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蓬莱难忘(散文)
□ 王新四
地处中原河南的我,蓬莱小住,深深感到她的美,无处不在。
蓬莱之美,美在文化底蕴。清晨,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倘佯在海市公园里,你会感觉到是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海里畅游。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为蓬莱留下的千古绝唱,镌刻在公园里的花岗岩石上。其中的佼佼者,当属宋代苏东坡。十几米高的雕像,俊逸潇洒。他后面那块几百平米的岩石上,镌刻着他著名的《海市》诗。在苏东坡诗的巨石后面,镌刻着当代著名文学家、蓬莱当地人杨朔的代表作散文《海市》。苏东坡在蓬莱的影响,不仅在海市公园,还有著名的蓬莱阁。与蓬莱阁相背而立,苏公祠独占一处。1982年8月,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赵濮初老先生,亲手为苏公祠题写楹联“真临仙阁凌虚地,来读苏公海市诗”。
蓬莱之美,美在生态。且不说美丽的路边植物那千姿百态的形状,青翠欲滴的勃勃生机。单是八仙过海入海处的海鸥们,就告诉我们,它们与人类正在共享和谐。海边沙滩上,如织的游人中,不泛向海鸥抛投食物者,引得成千上万的海鸥吱吱叫着,白花花鹅毛大雪般盘旋在人们的头顶。它们空中精准的呑食“嚓嚓”声,不时在耳边响起。有时,它们会站在沙滩上,静静地看着人们。一旦你拿出了食物,它们就会紧紧地盯着你不放,时刻准备着飞扑而来。
八仙曾经此地过,
千年神话任评说,
欲求真相觅踪迹,
碧空唯见海鸥歌。
蓬莱之美,美在心灵。人间最美四月天。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与爱人漫步蓬莱阁下海滩。一阵海风吹来,爱人的帽子随风而去,飘入大海。正在海里戏水的一位黑人游客,眼疾手快,捞起正向深海漂去的帽子。他来到我们面前,将帽子递给我们。我赶忙中英文混说,“谢谢你!Thank you!”没想到,他竟用熟练的中英文说,“Not at all!没关系,不用谢。”后来听人说,那外国友人已在此住了一段时间,蓬莱人的文明之美,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中,潜移默化,近朱者赤,自然有此一举。同一个地方,几个星期后,我踩着刚刚退潮的海沙散步。忽然看到十米开外的地方,青石砌筑的海岸上,一顶女士帽掉到落差三米多的海滩上。几个三十岁左右的年青女子用塑料棍挑了几次,终是无效。我紧走几步上前,将帽子拣起递给了她们。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看着我真诚地说,“谢谢爷爷!”从幼童主动感谢的稚嫩声音里,我听出了蓬莱人那深深的美。
蓬莱之美,美在浑然天成。说蓬莱,不得不说蓬莱阁。作为我国四大名阁的蓬莱阁,其占地面积并不是很大,但是它的每一处都非常精致,无论是幽幽小径,还是缓缓石阶,象是艺术品,精工细描,精雕细琢。至于那亭台楼阁,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更是精细到极致。人文与自然,在这里浑为一体。冯玉祥将军当年游蓬莱阁时,写下的饱含拳拳报国之意的“碧海丹心”四个红色大字,与几十米开外的“蓬莱阁”三个蓝底白字遥相呼应,别有情趣。
蓬莱之美,美在英雄本色,美在崇尚英雄。抗倭名将戚继光是蓬莱人。明朝时,他率众英勇打击倭寇,名震一方,天下尽人皆知。蓬莱人民当然不会忘记自己的民族英雄。在蓬莱阁旁,为他修建了庙堂,庙堂前耸立着他手握佩剑威风凛凛的雕像。抚摸着立在戚继光巨大雕像旁的一尊尊大炮,遥想当年,戚家军炮声隆隆,倭寇闻风丧胆,那是怎样的一场场惊天地、泣鬼神威武之战。伟大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决消灭一切敢于来犯之敌的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古风犹在,新风徐来。蓬莱阁西北方向几百米处,始建于1941年的白色灯塔,日夜为海上船舰指引着方向,名为田横山灯塔。田横山原名老北山。