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这便是人们常说的人生八雅。说到雅,当然是指风雅。风雅一般来说是文人的专利,庸俗的市井之徒倘若也来凑热闹,通常会被嘲讽为附庸风雅。
传统的文人,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目标,修齐治平是主修功课。读书做学问,最高的境界,是张横渠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这是读书人所推崇备至的。至于书画等,在他们眼内,无非是“文人之余技”而已,说白了也就是文人修学之枝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但现实中,并非个个读书人都有那么崇高的理想,也不是个个都有那么高的素质,对于芸芸众生而言,无论读书做学问与否,绝大部分都是平庸的人,再努力也成不了圣贤,因为没有那个资质,不是那块料。既然不能超凡入圣,却能安然甘心泯然于市井之流乎?那只能退而求其次,起码要将自己打扮得雅致一些,做个高雅之士,不要那么的庸俗不堪,于是便有了用“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这些所谓的“文人余技”来装点一下人生的风雅了。

八雅之中,琴居其首,其地位可见一斑。琴,其狭义是指古琴,又称瑶琴。依古籍记载,它是伏羲首创的。另外还有黄帝、神农、唐尧造琴的传说。传说舜帝将琴定作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便形成了今天的七弦琴,足见其历史之悠久。
关于琴的记载,在诗经中有颇多这样的诗句,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妻子好合,如鼓瑟琴”;“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等等,洋洋大观,美不胜收。可见早在西周时代,古琴已经是很普遍的乐器。
在春秋时代,关于古琴的记载更是普遍,有许多著名的琴师,如师旷、师涓、师文及孔子的古琴老师师襄等。孔子学琴,三月不知肉味。被人围困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依然悠然鼓琴而歌。他的学生子游为武城县令,以弦歌礼乐而治县,孔子闻之戏言“杀鸡焉用牛刀”,说的便是这个事。
伯牙操琴,子期知音的典故,也是发生在这个时代。后来的读书人,大多离不开琴,所以有一个词叫“琴书”,将两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琴曲。竹林七贤中的阮籍与嵇康都是古琴大家。嵇康因钟会等妒忌陷害,最终被司马昭杀了头。他临刑前弹奏了那首古琴曲——《广陵散》,成了千古绝唱的咏叹调。
后来的文人墨客,操琴寄雅的就更多了,乃至古琴成了文人高雅的符号。但社会发展到今天,许多文化精粹都式微了,古琴也不例外。现在的音乐界,玩古琴已经属于小众,曲高和寡。所谓的琴棋书画中的琴,早也不再拘泥于古琴,而包括了现代各色各样的琴和筝等乐器。但真正说来,这些五花八门的琴,其文化底蕴的内涵及音质,跟深沉浑厚悠远的古琴是无法比拟的,只有古琴,才永远配称琴类乐器的王者。

说到棋,虽然也是种类繁多,但称得上“雅”这个级别的,当然不会是什么军棋、跳棋、五子棋之类。首选应是围棋,其次是象棋。围棋在中国古代称为“弈”。是一种策略型的两人棋类游戏。其起源于中国,堪称棋类的鼻祖。传说为帝尧所作,据先秦典籍《世本》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晋朝的张华在他的著作《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若白: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大体来说,也就是尧、舜用来教子的游戏。当然,后来也有别的源头之说,譬如唐朝的皮日休认为围棋创自战国的纵横家,因为它有“害诈争伪之道”,这只是一种想当然的猜测,影响并不大。
围棋在东周时期已多有记载,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呜呼……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关于围棋方面的记载。
孔子在他的《论语·阳货》中也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历史上记载的最早有名有姓的棋手,是在《孟子·告子上》这篇里:“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在这里要说的其实不是说围棋,而是说像弈秋这样在列国中享负盛名的棋手,他同时教两个学生,一个专心致志地学,心不旁鹜;另一个则心猿意马,一边学棋一边幻想着射大雁。结果教出来的两个学生的水平是有天渊之别的。
