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的食饼筒
文/胡富健
母亲,已年逾古稀,一生做不了几样上得了台面的饭菜,全家人却认为,母亲是“天下第一厨”,无论什么饭菜,只要是母亲做的,我们都爱吃。也许是物质匮乏,抑或是家里经济条件差的缘故吧, 我们压根就没下过馆子,不知外面的世界有多味道。因而,但凡逢年过节或亲戚朋友来到,偶尔吃顿体面些的饭菜,便印象深刻,盼着亲戚早些再来,或节日快些到来。母亲做的食饼筒也便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记忆中。
我们家男丁兴旺,母亲的厨艺,当仁不让的被推到了前台,爷爷和父亲、叔叔不大会做,奶奶自然会,但就是想做,也都被母亲推辞,她老人家只好在边上打打下手,而我则是小帮厨,比插不上手的弟弟妹妹,又多了份自豪,“军功章”里有我的一份功劳嘛。
端午,对国人来说,是个比较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这天,华厦大地要举行赛龙舟,吃粽子,而食卷台州的则是食饼筒。我对端午的了解是从食饼筒开始的。我们台州人的传统习俗,大凡与抗倭名将戚继光有扯不断的关系,清明上坟吃菁圆,缘起戚继光,这端午吃食饼筒亦如此。传说在戚继光抗倭时期,家家户户都做了菜肴想要犒劳大军。但是这么多菜怎么送去军营着实是个难题,于是聪慧的渔家女就做了饼皮,把菜都包了进去送给士兵们,从此,这个习俗就延续了下来。看来我们台州人端午吃食饼筒,还是一种爱国行为,就像赛龙舟吃粽子为纪念屈大夫一样。
当兵在外,每逢佳节倍思亲,除了想念家乡的亲人,这一家人团坐一起的吃,也是个不少的因素,这吃里边,特别想念食饼筒,尤其对母亲做的食饼筒。每次探亲回家,母亲都要做食饼筒给我吃。记得那年在军部,认识了个天台老乡,端午节的前几天,他就跟我打招呼,端午这天让我到他家吃“五虎擒羊”,我一时没明白,这是个什么宴席,迟疑着没吱声,朋友见状,便赶紧说“饺饼筒”,就是你们黄岩人说的食饼筒。原来天台人更是形象,把手抓着吃像草席一样卷起的食饼筒,称作“五虎擒羊”。
如今,回到地方,住在城里,工作再忙,逢年过节还是要回老家,母亲往往会做食饼筒给我们吃,虽然只是吃这一顿饭的功夫,却让我常常想起童年那无忧无虑的时光。那时,家里再穷,母亲都会变着法子做出食饼筒,还以为母亲是魔术师,稍长些才明白,那买菜的钱有时是头天晚上跑山里舅舅家借的,而鸡蛋是一只老母鸡下的,平时舍不得吃,一个一个积攒的,那美味的黄鳝是爸爸钓的,现在可没地方钓了,如今,只要有钱,市场上啥都有。虽然有现成的食饼壳和包卷好的食饼筒,但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还是喜欢吃母亲亲手做的食饼筒。
记得母亲都是第一个起床的,及至今日都如此。尤其端午那天,母亲天没亮就起来,到前门的焦凤河中挖来菖蒲,做成剑,贴在自家中堂的门板上,然后,在自家地里割了韭菜,刨了土豆,采了包心菜、蒜苔、蚕豆、碗豆等,再到菜市上买来猪肉、黄鳝、鸡蛋、豆芽等配菜,随后是一家人紧张地宰杀、清洗、烹饪。
当然,我是我们家最好的伙头军,不像父亲急性子,连煎食饼壳烧的都是猛火,母亲经常表扬我火烧得好,我因而乐此不彼。端午节,麦子已收成,食饼壳用的是小麦碾磨成的粉。通常母亲都是拿一个口径二十公分左右的“樽头”缸,将所需的小麦粉倒入,拌水搅成浆状,水的分量决定粉浆的稠与稀,母亲就用一双筷子,在粉浆上不停地上下左右搅动,搅的时间越长,水与麦粉的黏性就越强,通常以筷子插在中间不倒为度。烙食饼壳是个技术活,要烙得恰到好处,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太薄容易裂,太厚则粗劣。不仅灶面上是技术活,这灶下烧火的也是小瞧不得。一张壳约需小碗般大小一铜勺浆,倒入锅中,慢慢用铜勺向四周烫匀,这一过程中,我这伙头军就是关键,因为烙食饼壳的锅一定要恒温且不能太热,否则水分太快散失,面团摊锅时无法沾在锅底。倘若灶膛里还有粗柴,要拿掉,换之以麦杆,就是将一撮撮麦杆箍成圈,一个烧着完了,看需要再放入,这样保持缓火慢热,特别当壳翻了个,准备起锅了,是不能添柴火的,否则,容易焦糊掉。
当菜肴做好时,刚好到了可以吃午饭的时间。开吃之前,每人先吃只煮鸡蛋,再喝口雄黄酒。当然,现在都知道,这雄黄酒有毒,不喝了,改为在额头上点几下或写个王字,有些更讲究的人家,还将菖蒲沾了雄黄酒,在房前屋后洒上一会,以祈福平安。做完这些前奏之后,一家人才围坐一起,在桌板上摊开一张薄嫩光洁的食饼壳,打底的是干货松软喷香的炒“面干”(米线),然后根据各人的喜好,满满的包裹上蛋丝、土豆泥、卤肉、豆芽、鳝段或鳝丝、豆腐干丝等菜肴,当然这些菜通常不带汤,否则,卷起的食饼筒会开裂,只是在张口前舀上一小勺卤肉汤。一口咬去,面皮劲道,蛋丝嫩滑,卤肉鲜甜,豆芽爽脆,各种食物的美味在整个口腔中扩散,翻滚,让味蕾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小区宣传栏旁,烙饼大妈在烙食饼壳,一大早,这清清脆脆的麦油香,就传到拐角我家的门窗里。哦,这端午节快到了。果然,老爸来电话,说端午那天,去市场买些菖蒲来,自家门前那条河,经过疏浚清淤,眼下已看不到菖蒲了。我说,好的,到时一切就由我们来张罗吧!
母亲已为我们做了几十年的食饼筒,应该让父母亲享享清福了。我和老婆合计了,端午那天,我们早点到乡下老家,做一桌子老婆掌厨的食饼筒。就从这个端午开始,让俩老经常吃到这不一样的食饼筒。
作者简介:
胡富健,浙江黄岩人,中国小诗协会会员、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台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黄岩区作协理事、《散文选刊》(原创版)签约作家。有诗、文在《散文选刊》、《长江诗报》、《浙江日报》、《雪魂》等报刊发表并获奖。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