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驴友
文/赵更仁
初冬时节,在一个云淡风轻的双休日,应号称铁杆驴友的朋友之邀,我第一次走进秦岭深处,体验了一次驴友的快乐之行。
原来,我对驴友的认识,仅局限在脑子里凭空的一点想像,说到驴,脑海里立马会浮现电影或电视里演到的,茶马古道上驮着大包小包的驼队或马队。想着;即称驴友,一定和驴有着密切的关系,亲密到和驴成了不可分的朋友,都一块去远足深山了,这个驴也是非常了得之驴,把它训导得人要爬山累了,都可以把人驮着走了。幸福至极!快乐至极!
当我怀着疑惑,以这种猜测问及同行的朋友时,他笑的前仰后合。等他定住神,悄悄拉住我的衣襟,使我俩完全落在了队伍后面,他才给我介绍了驴友名称的来由。说:“驴友”是对户外运动一般性探险、爬山、穿越等爱好者的称谓,来源于“旅”友和“绿”友的谐音。“驴友”也是爱好者自称、尊称对方的一个名词,因为驴子能驮能背,吃苦耐劳,所以,也常被爱好者作为自豪的资本之一。驴友一般指的是徒步或骑自行车出去的旅游者……
说着笑着,一路风光旖旎,每一处无不显示着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使人禁不住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山深了,路越来越难走,不时有些杂草和碎右阻挡着我们的脚步,极目远望,山的秀美和巍峨不禁让人心驰神往,感叹大自然赋予人间的这份秀美和享乐。由于太阳的温暖,整个身上慢慢骚热起来,有的人脸上已开始沁出了细密的汗珠。在一个小山峰,大家停了下来,有的开始脱下些衣服,鼓弄起从背后卸下的包。大家都显得十分兴奋,有的还异常活跃,在说笑中也没有忘记对大自然的评头品足,大家无不为大秦岭自然的奇幻和神韵从心底发出由衷的赞叹。我拿出相机,记录了自然和驴友的奇妙瞬间。
大家稍事休息,继续向远山进发。崎岖的小路越来越难走了,路面有溶化过的积雪,有了些湿滑。快到山顶的时候,阻挡我们前行的奇石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一边又是无底的深沟。朝下望一眼,禁不住头皮一阵发紧。大家相互帮扶着手拉着手,相互提醒着注意安全,越过了一个又一个险石,走过了一段又一段陡坡。我身后一直有位年轻的女士紧跟着,看样子也是独自一人参加这支队伍,到了一个危险的路段,我便主动伸出手去拉她几把。她很客气,每一次感谢的话都说上几遍。等下到山顶经过一段平缓的路面,她的脚步快了,超过我后高兴地放开了嗓子,纯正的陕北民歌引得队伍前后呼应,整个山上回荡着快乐的声音。她高兴时的神态显得端庄美丽,加上自然的神采,使我禁不住产生了想了解她更多的想法,便紧几步赶上,礼貌地问她的年龄职业和家庭情况。她突然停止了脚步,脸上陡然收住了快乐的神色,狠狠瞪了我一眼便又快步前去。我楞住了,有点丈二合尚摸不着头脑。朋友赶过来,在我肩上拍了几下,督促我继续前行。
后来我才知道,驴友之间是不能随便问及年令和单位的,更有“三不问”之规矩,即:不问年令和工作,不问收入和住址,不问婚姻和健康。另外还有“三不借”、“三不准”等潜规则。看来,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行为准则,正所谓:无规矩不能成方圆。
当我们走出山脉,走到平滑的水泥路面的时候,太阳也在往山的背后慢慢隐去。一阵凉风吹来,身上有了丝丝凉意,大家完全忘却了疲惫和劳累,反倒加快了步伐,向我们出发地的车辆赶去。
我忽然想起了一位资深驴友对我说的一句话:如果你的心累了,如果你的心绪不平了,如果你的心境高远了,你就走进深山,做个真实的驴友吧,把身心交给大山,在山里播种快乐和友谊,收获纯洁和健康!
作者简介:
赵更仁,男,山东莱芜人,文学爱好者。热爱文艺,有诗歌散文在各类报刊杂志网络发表,《望月》文学特约作家。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