秦之后围棋一度沉寂,到东汉中后期,才又逐渐盛行起来。东汉马融在他的《围棋赋》中,直接将围棋比作两军对垒的战场:“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六朝时代,是围棋的辉煌时期,像曹操、孙策、陆逊这些大军事家,也是围棋中的佼佼者。淝水之战,东晋面对着投鞭断流的符坚,气势令人不寒而栗,但东晋的灵魂人物谢安却泰然自若,气定神闲的跟朋友弈棋,一时成了风流人物的美谈。
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的兴起,文人学士崇尚清谈成风,弈棋之风于是更盛,下围棋被冠以“手谈”的雅号。朝廷甚至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高水平的“棋士”授予棋艺相当的“品格”,共分为九品。依《南史·柳恽传》记载:“梁武帝好弈,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见当时围棋之风是何等的普遍。今天日本围棋的“九段”分级即源于此。
魏晋时期,棋盘由纵横十七道添加至十九道,这是围棋史上的第一次变革。到了大唐盛世,对弈之风遍及全国,上至朝廷命官,中至文人墨家,下至市井之徒,都喜欢弈棋。此时的围棋,已不限于它的军事价值,而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为主题了。它与琴书画被人们引为风雅之事,成为男女老少咸宜的娱乐项目。围棋由上层社会进入民间,这是围棋历史上的第二次变革。
因为大唐盛世棋艺的风行,那时唐朝又是世界中心,于是很快通过朝鲜传入日本,之后再辗转流传到欧美等西方国家,如今成了世界性的棋种,主要流行地域是中日韩等东亚国家。围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可以说是中华人文的精粹之一。
与围棋并驾齐驱的另一个棋种是象棋,象棋有世界象棋与中国象棋之分。在中国,象棋的普及与受民众喜欢的程度,要远远超过围棋,是一种真正做到老少咸宜、有人烟处即有象棋。象棋一词的起源,最早出现在屈原的《楚辞·招魂》中:“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营并进,道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大意是说用玉石做成像骰子一样的象棋,每方共有六颗;玩法是双方分曹并进,相互进攻,将对方逼迫于死路;最后赢者获胜,胜利欢呼。
据刘向《说苑·善说》记载,雍门子周是著名的古琴师,为孟尝君鼓琴。孟尝君问他能否用琴声来引发他的悲伤情绪。雍门子周便滔滔不绝叙述了孟尝君日常行乐的情况,其中有句:“足下千乘之君也,居则广厦邃房,下罗帷,来清风,倡优侏儒处前选进而谄谀,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意思是说孟尝君身为千乘的诸侯,常居宫殿大厦,罗帐清风之下,让侏儒倡优表演娱乐节目,闲处之时,便下象棋,观赏美女舞蹈……。这种乐不思蜀的快意人生,自然是不容易引动其悲情的。
从这段话可见,象棋在战国时代已经很风行了。关于象棋的起源,说法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一说源自黄帝时代,如北宋晃补之在《广象戏格·序》中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说是黄帝时代驱猛兽而战,因为大象这种巨无霸在群兽中是无敌的,所以象棋便以此命名。
二说源于神农氏。如大藏经中的《佛祖历代通载》中有云:“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这种源于神农氏,却到唐朝的牛僧孺才完善的象棋,时间跨度太大,如果这样,那战国孟尝君玩的象棋又是什么呢?这个说法明显不合理。
三说起源舜帝时期,舜帝的同父异母弟弟叫象,象为人懒散好玩耍,十足一个二流子。因为他的桀骜不驯,舜帝便将其拘禁起来,但又担心他太寂寞,所以专门为他创制了棋局,让他藉此消磨时光。因为舜弟名象的缘故,所以便称象棋。此外还有观点或是认为源于周武王伐纣、或源于春秋、或源于战国,甚至是源于楚汉相争时的韩信所创。林林总总,莫衷一是。至于真实起源于何处,已是无法准确考究的了。
中国象棋,不仅仅是国人茶余饭后娱乐消遣的游戏,其本身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功能。它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牵一发而动全身,应变无穷,充满了思维辩证哲学。是最好的智力体操,其总体布局及行棋落子,都是极为复杂的心智活动,对教育启智及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培养作用。对培养记忆力和空间想象力有极大的帮助,当棋艺提升到一定高度,甚至可以撇开棋秤与棋子下盲棋。这个没有超强的记忆及想象力是做不到的。
