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挝到越南》
〇作者:董发生

1976年12月,我们告别了故乡云南保山,应征入伍,踏上了保卫祖国征程,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的好兄弟,来到美丽的西双版纳勐腊县后勤108兵站。
还在兵站新兵连集训期间,我们就遇上了为老挝人民救急的事。一位老挝产妇因难产,被送到勐腊139野战医院治疗抢救,新兵连参加了为产妇化验献血,这也是头一次具体感受和接触到了为老挝人民服务。
新兵连训练结束后,我被分配到驻扎在老挝琅勃拉邦省,新东线南乌江岸边204公里的兵站第二供应站。
出国前心情非常高兴,因为从未出过国门。但必须摘下才刚刚戴上几天的红领章和红五星帽微。早上8点左右从勐腊兵站出发,前往尚勇磨憨边界线出国。第一段进入老挝纳堆勐赛哨所后,一路上通行无阻。我们乘坐的兵车穿行在热带原始森林和高山坝区之间,一直在巳建成的中老友谊公路新东线行驶,大约晚上10点左右上了舟桥船过渡口,到达了南乌江岸边,新东线204公里的第二供应站。

1977年南乌江边新东线204公里勐腊兵站第二供应站:站长徐永宽,副站长奠发祥,教导员赵深海, 副教导员郑玉荣。
第二天第二供应站首长给我们做报告,讲述了全站驻国外的形势与任务。要求是在完成好后勤保障任务同时,还要注意预防敌特活动,妥当处置如发生冲突时的防范措施。
在国外执行援老任务的部队,只能穿灰色军便装,不戴帽徽和领章,使用的货币是军用代金券。部队在国外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不损坏老挝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刚到新的环境,初次承受亚热带高温气候,以及蚂蝗蚊虫叮咬,要准备经受陌生环境与生死考验。
(注:新东线是援老时期,由中国工程兵修筑路最长的公路,其跨越南乌江的大桥是标志性工程,第二供应站就一直驻扎在大桥旁边)。
我们第二供应站在扎在南乌江边新东线204公里处。三年时间,圆满完成了援老部队车辆及人员食宿及油料供应等后勤保障任务。同时,发扬我军光荣传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业余时间,充分利用土地肥沃和气候条件,种植蔬菜,养猪养牛,改善了官兵生活水平。与周边友邻部队互相往来,经常组织参与各种文体活动,丰富业余生活。
记得我在国外一年半时间,部队对我的培养教育。曾回国了三次,第一次参加了1977年由分部组织在勐腊食加站培训司务长事务员培训学习。第二次参加勐腊兵站教导队年度集训。第三次参加了1978年春22分部召开的"三学″先进代表会议。1978年还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光荣的中共党员。

在国外执行任务期间,部队积极为老挝当地群众做了一些公益好事。老挝群众常年到部队驻地诊所看病取药等,都是我们部队免费提供。每年一度泼水节,当地村民组织到供应站共同欢庆节日,我们部队都是热情款待。驻外官兵们受到老挝人民喜爱和尊重。
40多年后的今天,看到中老铁路顺利通车,巳到古稀之年的我和我们的战友,真心祝愿中老友谊长存!
1978年5月援老任务结束,我们108兵站第二供应站和五支队工程部队,参与了在南乌江大桥的通车仪式,以及中老两国政府组织的公路交接仪式后撤回祖国。
当年第二供应站暂住云南思茅,准备参加分部教导队射击竞赛训练,预备参加军区军事运动会,后因故取消。
1978年底越南反华排华形势升级,大批的华侨华人被驱逐赶入中国境内。
1978年12月16接昆明军区命令,我们108兵站第二供应站从思茅出发,到达红河州个旧鸡街,改编为昆后23分部所辖的114兵站第一供应站。
1978年12月17日,按23分部令,从蒙自坐小火车,到达中越边境的河口大树塘火车站,又转至到河口南溪农场。各部队开始集结在河口南溪河边境线一带。野战部队,坦克部队,炮兵部队,后勤部队等多兵种集结待命,紧急备战。
在南溪河边召开了轻装一级战备动员会,要求部队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我们第一供应站紧接着在南溪火车站卸下了首批大量各种型号弹药的任务。
1979年2月14月又随部队紧急转移到河口县曼峨农场五队驻地,组建野战弹药库,紧急备战参与战时军械保障任务。

1979年2月17日自卫反击战打响。我们后勤部队紧接着把大批弹药物资及时送往前线作战部队。不断紧跟前线部队,向越南方向纵深推进战线直达40公里左右。进入对方境内的老街,柑塘,沙坝,黄连山等战区。
1979年2月20日,第一供应站由曼峨五队转移到三分场,经过了连续几天奋战,我们一个个累的精疲力尽,疲惫不堪。
记得有一次由于送往前线弹药的时间晚,车辆行驶途中到一个岔路口,天黑没有看清路标,盲目进入敌战区路段,道路颠簸难行,这才察觉前方道路遍地都是弹坑,急忙调头返回,就在返回到岔路口时,突然冲出几个持枪武装战士给拦下,枪口对准说:你们是哪个部队的?怎么从敌战区过来?及时答复对方,我们是后勤某部队,为前线部队运送弹药,天已黑没有看清路标,走错了方向,所以原路返回。
对方说,早就发现观察你们了,今晚上算你们运气好!没有发生误伤,还没有被越军发现,要不然就太危险啦。平时送往前线弹药物资返回,会拉回一些战利品。
战争是残酷的,所到之处随地可见都是残垣断壁,弹坑遍地狼烟,尸体遍野。加上亚热带雨林气候,各种尸体快速腐烂难闻,当地牲畜水牛多,一路可见东一个,西一个炸死在荒野。战争就是人间地狱,胜败乃兵家常事。

1979年3月5日,中国政府发布撤军命令。3月7日我们第一供应站由曼峨三分场转移到蚂蝗堡战俘营旁边。 1979年3月30日撤回至屏边县城,在屏边县驻地参加了迎接中央慰问团活动。
1979年5月份,我们部队又兵分三路,由屏边出发绕道开远,文山,马关,直到河口边境线一带,再次完成原炮兵阵地遗留下部分军用物资回收任务。
这次参战全体指战员无一伤亡,圆满完成任务胜利归来。战后总结由上级机关组织,在屏边临时演练,验证实战中的后勤部队战时保障与回收能力,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
1979年底,我作为代理排长,先后参加并完成了征集接兵和新兵集训工作。
1981年1月,要求退伍回乡。 服役五年,本人荣立三等功二次,营级嘉奖三次。
援老驻外,卫国参战,青春无悔!

作者:董发生,男,汉族,1958年12月出生,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人。1976年12月应征入伍,勐腊108兵站二供应站勤务排服役。 1981年1月由屏边114兵站一供应站退伍回乡务农。1988年曾担任行政村党支部书记。1998年土地被征用后,进城自谋生计做小生意,后开出租车到退休。
( 编校:望天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