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认识反腐败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必须首先弄清产生腐败的根源在哪里?腐败的根源就在“五个不对称”上。
一是信仰的不对称。人的信仰既有正确的信仰,又有错误的信仰。人的头脑这个思想阵地始终是正确与错误两大信仰的角斗场。有时候正确的思想、正确的信仰占上风,有时候则是错误的思想、错误的信仰占上风。如果人们身处社会转型期,错误的思想、错误的信仰就很容易在人们的头脑中占上风,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当今社会,我们正处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治转型、开放转型四个转型期,信仰不对称的问题就极容易发生,这也就是党中央提出的理想信念谈化的重要社会原因。理想信念谈化了,错误的思想、错误的信仰就乘虚而入。很多腐败分子都是在信仰发生偏移后走上犯罪道路的。
二是信息的不对称。腐败是一个秘密行动,具有隐秘性的特征。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腐败的机会和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很多腐败问题都是在不透明、不公开、不阳光、不民主的情况下发生的。越透明、越公开、越阳光、越民主,腐败的机会就越小。信息不对称也是腐败多发、高发的重要原因。
三是权利的不对称。腐败是滥用权力的结果。如果权力失去监督,腐败的问题就会很严重。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利不对称程度越高,权利受约性越低,腐败的机会和可能性就越大。为什么各级“一把手”屡屡发生问题,就是因为用人上的“一言堂”,用钱上的“一支笔”,工程上的“一把抓”造成的。要让为民作主变成让民做主,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权利不对称问题。
四是风险的不对称。腐败的成本是低风险、高回报,如果把腐败的成本变成高风险、低回报,让腐败分子在经济上倾家荡产,政治上身败名裂,身体上失去自由,才能真正震撼腐败分子,取得越来越好的反腐败效果。
五是结果的不对称。党中央反腐败决心不可谓不坚决,对腐败分子的处理不可谓不严厉,但反腐败的结果并不理想,仍有“前腐后继”之势,根本原因是法规制度建设不到位。靠运动反腐败,靠开会反腐败,靠文件反腐败,不如靠法规制度反腐败管用,要逐步走上靠法规制度反腐败的治本之路。
由于以上“五个不对称”的客观存在,我们的反腐败工作既不可能是“速胜论”,也不可能是越反越腐的“不可遏制论”,只能是带着腐败发展,在发展中遏制腐败的“持久战”。
作者简介
李太忠,1950年出生,河南省孟州人,少将军衔,历任某红军师政委,某集团军政治部主任,青海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新疆军区副政委等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