中国象棋是古人模拟战争而创造出来的,包括直线、平面的陆地战争。在古代,它是士大夫们的修身之艺。在现代,它是一种怡神益智的游戏活动,集文化、科学、艺术、竞技于一身,可以开发智力,启迪思维,锻炼辨证分析能力和培养顽强的意志,又可以修心养性,陶冶情操,深为世人喜爱。堪称“凡有水井处,即有柳词”的另一番景象,论普及程度,则远远超过围棋。

而书法可以说是最具汉文化元素的技艺,像琴棋画之类,这些是人类共同的文明,虽然彼此的具体种类未必相同,但这类技艺彼此都有。唯有以汉字为对象发展形成的书法,却是汉文明独具的文化因素,是别的人类文明所不具备的。中国的书法,从甲骨文开始,一路是石鼓文、金文,继而演变为大篆、小篆,秦统六国,李斯主持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官方文字。后来进一步发展出隶书,到汉代而成熟。到了魏晋,这是书法承上启下的重要时代,不但篆隶臻于至善,而且草行楷等书体亦基本完善了。
晋朝的钟繇与王羲之两位书法大家,更是成了书家的万世之祖,开创了楷行草书的典范,后世的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书圣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皆是那个时代书家的丰碑。此后大家辈出,时至今日,人们习书,楷书必数欧颜柳赵,行书多称二王颜苏,草书自是癫张醉素。当然这是挂一漏万,历史上的大书家远不止这些呢。
但书法走到今天,却到了一言难尽的境地。因为古人的文字交流工具是用毛笔,不管对书法有无兴趣,写一手好字那是普通读书人的基本功,所以群众基础好。但社会发展到今天,别说毛笔,就是硬笔都很少用了,电脑输入基本可以取缔了传统的写字。所以书法只有在那群特殊的爱好者之中才受青睐,他们是专为书法而习字,但大多文化底子薄,缺少书卷气,写出的字自然粗俗不堪。在古人的珠玉之前,可谓相形见绌,教人不忍卒视。别说超越,简直连望尘都不可能。于是便有人另辟蹊径,玩起丑书来。因为这种玩法是古人没有的,好坏没有可比性。自然是哗众取宠,浪博虚名了。这股歪风,有辱斯文,真是时下书法界的悲哀了。

画与书本同源。多说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大抵原始社会,未有文字之前,人们会直接将动植物的形象刻画在陶器、石壁上,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图画应该比文书要早。但文字出现后,用它来交流记录思想自然比画要便捷得多,于是画自然便变得相对更小众了些。相较于西洋油画的逼真细腻,中国画的技法有具象与写意之分,但最具特色的,应该是在意境内涵上。虽然中国画的工笔也能栩栩如生,但论意境深远,让人遐思不尽,浮想联翩的,还是要数写意的国画。
国画的题材有人物、山水和花鸟等,国画最早的雏形应是原始社会的岩画和彩陶画,后来出现在丝织品上的帛画,我们能知道的是春秋战国时代最为著名《御龙图》。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风格。两汉及六朝这段时期,域外文化不断输入,尤其是佛教文化,以宗教绘画为题材的画风成了主流,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时至隋唐,是宗教题材国画的鼎盛时期,山水花鸟亦已日趋成熟,画风从宗教向世俗化转型,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时至五代两宋,宗教与世俗生活两种题材完全颠倒过来了,人物画以描绘世俗生活为主,宗教画淡出了人们视野,山水、花鸟成了画坛主流。元、明、清三代没有更大的改变,只是将山水花鸟人文画进一步发展而已。
自唐宋以来,画家对国画的创新一直延续,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风格。到了明代,群星闪烁的“吴门画派”不仅代表着明代绘画的最高水平,而且在师古与创新的探索中,为后世开了先河。到了近代,以徐悲鸿为首的国画家,将西洋油画的元素注入了传统国画之中,让国画的面目焕然一新,有别于传统画风,这也是国画的一种改革和发展。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所谓五经六艺,诗经为首,楚辞汉赋,乐府古风,唐诗宋词,一代代的文体变化,皆离不开一个诗字。历史的著名诗人,更若河汉,群星灿烂,不可胜数。今人作诗填词,主要还是以唐诗为体裁的近体格律诗,词自然是依唐宋一直流传下来的词谱而填,这个基本已成千年之定式。因为语言的变化,普通话成了当下全国普及的官话。但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入声字丧失了。结果是导致古汉语的入声字散落到其他声调中去,尤其那些散入平声部的入声字,导致用普通话发音来朗读古人的诗词时,平仄不合律,让人无所适从了。最重要的是用普通话发音作出来的近体诗,不但格律混乱,甚至将原来的入声当平声韵押,这样的诗,语言美感尽失,让人不忍卒读。
