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筑路人短文三章
谢邦成
塞外芦苇芨芨草
从新疆阿克苏经一间房过巴楚到喀什的途中,我被铁路两边那根系发达并生长繁茂其生命力胜似芦苇的芨芨草所感动,因为它既能顶风冒雪又能抗御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适应种种不利的条件,虽在塞外但它处处可以为家并处处可以安家。
南疆铁路阿克苏至喀什段全长463公里,沿线生长的芨芨草属禾本科,多年生草本,秆丛生叶片坚韧纵向卷折,夏季抽塔形灰绿色或带紫色圆锥花序,小穗圆柱状披针形,芒不扭转而易断落,芨芨草的杆和叶跟家乡的竹子一样,既可作为造纸以及人造丝的原料又可编织筐篓和草席等物品,根还可以做刷子,其草不但可以作牲畜饲料而且还可以作为固沙耐碱植物,这种草因为它丛生并分蘖极多,每丛少则几十根多则几百根,那一根根坚韧结实和细长光洁而富于弹性的茎还能用于盖房子或搭棚圈,据说芨芨草的名字来源于《汉书》中的“息鸡草”,取鸡喜栖息其下之意,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人们就已经观察到了鸡与这种植物之间的密切联系了,故有“息鸡草”之称,只是汉代以后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后人闻其音而不知其意,以为它既然是草就必定属于草类,于是便将“息鸡”转音写成了草字头的“芨芨”,芨芨草虽在唐朝诗人笔下就已有“白草”的名词,在清人笔记里已有“塞外斜阳,黄沙白草”的记载,但“白草”的名称并不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而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对这种观察得最细研究得最深的恐怕要数边塞诗人岑参了。
回想20多年前的1996年至1998年间,我曾筑路架桥过的地方均是生长芨芨草的地方,工余间通过观察发现芨芨草确是草中的刚劲者,虽在严冬塞外强劲凛冽的北风中几乎所有的草都枝腐叶败和凋零散乱了,唯见芨芨草在狂风过后却依然是昂首挺胸,即使枝枯茎断也是不会连根倒下的,所谓疾风知劲草就是这个意思。
筑路人跟沙枣树一样
沙枣树,是新疆沙漠地区特有的树种,它不畏风不畏寒和不怕旱,能够适应严酷恶劣的环境和种种不利的条件,在沙漠地区顽强地生根开花和结果,可以说伫立在西北边陲的沙枣树实在是不平凡。
沙枣树,既没有杨柳的婀娜多姿和牡丹的雍容华贵,又没有诗人为它吟诗作赋和画家为它浓墨重彩,但我却由衷地赞美它歌颂它并让更多的人喜欢它,因为沙枣树的生命力极强,它不但不择土地的贫瘠而且还不拘季节的变换,总是傲然挺拔并奋发着勃勃生机,无论在戈壁沙漠还是在河道荒野都能茁壮成长,虽然沙枣树并不十分好看,作为观赏它远不如人们按照自己心意去培植而成的观赏植物,用于楼堂建筑又远不如松柏之类的栋梁之材,但是它的花都芬芳诱人,它的果却甘美而富有营养,它那不登大雅之堂的树干如做成小工具却非常坚韧并十分耐用,它的枝叶既是热能丰富并火力较猛的上等燃料,同时沙枣花其味芳香还是很好的蜜源植物,虽然沙枣树扭曲而矮小并丛生而散乱,但它还是戈壁沙漠地区绿化及营造防护林的重要树种之一,沙枣树的一身的确是力是热和是宝,它一生无求于人类而又造福于人类。
由沙枣树的生存环境使我联想到,长年累月地扎根在大西北戈壁沙漠中的那些筑路人,他们既没有节假日又还远离城镇集市和亲人,不分白天和黑夜地舍小家顾大家,一生甘与戈壁沙漠和桥涵隧道及路基帐篷为伍,不为名不为利地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子孙,经常是天当被地作床,风沙吹来当洗脸,活着拼命干死了是好汉的真实故事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筑路人啊你就跟新疆沙漠中的沙枣树一样,能顶风冒雪和适应种种不利的条件,无论是落在土质肥沃的地方还是抛洒在碱滩纵横的凄凉地,你都能奉献出自己的那一份光和热来。
难忘那片桑树林
参加工作30余年来,最使我难忘的莫过于新疆南疆铁路库车河中桥旁的那片桑树林,林中的每一颗桑树都很古老,有的高达十几米,树干粗二至三米,论年头都在几十年以上其至上百年。
众所周知,许多果树都是先长叶后开花再结果,而这片桑树林则是先坐果后抽芽再长叶,莫看这些桑树四月中旬才迟迟返青,可是果实却成熟得最早,桑苞儿显出40余天后桑葚就熟了,一熟就一茬一茬地天天熟,一般均在五月中旬开始熟,六至七月份是大批大批地熟,到八九月份还继续熟,一年之中它是第一个给库车河两岸的维吾尔族人民送来丰收的喜悦,它又总是最后把丰收的果实撤走,直到北雁南飞其星星点点的桑葚还依然高挂枝头;在建库车河中桥中曾遇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对我说:库车河两岸的维吾尔族人民简直视这片桑树林为神物,自古就有“桑大不可砍,砍桑如杀人”的说法,甚至在伊斯兰教的教义中都有赞扬植桑爱桑的宗教俗语,旧社会遇到灾年,两岸的维吾尔族人民哪怕被迫背井离乡也绝不肯去砍桑卖树,古往今来这片桑树林中的桑葚不知拯救了多少生灵,直到今天这里还沿袭着一种古朴的风俗,那就是桑树虽是个人栽其桑葚却不为己有。
工余饭后,筑路人们都喜欢到这片桑树林中去游玩,步入林中并手摸树干,很自然地就想起这些桑树的皮是造纸的好原料,其木可造房制具,其叶蚕食能结茧,其果实为人间美味,其根是治疗伤寒的良药,总之它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我想人们都像这林中的每一棵桑树那样,做一个有用的人只求给予不求索取,那社会上存在的许多不良风气很快就会好起来。
作者简介
谢邦成,男,1962年7月18日生于重庆市忠县太来乡石坝村8组,1981年元月至2017年7月曾在中铁十五局集团六公司党委宣传部和工会工作部及工程项目上供过职,供职间的部分作品曾在《法制日报》、《中国铁道建筑报》丶《洛阳日报》丶《忠州日报》、《牡丹》、《桃花源》、《中国铁路文艺》、中国知网、中华铁道网、新华社客户端和《中华得雨杯短诗短文比赛获奖作品选》、《“时代杯”全国文学艺术优秀作品集》、《忠州散文》及《忠州诗集》等报刊网书上刊发或转载过,并出版《邦成作品集》上中下和《筑路岁月》等书籍,2017年7月满55岁后已退休,现居河南洛阳。

中华作家网、国际文艺网总编:
王伟(微信a13720085131)
副总编:王鑫
常务主编:刘培、刘海兰、云水禅心、孙小玲、浪淘沙、王成
主编:周桃桃、周伟、周晓燕、艾琳、周倩、钟国强、陶美、曾燕、李兴国、王美、吴芸、云上烟、徐力桦、陶静、田心、周振华、李鑫(韩国)、管彤、朱桦、王龙飞、田元庆、田盛龙、郑大伟、戴维斯(英国)、邰鑫宇(新加坡),其他详见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