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钩沉

(一〇三)
据阮剑八老人回忆,那天,高峰隘上的激烈的枪声就像炒豆子一样,响了一夜。后来,枪声越来越弱,最后平息了。
高峰隘没有被攻克,一百多名敢死队员却全部牺牲了。
更糟的是,第二天日军在飞机狂轰滥炸的助阵下,一个反冲锋又把508团赶回了他们的攻击出发阵地腾翔。
几天的血战之后,508团只剩下两个连的兵力了。就在此刻,白崇禧命令全线反攻。蒋雄在电话里说,我没兵了!白大骂蒋是“饭桶!”
蒋就大骂营长“饭桶!”说没有兵就用这最后的两个连也要给我冲!
结果,这两个连杀声震天地冲了上去,蒋雄还把全团的号兵都集中起来为他们吹响了冲锋号!
本已是虚弱到了极点的日本兵一下子懵了,还以为是中国军队的援军上来了。加之他们的重炮的炮弹也打光了,飞机又不知道溜到那里去了,就慌慌张张地放弃了阵地逃跑了。
508团趁机攻占了高峰隘。
12月27日是战斗最激烈的一天。这一天,每一个小时双方都有百余名将士阵亡。

这一天之前,曾狂妄叫嚣“日本陆军600年没有打过败仗”的号称“钢军”的日军第21旅团的中村少将真正感到了死神的威胁。
当他高举着指挥刀,嚎叫着指挥日军突围的时候,一颗开花子弹打中了他的脸颊,撕掉了他半边脸上的横肉。他顿时倒在地上,血流如注。
话说昆仑关这边战事正酣,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负了重伤,尽管他经过包扎救治之后又从地上捡起了指挥刀,返回了指挥所,却只能举刀,不能嚎叫了。
这时候,远在南宁的日军第五师团师团长今村中将也感觉到了“钢军”的命运不妙。
他赶紧命第5师团所属的21联队驰援九塘。
联队的200多辆军用车辆刚刚到达九塘,就被埋伏在公路两侧的邱清泉的坦克部队切断了后路。整个联队被优势的中国军队分割包围,予以毁灭性的打击!
邱清泉的坦克在公路中央、汽车群中横冲直撞,连轰带撞,打得21联队溃不成军。
有些汽车想夺路而逃,没想到从六塘到七塘的公路桥梁全部被坦克炮火摧毁殆尽,真是苦不堪言。
战至最后,骄横的日军第21联队被干净彻底地歼灭。公路上弃下了累累敌尸、200多台车辆和无数的轻重武器。
被称为日军精锐中精锐的第五师团没想到碰上序列数字相同的中国军队第五军竟然在装备和火力上强于自己。
当时的作为机械化师的200师拥有苏制坦克和德制装甲车近200辆,还有大量大口径火炮和越野汽车、摩托车等装备,加之官兵训练有素,作风顽强,因此战斗力极为强悍。
投入战场的日军生力军刚刚进入战区就成了打狗的包子——有去无回了。
获悉噩耗的中村恼羞成怒,不甘失败,又命另一支旅级部队中村支队和已经派到中越边境去攻占镇南关的及川支队火速回援昆仑关。
结果,中村支队在五塘地区又蹈覆辙,被刚刚打了胜仗士气正旺的邱清泉部重重包围。
及川的先头部队伊藤大队的105辆大卡车也在南宁以西突遭优势的中国军队的伏击,虽拼死苦战却无法突围。