对于使用普通话语系的人来说,要通过发音分辨原来的入声字是不可能的,他们唯一能做的便是死记硬背,这是一项难度非常大的工作,除了记忆力超群的人,很难有人做得到。于是现代的诗人们便撇开了原来以《平水韵》为依据的诗韵,依照普通话的四声创建《中华新韵》,但这个诗韵将原来的入声分散纳入于四韵之中,让古韵的传统无法继续一脉相承下去,依新韵作出来的诗,以古韵的标准,也就是平仄大乱,今古韵律的矛盾,已经是无法调和了。所以依然遵循古韵的诗人,根本就不认同新韵作出来的诗,但遵循新韵的人,却认定自己的诗是毫无瑕疪的,你笑我的诗格律大乱不算近体诗,我笑你抱残守缺食固不化,彼此互相瞧不起。近体诗走到今日,除了格律的障碍外,还有传统文化的断层,人文水平低下,可以说是江河日下,尸居余气了。

有人说世上如果没有美酒,乐趣无疑就会少了很多,这可能是对的。因为无论是盛大的宴会,还是日常的小聚会;无论是接风洗尘,还是长亭送别;无论是朝堂国宴,还是僻野节日;无论是祭奠先人,还是神前祈福;无论是飞黄腾达,还是仕途失意;无论是红事白事,还是即兴加餐……一切的活动,不管是悲欢离合,或藉酒助兴,或派遣忧愁,通通都离不开酒。似乎因为有了美酒,人的灵魂才有了归宿,所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心弦被撩动时,总不免喝上几杯,聊以遣怀。
譬如那耽酒成癖的刘伶,“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唯酒是务,别的一切不管。他的醉态又如何呢?“以天地为一朝,以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古来饮酒的狂放无状,更无出其右者。不管是“与汝同销万古愁”的李白,还是“把酒问青天”的苏轼,都是望尘莫及的。这是魏晋时代的名士风流,也是隐士们借酒对黑暗司马王朝的软对抗。
但话说回来,普通人若嗜酒如此,便整个人都喝废了。酒这种天物,又是如何起源的呢?《黄帝内经》上说:“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是说黄帝时期人类已晓谷物酿酒的工艺。有关文献记载的起源,应该是夏朝的两位酒祖:一位是叫仪狄的女士,夏禹时代的人,因发明醪酒而被后人奉为酒祖。另一位便是世人再熟悉不过的杜康,杜康也叫少康。《说文解字》中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到了后来的商纣,过的是“酒池肉林”荒淫无道的生活,那时的酿酒,应该很成熟了。
到了曹孟德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酿酒的始祖已经成为酒的代名词,杜康已经成了酒的别称了。周朝开国,鉴于商纣耽酒荒淫无道而亡国的教训,一度对酒实行了严格的限制。但人生缺了酒,即使再高级别的宴会,也会变得索然无味。没有酒,酒宴便变成了为了填饱肚的大食会,一切的兴头都上不来,这宴会自然谈不上气氛了。所以虽然说饮酒有碍健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适度饮酒身心愉悦,这其中的关键就是适度二字。
世上不喜欢饮酒,或者说饮酒简直是一种受罪,这种人也是有的。但另一种饮品——茶,它的普及性要比酒要广泛得多。从性别上说,男人普遍好酒,但女人好酒的却不多。而茶则不然,它是没有性别、年龄分别的,无论是男女老少,无不咸宜。

关于茶的起源,普遍认为是起于神农氏,说的是神农尝百草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茶树,该树的叶子能解毒,属于一种草药。后来泡水而喝,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茶。正如言酒必及杜康一样,言茶则绕不过陆羽。因为他著有一篇著名的《茶经》文献,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人每谈及茶道,总免不了要谈及陆羽的茶经。所以陆羽也被冠以“茶仙”、“茶圣”、“茶神”的封号。
陆羽是唐代人,据历史记载,陆羽本人长相甚是丑陋,丑陋到什么程度不知道,反正他父母是嫌他长得太丑,将他遗弃了。后被智积禅师拾得,在寺庙中养大。陆羽本是个来路不明的弃儿,自然不晓得出身。他长大后,曾卜易自占,得《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据此卦辞,于是他取姓陆名羽,字鸿渐。卦辞大意是鸿雁飞天,四通八达。两羽翩翩,井然有序,非常吉庆。陆羽也正是在佛门这块净土中,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最终撰就了那脍炙人口的名篇——《茶经》。
