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真好
文/秋硕
我的故乡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
有民谣曰:“夏塘夏塘,四周城墙,有人得一宝,代代出猴王。”这一民谣相传一百多年至今,可谓是对故乡—夏塘镇的高度赞誉,也表达了家乡人民对这地方的热爱。
其实,民谣中“四周城墙”并非真的四周都建有城墙,而是说夏塘圩镇被四周小山环抱,可谓是天然屏障。站在圩镇上一眼望去,这四周之山恰如环形城墙,守护着一百多年前就已形成的乡村圩镇。它们不是城墙,却胜是城墙。
曾听镇上的老人们说,民国三十三年当年走日本时,如果不是因为有条淝江河从其河口(今南阳镇淝江村,淝江河在此注入耒水。)溯水而上,日本鬼子就连夏塘圩的门儿也摸不着。狡猾的日军沿淝江而上直抵夏塘圩,因战事吃紧,住了一周就慌忙奔郴州永兴去了。
日军在夏塘待的几天,搅得鸡犬不宁。圩上老百姓闻信鬼子要来几乎逃光,早已躲进附近山中,过了几天诚惶诚恐的逃难日子,而日军在街上村子里肆意妄为,杀鸡宰狗,饱吃个痛快。小时候,爷爷告诉我,他家泡在坛子里的几个咸泥鸭蛋,连家里人平时都舍不得吃,也被日军吃了精光。更可恨的是,日本鬼子连两个瓷坛也不放过,被砸得粉碎,这足以体现了日本侵略者的丑恶嘴脸和毫无人性的卑劣行径。幸亏日军在圩上待得不是很久,要不然,故乡的先辈们就得多受一段时间的苦了。
说到民谣中“有人得一宝,代代出猴王”这一说法,据说是相扑家所言。因为毕竟这一百多年来并无什么人挖到什么宝贝,所以“代代出猴王”只不过是故乡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与真诚的祈愿。这同样体现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俗话说:谁不说俺家乡好!
前面提到了一条小河——淝江河(淝水),是她几百年来养育了故乡的人们,可谓是我故乡的母亲河。这条河虽小,只有几十公里长,不足百十米宽,但秀气,就像一个水灵灵的小姑娘,那么清纯美丽可爱。小河自北向南,静静流淌,恰似一条碧色玉带从古老的圩镇中穿越而过,把小镇分为东西两半。镇中央,一座清末造的石墩桥(夏塘大桥)横跨河上。该桥全由大块石头砌成,三个桥拱,两个桥墩。桥长虽不足百米,但连接着河东河西,早已成了故乡人们来往的交通要道,它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要是站在这古老的石桥上,一条碧色玉带自北向南映入眼帘,美不胜收。走近石桥栏杆,听到的是潺潺的流水声,看到的是清澈见底的鹅卵石,一群群的小鱼游来游去,在水中嬉戏,好不悠闲自在,令人羡慕至极。桥下不远的小码头,蹲着几个洗东西的人,多是些淳朴的农家女人。顺着河风,桥上的过路人不时听到她们爽朗的谈笑声,是那么甜,那么美,更是那么和蔼可亲。小河两岸的柳树弯着腰儿,倒映在水中,那婆娑的妖娆更显其秀丽多姿,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座古老的石墩桥也可谓是故乡夏塘作为一个古镇的见证。一百多年来,虽经历大小洪灾十几次,但小桥坚不可摧。其中据记载一九五几年涨过五十年一遇的大洪水,一九九七年涨过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一九九七年这次大洪灾我亲自眼目睹,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这次大洪灾淹没了整个夏塘圩镇街道村庄,倒塌了几百间房屋,大部分是清末民国时代建造的房屋。那一年当地人们颗粒无收,连猪圈里猪也被大水冲走了,因为洪水过猛,又近三四米深,谁也不敢冒这个险去捞急流中的猪等牲畜,还有飘在水面的财物。当时洪水水位高峰时已盖过夏塘古桥栏杆,凶猛的洪水推到了石栏板,掀掉了石板铺层,桥身仅有个别石头有些些冲坏现象,但桥墩主体依然丝毫无损。可见,故乡的桥是多么地牢固结实,这无不体现了故乡先辈们的高超桥梁建筑技术。
如今,经过人民政府对该石桥的灾后修缮,古桥焕然一新。其主体没变,桥面增铺了一层厚厚的钢筋混凝土,桥栏杆也换上了不锈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站在桥上,和着微风,依然感受到潺潺流水声,看到水中小鱼相互嬉戏的身影,听到桥下附近码头上正在洗涤衣物时人们哼出的纯朴曲调……这一切是多么地让人感到惬意啊!
故乡是个普通的湘南小镇。虽为小镇,但却繁华,是东乡历代商贾云集之地。镇上工业不多,而以商贸为主。每逢农历一、四、七的是开市之日,远近十里八乡的客商云集于此交换商品,小商贩、赶集者蜂拥而至,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好一派热闹景象。逢圩时间一般持续到下午四五点钟,商贩才收摊,赶集人才逐渐散去,这在当时近乡无可比拟。集市里、商铺里,小摊上商品琳琅满目,大街小巷里擦肩挤背,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延续不断。尤其是逢年过节,可比平时要热闹好几倍,就连古桥上也摆满了摊儿,过客川流不息。桥两旁的小摊贩无论生意大小,他们都显得很乐观。卖的卖,买的买,走的走,看的看,场面很朴实、很和谐。这体现了故乡人们生活得开心快乐,简直就是清明上河图中闹市场景的再现。作为生活在故乡二十多年的我来说,每当站在这石桥上就身临其境,感慨颇深,心中那份对故乡的爱不禁油然而生,爱的热流也汩汩地涌出心田,流入清澈的故乡小河。我真想化作一条小鱼,自由地嬉戏河中。在这里,在故乡,重拾孩童时代的快乐,还有曾经日夜为孩儿操劳的父母那再熟悉不过的乡音。我沉浸在温馨而美好的回忆中,一幕幕,如诗如画,虽阔别多年,故乡却永远是我心中的魂牵梦绕。
故乡的故事多,让人回味无穷。
故乡,真好!
作者简介:
秋硕(笔名),本名:杨硕,湖南耒阳人,湖南师大外语学院大学毕业,基础教育工作者,诗文爱好者,自由撰稿人。工作之余喜欢阅读与写作,特别钟情于诗歌与散文,也喜欢中国传统书画,著有个人诗歌作品《雏鹰诗集》及《散文随笔录》等。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