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平顺来看山
文/蝌蚪
晨起,无事,想去看山。早就听说平顺张家凹风景独特,时至冬季,没有了野芳发而又香,没有了佳木秀而繁阴的山该是该是怎样一幅情景?褪去了春夏伪装的山,又该是怎样一幅瘦骨嶙峋?好奇、期待、神往,于是便欣然出发了。百度全程82.5公里,大约3个小时…
一条盘山公路,直抵大山深处。惊险、刺激,好在,这个季节出门的人很少,来张家凹看山的人就少之又少。
车少,路长,好在一路有阳光作陪。眼前便是传说中的画家村,据说以前这里来了一位画家,临山摹水,后来在北京拿了大奖。后来,这个村就改名画家村,原先叫什么名字,也无从知晓。现在,一到春夏,来这里画画的学生络绎不绝…
村口便有颗千年古榆,中空部分,传说一日无缘无故起火,大火烧了一天一夜,仍没死。现在看上去像两颗树抱在一块,相亲相爱,风雨千年…
古村落,石头房。现在已人去房空,荒草满地。大着胆子走进去,断瓦残垣,凉气袭人。院子不大,房子矮小,依稀可见当年的生活痕迹:墙上贴的报纸、年画,地上扔的破筐…
石碾子,仿佛记录着村民已久远的生活。此情此景,很容易让人想起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虽不是什么富贵人家,但物是人非的感觉是一样的…
走了大半个村子没有一个人,家家落锁,是不是有点恐惧。还好这里有户人家,母女两个,女儿在院子晒太阳,母亲在劈材。我们上去搭讪几句,才知道村里的人冬天都到城里过冬了,只有她们一户留守…
山后喀斯特地貌,雨水侵蚀的不够彻底,形成的石林还不能称其林。裸露的山石像书写了甲骨文,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巨变…这里每一块石头都是一块艺术品!
画家村出来,直奔这次深山探幽的目的地“望殷台”。顾名思义,站在山西望河南。此景点尚未开发完成。一颗很艺术的树昭示你,驻足,停车,开启看山模式…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风云晚,瘦骨嶙峋山如画。
穿过乱石,不走几步,有栏杆处便是天涯。扶栏一望,峡谷深不见底,阴风拂面,顿觉毛骨悚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在鬼斧神工的大自然面前,真有一种“功名利禄算什么,只愿山中做神仙”感觉…
冬日的山,与其它季节的山不同。真实:层叠的岩石,塌陷的土坯,瘦削的绝壁,枯槁的断枝,像个有傲骨的清瘦诗人,相看两不厌,唯有冬之山;狂野:黛色的肌肤,暴跳的筋骨,连綿的峰峦,健美的曲线,似奔跑的夸父,似射日的后羿;奔放:完全袒露的胸怀,与山岚晕染开来,行到断崖处,坐看云起时。极目远眺,闲云生脚下,暖日出腰间。高声一句言,响彻天那边。
此时的山,一半被斜阳照亮,一般被阴凉遮蔽。恰似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挂在眼前。
顺道而下,半山腰仰观。这里的山更与众不同,层层叠叠,如书堆积而成。使人联想恐是哪位好学的天神,盗了天书,存放于此,抽空来读,殊不知这一读就是几千年…
来张家凹最好找个农家住一晚,第二天看日出或者云海。怎奈我们来的迟走的早,无缘美景。不忍挥手,不得不挥手。“浮云挽留意,落日有余情。挥手自此去,驱车下天庭”。
作者简介:
赵向阳,男。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第一中学教师,喜欢文学和旅游。工作之余愿摆弄一些文字,让它们焕发异样的光彩。不求文章惊世,但求篇篇悦心!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