真正让茶脱颖而出,成为大众热爱的饮品,是从陆羽开始的。在他之前,“茶”写作“荼”,是带有药用性质的饮料。从陆羽的《茶经》开始,重新对茶作了定义:“茶,南方之嘉木也。”也正是从这时开始,茶从草药中脱胎而出,成为了别具一格的植物。三卷《茶经》,区区七千余字,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作了充分的论述,将茶道文化提升到了更高维的系统理论高度,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所以陆羽是不愧“茶圣”之封号的。
易牙是齐桓公身旁的佞臣,齐桓公死后齐国大乱少不了他的一份“功劳”,是个十足臭名远扬的家伙,但他却是一位祖师级的大厨,他也是靠这门手艺获得齐桓公的宠信。依史料记载,易牙除了厨艺绝伦,他还有一项绝活,便是味觉特别敏锐,历史上流传着他凭舌头辨水的故事。《列子》中记载,白公意图作乱,想听孔子的意见。你想孔子是何等人物,怎么会支持臣子作乱呢?白公也不敢坦白直言问孔子,而是打谜语说“微言”投石问路,孔子也是以谜语微言劝谏他不要犯上作乱,因为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瞒不过人的,其中便用了易牙辨水的典故来劝谏,白公问孔子曰:“人可与微言乎?”孔子不应。白公问曰:“若以石投水,何如?”孔子曰:“吴之善没者能取之。”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人故不可与微言乎?”孔子曰:“何为不可?唯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逐兽者趋,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白公不得已,遂死于浴室。
另依《淮南子·汜论训》记载:“臾儿易牙,淄渑之水合者,尝一哈水而甘苦知矣。”关于易牙的味觉,连孔孟的语录文章皆有称道,如孟子说:“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以耆也……”关于这个主题,类似的记述甚多。故知易牙的味觉与众不同,是毋庸置疑的。而相同的天赋,茶圣陆羽一样具足,彼此不分仲伯。
与陆羽同时代的文人张又新在他的《煎茶水记》中记载着这样一则真实故事:州刺史李季卿在扬子江畔偶然邂逅正在此地考察茶文化的陆羽,便相邀同船而行。李季卿素闻扬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极佳,便令士卒驾小舟前去汲水。那士卒汲水回到半途,不小心将罐中的水泼洒了一大半,于是偷偷舀了岸边的江水充兑。李季卿用此水煮茗,陆羽只是舀尝一口,便摇头说此是近岸江水,而非南零水。李季卿于是再令士卒前去汲水,重新沏茶。陆羽品尝后才微笑首肯此是江中心南零之水。取水士卒当下折服不已,在陆羽面前说明了原因,从此陆羽的名声更是出神入化了。
后世人只知道陆羽是茶圣,但其人生前绝非仅是个茶专家,在文学方面也是享负盛名的。宋朝大词人秦观曾有诗将陆羽与易牙的典故用在同一联中:“著书懒复追鸿渐,辨水时能效易牙。”其实也正因为陆羽同样能像易牙一样辨水,所以秦观才会将他们并列在一起。而不同的是,陆羽除了辨水的本事之外,更是个文学大家,能著书立说,所以用易牙来衬托出陆羽的辨水能力,同时又更突出他的文学才华。
世间若无美酒佳人,枉到人间走一遭,这是文人墨客的普遍心声。但如果缺少了花,便是一个灰色苍白的世界,简直让人无法忍受了。因为有了鲜花,才让这个世间多姿多彩,如锦如绣。人之爱花,各有癖好,因人而异,如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至如牡丹,这是世人普遍青睐的。自古以来,也很多文人喜欢种兰花的,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百花齐放,共同点缀着这绚丽世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但得真如在,触处皆妙谛也。
人生八雅,但得其一二,亦能出尘免俗了。

【作者简介】梁国德,工商管理博士,岭南洪拳名家,广东省武术协会会长,广东省象棋协会名誉会长,广东省社科院国学研究中心理事长,广州体育学院客座教授,工作之余研习经史,旁涉诗文,笔耕不辍,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日报》《诗刊》《诗词百家》《中华诗词》《环球日报》《南方城市周刊》《诗词月刊》《当代诗词》《岭南诗歌》《诗词报》《高凉诗词》《新华在线》《羊城晚报》《广州日报》《茂名日报》等。主编《国德教育》文集,著有《国德强企》《广东武术简史》《中国南棍实战教材》《粤西洪拳十大形》《狮马双形拳》《踏破岭头云诗集》《片帆词集》《剑气楼随笔》《祖师西来意》《坛经一滴》《晏然自若》《列子初探》《说苑随想》《史海遗珠》《吕览别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