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总理创建红军无线电侦察事业》(第三集)
播讲:包锴&陈小琴
包锴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帷幕从此拉开。我党、我军进一步加快了红色通信网建设。
八路军新四军:为保证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战略指挥,军委三局于1937年7月至1938年年初进驻延安东关,局长王铮。下设通信联络、技术材料、行政管理3个科。直属单位编有通信学校、电话队和5个无线电分队。
5个无线电分队同各地电台之间逐步建成了6个无线电通信网。其中两个网为党中央联络网,一个联络八路军、新四军驻各地办事处,一个联络各地党组织和共产国际;有三个网为军委联络网,一个联络八路军总部及所属各师、旅,一个联络新四军军部及所属各师、旅;一个联络留守兵团及所属各旅、团;还有一个新闻广播网,除播送新华通讯电讯外,还参加国民党政府的联络网,抄收国内外主要通讯社的新闻电讯。

到1940年,华北各战区已有电台160余部,华中、江南各部队已有电台近60部,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多个无线电专用网络和各级无线电通信网,初步建成以延安为中心,沟通党政军,辐射全国各部队、各根据地、游击区的无线电通信网络,完成了军委战略指挥通信体系的建立。同时,还先后选派上百名精通电报业务的骨干,到国统区和日占区各大城市党的秘密电台帮助开展工作,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抗日战场的武装斗争。
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前线部队通信器材极其缺乏。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在军委三局通信材料科的基础上创办通信材料厂,以保证前线部队的通信联系。1941年10月,军委三局办的《通信战士》刊物创刊一周年,鉴于无线电通信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毛主席为全军通信兵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陈小琴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期间,中央军委有三局,野战军和大军区有机要处、通讯处,旅和军分区以上机关有机要科、机要室、机要股、通讯大队和电台队等,构成了强有力的机要电讯网。不论是党中央转战陕北,还是实施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无线电台成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挥前线的唯一通信工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党中央运筹帷幄、掌控全国战局的杀手锏。战场上空的无线电波是党中央的“耳目”、指挥员的“参谋”、战场上的“尖兵”。用一封封电报,统筹指挥了交错推进的辽沈、平津和淮海三大战役,创造了142 天歼敌154 万人的奇迹。 周恩来曾感慨地说:“在西柏坡,我们不发枪,不发粮,不发人,只是天天发电报!”

当时的通信器材多从战场缴获国民党军的,解放区也有一些小电信工厂可以小批量修复制造,如1947年晋冀鲁豫军区通信局王世光领导的三处下属电信工厂初具规模利用飞机残骸制造机架,突击生产了二三十部15瓦军用电台送往南下的刘邓大军,之后,为前线部队源源不断制造修复了各种各样的通信器材,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从1921年至1949年的28年间,经历了国共合作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4个时期。大革命失败后的1928年周恩来组织研制第一部收发报机组。

主播介绍

包锴:汉中市一职中专教师。汉中市志愿者阅读朗诵委员会副主任,汉中市朗诵协会副秘书长、汉台区图书馆阅读推广人。

陈小琴:汉中市志愿者朗诵阅读委员会辅导老师,文化志愿者,喜欢朗诵,热心公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