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应寺
普应寺乃清江浦六大寺庙之最(六大寺为普应寺,慈云寺,栖芦寺,诞登寺,觉津寺,景慧寺,除此而外尚还有其他寺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明宣德七年(1432年)平江伯陈瑄重建。历代香火隆盛,炉烟缥缈。普应寺范围很广,原址在淮阴卷烟厂和光华化学厂范围。其后门接近里运河,前门位于现在的解放西路。据说,和尚每天晚上关寺门,都要骑马。1958年普应寺以及邻近的万寿宫、禹王台土地被征用,古建筑开始逐渐被拆除。至六十年代初,卷烟厂扩建成品库,拆去普应寺大门和前大殿。当时在寺的南山门外,后位于成品仓库路边,有座 “下马碑”,碑高约4米,宽约0.8米,上雕二龙盘绕的“圣旨”二字,下用蒙汉两种文字书有“凡满汉官员到此一律下马步行”字样,可见普应寺声名显赫。可惜此碑没有保存下来。
说起普应寺,人们不由得想起清江浦西门外寺庙群有三怪 :首怪,庵门对庵门 ,二怪是庙背靠庙背,三怪是宝塔不见天。其答案是,庵门对庵门是太平庵和准提庵,门对门而建;庙背对庙背是指普应寺和禹王宫,庙背靠庙背而建;宝塔不见天,是普应寺藏经塔建在寺的大殿内,这是佛寺中少见的。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皇帝御赐藏经于普应寺大殿古塔内保存,从此普应寺名声大震。此寺还有品位很高的和尚受戒台,为清江浦寺院独有,北方僧众受戒,只有到该寺才能有权受理。
据志书记载,唐朝中叶,史称佛教“三大取经高僧之一”的义净,第三次从海上出国取经归来时,夜宿清江浦的普应寺,感应到佛祖的点化,于是第二天摆开道场,讲经说法,弘扬佛力,场面隆重。
普应寺建筑规模壮观,有殿堂五进,前后有花园,寺后有己故僧众墓塔(塔陵)。当时有僧众400多人。寺中有一尊千手观音佛像塑艺高超,令人赞叹不已 。明清时寺内有古井一口,井筒虽被磨损改建,但古井历经沧桑岁月,见证了该寺的历史变迁。后殿中当时存有独手佛师干尸和塑像,1955年前后塑像尚在。
历史上清江浦西南郊,以普应寺为中心,庵观寺院二十余座荟处一隅,绀宇琳宫缀联成片。一出西门,远近殿阁流丹,松竹凝碧,暮鼓晨钟,梵香诵经,游人到此俗念顿消。寺南有福田庵、来鹤寺、北极宫。里运河南堤上有禹王台,东面堤上有雍正七年(1729年)建的清江浦楼,现尚存。普应寺之西南有万寿宫,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殿内供奉清朝君主长生禄牌位,逢皇帝寿诞,清江浦文武官员齐集朝拜。万寿宫前一对赑屃驮碑,碑刻 “普天同庆”、“万寿无疆”,相向而立。
1928年火烧红莲寺电影及京剧表演,均以普应寺为编剧甲本,以该寺为拍摄场景,并为演出场所 。
提起普应寺,不得不说起 洪门街,此处是清江浦最古老街市,在普应寺之前已有洪门街,紧傍运河南岸,沿街向西有座洪门,又有一叉路为石板路向南通向普应寺南山门。此街人口稠密,店铺林立,杂货铺,各种饮食铺,尤以粮行众多,黄豆芽录豆饼以及花样繁多的各种豆制品多出于此,各地来批发零购者整日络绎不绝。还有肩挑臂挽各色货物沿街穿巷叫卖者比肩接踵,好一派繁华兴盛街景。1937年张煦侯先生出版的《淮阴风土记》一书中尚有他亲眼所见之真实记录。有说书的说到,火烧洪门寺,捉拿费德公,费即南圩外费家荒人,洪门寺即位于洪门街。洪门之西为清江浦楼。上世纪五十年代,淮阴本地说评书艺人在讲隋唐评书时,李世民为了建立唐王朝,在洪门街木城摆擂,就在此街。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淮阴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王德溥,来清江浦莅任,得悉匪患非常猖獗,决定设立“江苏第七区临时剿匪指挥部”,以“有匪无我,有我无匪”为口号,除实施清剿外,尤重检举通匪者,“虽除草伤苗,亦所不惜”,可见其剿匪之决心。在普应寺成立感化院,有一半以上房屋改造为囚室及办公场所,教诲剿匪期间虏获之犯人,关押达二千四百余人。感化院中各种设施齐全,教管有方,俨然为一模范监狱。王德溥剿匪有方,深得民心,地方父老自发推举代表,举“万民伞”,功德表,躬首敬献。集中教育感化,悔罪重新做人,有一千余人得到改造,放还乡里。
1939年3月1日,日冠侵犯至清江浦,将该寺改成侵华训练日军场所,命名为天津部队,实际是抓中国青壮年(多数是东北华北人),集中训练,不许讲中国语言,学习日语后,变成假日军,投放中国各抗战战场,屠杀中国人民。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在该寺又成立团管区师部,抓捕壮丁,进行训练后,向淮阴各地驻军补充兵源。该寺受到严重破坏,从此衰败残破。
后来华新烟厂迁来淮阴,用该寺部分遗存的殿堂作厂房。
普应寺北依里运河,清江浦楼 ,南面李家汪,东接洪门街,清江城西门桥,西邻陈、潘二公祠。寺院很大,山门、金刚殿、中殿、大雄宝殿、罗汉堂、藏经阁,还有偏殿及数百间房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