田横是齐国(临淄)贵族,被秦国灭齐后流落到蓬莱一带。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田横遥相呼应,重新树起齐国大旗。刘邦得天下,欲招降田横。田衡宁死不屈,其部下五百壮士亦在老北山慷慨就义,追随田横英魂而去。后人为纪念义薄云天的田横五百壮士,遂将老北山改名为田横山。田横山是黄海渤海分界线。白塔悬崖下方几十米处的平地上,建有两海纪念碑,二龙同衔一珠,一龙为渤海,一龙是黄海。透过二龙戏珠远眺,天清气朗时,两个大海近清远浊,渤黄分明。碑前是两个大海的石刻图。人们站在这里拍照,无意中竟然是脚踏两个大海。我想起了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那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看着自己脚下的黄海与渤海,我意识到,我们可以同时踏进两个大海。
蓬莱之美,美在开心。海滩上,不泛有游乐场所。各种各样的娱乐项目应有尽有。中秋节这天,艳阳高照。看着那些青年男女风驰电掣,沙滩摩托车留下一串串愉快的欢笑声。童心顿起,跃跃欲试。从未骑过摩托车的我,终于过了一把沙滩摩托车瘾。而且,还仿照苏东坡的《江城子》写了几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右海风,左海浪,沙滩万里,何处不秋阳。归来午餐已备好,餐桌上,蟹正黄。 老骥伏枥又何妨。逢盛世,心飞扬,四海八方,天下任我逛。心无杂念碧若水,放眼望,路正长。”
蓬莱之美,美在一方小院。几十平方,时令菜蔬绵绵不绝,不上化肥,不打农药,纯正的绿色。美了环境,饱了口福。劳作在此,消遣亦在此。夏日荫荫瓜棚下,取出京胡,来几段杨子荣小常宝李铁梅阿庆嫂,自娱自乐,甚是快活逍遥。
蓬莱之美,美在海景。日出东海的娇艳瑰丽,日落西海的五彩斑斓,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海边那数不清的垂钓者,撒网者,各得其所,各享其乐。从小就听惯了一首美丽的歌,“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一直以为,渔民兄弟都是日出而渔,日落而归。谁知道在渤海边,我看到的却是大清早的一船船鱼虾满载而归。我怀着好奇心,问一位正从船上向下搬着鱼篓的姑娘,“你们怎么会是早上回来鱼满舱,而不是早上出海打鱼?”姑娘手脚不停,微笑答曰:“我们半夜就出海了。刚开海,鱼正多,几个小时一个来回。如果象你说的那样,怎么提高生活水平,怎么增加收入?”我想,那首美丽的歌,写的是南方的事,而且是湖。这里是北方,是海。地域明显不同。还有就是,那时完全是人工摇船,而今渔民用的是机帆船。捕鱼工具有着天壤之别。时间跨越近百年,各有各的时代印记,各有各的生活之美。
赶海是另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海潮退去,人潮涨起。蓬莱阁下,渔民们无论男女,或是穿着连体胶皮衣裤,或是平时穿的一般衣服,走进海里,如履平地,随心所欲,怡然自得。他们大都腰间拴着一根绳,绳子另一头系着一个废旧轮胎,中间有一个网袋。手里拿着捕捞工具,在海中忙碌着,不时将捕捉到的八爪鱼、螃蟹、海参、海胆、海虾等等,放进轮胎中间的网袋内。等到网袋装满了,就来到海滩上出售。这些名副其实的海鲜,不仅活蹦乱跳,而且价格低廉,远远低于海鲜市场的价格。渔民的勤劳勇敢,淳朴厚道,美丽善良,真的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蓬莱之美,美到难忘。
作者简介:王新四 ,焦作布衣,喜文字,好农耕。1973年起,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郑大学报、焦作日报、鹿鸣、牡丹等报刊发表小说诗词散文报告文学200余万字,三十多件作品获得国家级与省级奖励,其中《扶正法律天平》2003年获河南省一等奖,国家司法部和法制新闻协会联合颁发“全国法制好新闻通讯类三等奖”。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how_2954259.html&&share=15960254093&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