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记》与马口窑
文‖吴雷
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发源于湖北蕲春,后来重新绽放于汉川马口窑文化。《西游记》一书的作者吴承恩(约1500年—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系明代文学家,南直隶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人。
据原载于1923年2月4日《读书杂志.第6期》胡适先生文章《西游记考证》中可查考:明代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人物志二》中写到,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剧,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数奇,竟以明经授县贰,未久,耻折腰,遂拂袖而归。放浪诗酒,后卒。有文集存于家。丘少司徒汇而刻之。
又同书卷十九.艺文志一,淮贤文目这样写道: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由此考证《西游记》最后定稿者是淮安吴承恩。
1981年8月,淮安市人民政府组织专人抢救性考古发掘吴承恩墓地,发现棺材前档板上刻有吴的官衔“荆府纪善”,后专门建立了“吴承恩墓园”。
明代正统十年(1445年),荆王朱瞻堈将王府从江西建昌迁至蕲州。
隆庆二年(1568年),吴承恩任蕲州荆王府纪善。
另据《朱氏宗谱》谱头卷三《诗文约抄》附《荆藩艺文考》:
荆王重修昭化寺碑
赐进士第大中大夫顾问敬撰
蕲城北,有山岿然逶迤,茂林修竹…昔成化时,有僧悟空,悦其山明水秀,结草为庵,朝夕诵经,坚守法戒。盖佛沉香身、石莲座,原自建昌随荆王迁蕲…何须羡遣使西域,请骨流沙?
碑文中提及的悟空和尚即为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原型。另提到的西域取经,流沙白骨也与西游记中的典故相符。
吴承恩以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传说为蓝本,辅蕲州当地的历史文化故事加以渲染,最后将西游记故事定稿。在后世的几百年间广泛流传于民间,后又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从近代开始,有汉川马口窑的匠人,将《西游记》中立传说以人工剔刻人物于陶壁的形式,将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场景活灵活现的呈现出来,并将多个章节内容如三打白骨精、智过火焰山等分别雕刻描画烧制出来。应用于普通人家常用的生活用具上,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广民间历史文化,不失为一大创举。发源于湖北蕲春的西游记故事,能够得以在千年陶都马口窑上重新绽放生命之花,完全归功于汉川马口窑工匠们的倾力打造!
【责任编辑 胡采云】




作者简介:
吴雷,男,七零后;始终以一颗求知的心致力于荆楚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