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家”的骆驼是我国常见的双峰驼,它和中东地区的单峰驼不同。双峰驼是大型偶蹄类食草动物,耐旱且喜食荒漠戈壁上的碱性蒿草,成驼一般体重在半吨上下,其个头高大四肢修长,脖长弯曲似鹅颈,它的头不大,和高大的身躯相比显的很小;它的嘴像兔唇,下唇较长,活动时下唇会随着头的抖动一甩一甩的;它的蹄盘也很大,故而很适合沙漠戈壁行走,它的这些特性,最终赢来人们“沙漠之舟”的美称。骆驼的背部有圆锥形的脂峰,单峰驼一个,双峰驼两个。双峰驼主要栖息在我国北方和邻国蒙古的草原或荒漠戈壁地带,单峰驼主要分布在中东及北非的沙漠戈壁地区。近年来,受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的影响,野生双峰驼已成为濒危物种。
据家母讲,早年间的姥姥家人口众多,维持生计的办法也多,粮棉种植、禽畜养殖,外带驼队远途易货生意。那年月,姥姥家有七、八峰骆驼,由专人饲养和经营,每年一入秋骆驼会被长辈们吆着前往宁夏、内蒙的一些地方从事易货生意。年关将至,经过四、五个月长途奔波的驼队,载着辛苦换来的满满年货就会回到家中,给即将到来的“年”添财增福。解放后,农村实行合作化生产,各家的牲畜交由村集体统一饲养和管理,此时的骆驼再不用远涉他乡为人们的生计辛苦奔波,大多数时间过起了日出而牧,日落而归的悠闲生活。
在我的记忆里,当年姥姥家所在的村落骆驼数量已经不多,大大小小也不过十来峰,可它让我这个从城里来的小孩感到十分的新奇,高大的身躯,稀罕的模样,喜欢看它骑它,可又怕它。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姥姥家”的骆驼留给我的印象很深。
下面就让我从骑它说起吧。经过驯化的骆驼要温顺很多,但为了更好地控制它,骆驼生下不久,人们会在它的鼻中隔前端扎一个小孔并穿上可拴绳头的小木棍,这样一来,身形高大的骆驼就会被一根鼻绳所控制。骑行、驮物,让它干什么它就干什么,很是听话,不敢“造次”。不过这骆驼也不是个个都听话的,它们也是脾性各异,听话的总是乖巧顺从,不听话的总是不愿被人吆喝使唤,只要一牵鼻绳它就“嗯、嗯”地叫个不停,弄不好还会喷你一些难闻的白沫。总的来讲,成驼相对乖巧听话,尚未驯化的儿驼就不好对付了。当然了,指挥骆驼也有一套简单的口令,卧喊“跷”,起喊“套”,行是“使”来停靠“噢”,不然也会乱了套的。
也许是经营喂养的好吧,“姥姥家”的骆驼个个膘肥体壮,赫色的体毛油亮油亮的,背上的驼峰挺的直直的。当年的我还小,每次骑它,多都是大人们抱上去的,偶尔也是乘着骆驼卧下的时候自己爬到它的背上。骑骆驼是有风险的,特别是下卧的骆驼起立时下肢会一前一后猛的站起,如不抓紧驼峰,很可能会在用力站起的瞬间被“簸”下来的,很是危险。骑到宽大厚实的驼背上,就像坐在松软的毯子上一样,夹坐在两个驼峰之间,摸着绵软的驼毛,一颠一颠随着缓缓的驼步,走出村子,走进山里,那乘“舟”的感觉别提多惬意舒服了。

在姥姥家生活的那几年,我眼里的骆驼可以说是长辈们忠实的朋友,作为一种大型牲畜,驮物驾辕什么都干,特别是长距离驮物,一串驼队可驮很多,比起骡马不知要强多少倍。只可惜,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村里的十多峰骆驼一个不剩地贱卖了,也不知它们后来的命运如何。
今天的我,只要到沙漠景区游玩,总是围着骆驼看个不够,一边骑它摸它,一边就会回味起儿时在“姥姥家”骑骆驼的情景,曾经的一切就会浮现在眼前。真是岁月悠悠,往事如稠啊。
注:①“姥姥家”指姥姥家所在的村落,而不加引号的姥姥家,特指姥姥自家。②指挥骆驼的口令“跷”“套”“使”“噢”四字为谐音字。
202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