从12月22日起,有苏美空军加盟的中国空军对昆仑关守敌和六塘至九塘的被包围之日军实施猛烈轰炸,日军阵地一片火海。被围日军已弹尽粮绝,频临绝境。
连日来,日军飞机虽不断空投弹药和食品,其中的大多数却被中国军队抢了过去,饿得前心贴后背的日军士兵虽眼巴巴看着却奈何不得,只能大骂空军无能。
在攻击界首高地的战斗中,戴安澜的200师被拼命抵抗的日军阻击在险峻的阵地前,死伤累累却寸步难行。
这时,我军四架战机赶来助攻,而愚蠢的日军以为是他们的飞机,就赶快摆出了指示攻击方向的信号板。
却不料这些呼啸而至的战斗机劈头对他们就是一通猛扫猛炸,直炸得日军血肉横飞,惨叫不已。
一见此状,戴安澜赶紧指挥部队趁势攻占了界首。
12月28日,杜聿明冒着日军猛烈的炮火和飞机的俯冲扫射,把指挥部推进到距昆仑关只有咫尺之遥的大坟岭,指挥部队对昆仑关发起总攻。
攻取昆仑关的战斗异常激烈,山岭沟壑都横七竖八地躺满了中日两军士兵的尸体。
中日全面开战以来,我军曾评价日军的防御作战的战技术水平更优于他们的进攻作战,对我军的威胁更大。
但到了最后,在我军不屈不挠、飞蛾扑火式的顽强攻击下,昆仑关的日军终于弹尽粮绝。
他们挖野菜充饥,把打光了炮弹的大炮和枪支炸的炸、砸的砸,烧掉了军旗,削了一些竹刀竹枪来同中国军队作最后垂死的拼杀。
12月24日,日本“钢军”司令官中村少将在九塘突围督战时,被中国军队的机枪近距离扫射,中村当场毙命。
从他的身上搜出的日记中人们看到了他的无奈:“21旅团之所以被称为‘钢军’,是因为在日俄战争中,我军的顽强战胜了俄军的顽强。在这里,我必须承认,我遇上了比我更顽强的对手。”
此役日军第21旅团战死近五千人,军官百分之九十阵亡。被俘100余人。旅团长中村正雄被我击毙。这个凶悍的“钢军”遭到了灭顶之灾。
这是侵华日军中一支罪行累累的部队,先后参加过南口、忻口、太原、台儿庄和广州等战役,官兵手上都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而且军中人员多来自日本山口县,深受武士道精神的毒害,加之军中老兵身经百战,战斗经验丰富,因此这支部队对中国军队危害极大。
打掉这支部队,无疑割除了一颗巨大的毒瘤。
在1939年的最后一天,中国军队终于收复了昆仑关。首先是郑洞国的荣誉第一师在叶肇66军577团的配合下一举攻占了653高地。
去过桂南的朋友都知道,那边的山虽然多,却普遍不高。海拔653米的高峰已经是那一带最高的山了。占领了这个高地,海拔高度仅为405米的昆仑关的日军阵地就一览无余了。中国军队可以用火炮向日军直瞄射击,轻重机枪打得日军抬不起头来。
在追赶溃逃的日军时,郑洞国大叫:“别把逃跑的鬼子都打死了,紧贴着他们,冲进关去!”
关口的日军重机枪手们中看着中日两军混杂在一起,像潮水般涌进关来,却又无法开枪,眼睁睁地看着中国军队攻进关来。
郑洞国(1903—1991),湖南常德石门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陆军中将,曾任国民党军新一军军长、第三方面军副总司令、东北保安总司令等职。参加过多次对日大战且斩获颇多,战功累累。
郑将军是国民党军中少有的足智多谋且又骁勇善战的高级将领。
而且他又是国民党军中为数不多的有着很强的全局观念的将军。
在长城古北口的战役中,本来已经奉命撤下休整的郑洞国见刘戡的83师被日军突破了多处阵地,眼看友军就可能全军覆没。是他果断回师驰援,才稳住了刘戡的阵脚,救了他这个老乡一命。
郑洞国打仗肯动脑子。在台儿庄战役中,他抗命将防御阵地从运河北转移到运河南,顶住了日军救援台儿庄的疯狂进攻,从而保证了台儿庄大战的最后胜利。

在辽沈战役中,作为黄埔老师的周恩来给死守长春的郑洞国写了亲笔信,可惜这封信没有能够送达郑洞国的手中。后来郑洞国是在部下的裹挟中才不得已放下武器、宣布长春起义的。
但是我党考虑了种种因素,还是宣布郑洞国为起义将领。
建国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第3、4、5、6届政协委员、常委等职。1991年病逝于北京。
为了取得昆仑关战役的胜利,我军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仅第五军就伤亡了官兵15000余人。
昆仑关为我国军攻克之后,日军大本营视此战役为奇耻大辱,扬言大日本皇军一定会复仇。在二个月之后,日军第21军为了为全军覆没的21旅团复仇,又搞了一次闪电式的长途奔袭,重新占领了昆仑关。
中国军队也不能不要面子。后经中国军队的浴血奋战,又一次收复了昆仑关。
在昆仑关的反复争夺中,中国军队一共有27041名将士长眠在这块青翠的土地上。而日军也有近万人做了异国他乡的孤魂野鬼。
出于人道,杜聿明将军还给这些包括中村正雄在内的日军阵亡官兵建立了一个“倭冢”。
在昆仑关的中国阵亡将士纪念塔上,有杜聿明将军的一首荡气回肠的诗:
北海风迷骑士道,
昆仑月葬大和魂。
扶桑万里樱花节,
雨夜千家数泪痕。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