒙羞的不是玉珠,而是王羲之视其为珍宝的贪念。所谓的宝物,多是人们赋予了它价值,价越高,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越重。假如王羲之把玩的只是一对普通山核桃,找不见时也不会在意,岂会疑神疑鬼并将猜疑传到外人耳中?
同样,杀死白鹅的也不是珠石,而是人们豢养宠物的贪欲。人定胜天的目的多是为我所用,大肚凸眼的金鱼好看,人们便培育出这种在自然界无法生存的变种,八哥会背唐诗可以博得众人一乐,可怜的学舌鸟三个月里都要在“床前明月光”的噪声中强化记忆。
王羲之“戒珠”祛除的不单是一种嗜好,更是戒除了心中的贪魔,没了对物欲的贪婪,他便增添了超然的飘逸,其字迹更加洒脱遒劲。或许,我们应该感激那位被冤枉的老者,他为成就一代书法大家做了铺路石,只是这代价着实令人扼腕叹息,如果僧人在天有灵,也许会说:还君明珠曲颈知,恨不相逢未成痴。
(2018.5.19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