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餐
文/王喜红
俗话说:“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这说明了早餐的重要性。 早上为一日之始,是人们一天活动的起步。整个上午是工作、劳动或学习的重要阶段。因此,从营养卫生学的角度出发,应把早餐调剂得可口些、营养些、多样化些。要端正对早餐的进食态度,调整生活规律,讲究科学进餐。这是时代变好,社会富裕之后人们物质上的追求和享受。长期以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天只吃两顿饭:中午、傍晚各一顿杂粮咸菜之类。如此安排大致原因有二:一是当时生活条件所限,一天不能吃三顿;二来是农业耕种所需,这样安排作息时间比较合理。所以早中晚三餐是近代以来才慢慢形成的。当然古代城市里的富裕人家在早晨或许会吃些点心之类的就另当别论了。
我生于七十年代初期的西北农村,当时文化大革命几乎造成全中国倒退了整整半个世纪,仅粮食来说就相当短缺,庄户人家称为上好粮食的小麦更是奇缺,每顿饭常用一些杂面和洋芋才能勉强填饱肚子,至于吃早餐就别奢望了。
我在家里吃早餐最早应是从上中学开始的。我所读的中学离家约有十一二里路程,我每天靠步行凌晨离家,晚上回家。这其间的饭食安排是:母亲大约凌晨四点起床做饭,种类主要是杂面面糊、杂面面条、杂面馒头,偶有一次煮荷包蛋和做小麦面条的时候,而且这种享受早餐的口福全家只我一个人才有。中午由于离家远,因此午休时只能吃些自带的杂面馒头或饼子,然后饮些自带的凉开水,午餐就此解决。下午放学回家后才能和全家人一起吃一顿晚餐。
九十年代初我参加了工作,和众多人一样,自然规律将我推成了人父,也就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每天早餐自由我操持。同是早餐,但和母亲当年给我做早餐相比却大有不同。就做的时刻来说,虽均为凌晨,母亲约为4时,我为5时;母亲在锅台上烟熏火燎地为我一人做,我在电磁炉上开着抽烟机为全家人做;母亲所做早餐种类比较单一,我所做早餐种类几乎每天都变着新花样,喝的有牛奶、羊奶、酸奶、小米粥、黑米弱、八宝粥、桂圆红枣小米粥、玉米燕麦粥、豆浆、核桃芝麻豆浆、核桃露、杏仁露、鸡蛋汤、紫菜汤、芝麻糊等,吃的有各种馅菜的小笼包、菜夹饼、肉夹饼、菜卷、面包、馒头、锅盔、鸡蛋、红薯、玉米棒、南瓜,还配有各种时令素菜、肉类和水果。这或许算不得丰盛,但也称得上可口了。
每天凌晨习惯性地起床做早餐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为了延长孩子的睡眠时间,我总是在早餐做成后才叫他们起来一并开吃。每每看到孩子吃干净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早餐时,我心里自是高兴,我尽到了“爱幼”的责任;每天吃早餐的成员中,当然少不了母亲,每每看到母亲舒心地吃着我做的早餐,我知道了这可能就叫“反哺”,同时内心也因尽到了“孝老”的义务而倍感踏实。这个习惯我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很少有误,当然不能说无误。倘若真有哪一天因我睡过头而未能做成早餐,我会顿生忐忑,愧疚不已,直至手忙脚乱。
如今,我自觉似乎正在乘着不惑之年的末班高铁,以时不我待的速度驶向知命之年,每天除了兢兢业业地完成单位工作之外,就是持之以恒且一丝不苟地做好家庭早餐。期间窝居于小屋之内见缝插针地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另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深知自己人生的长度极为有限,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的故事时时激励着我用以时不我待的态度夯实自己人生的密度。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做好家庭早餐,从厨房文化的角度为自己幸福人生添彩,为好家风增色,为好时代点赞。
作者简介:
王喜红,男,现年46岁,甘肃省静宁县新城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甘肃省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学能手,专注于教书育人,徜徉于阅读写作。已发表教育论文及生活随笔40余篇,参编并正式出版了6种地方及校本教材。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