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系审核教官
周六:蔡巧灵
周日:李广恒
周一:马书靖
周二:海纳百川
周三:清心听风
周四:世外桃源
周五; 三文









盘古诗联学院词韵百草园第二次作业

1、
忆江南·暮秋
文/柯美柘(江西)
秋臻暮,景物自萧森。白雁凄声来万里,丹枫绯色入千林。松径雾云深。
2、
忆江南•汀州府 (白居易体)(二首)
文/丘富开(福建长汀)
汀州美,江水向南流。宋韵唐风州府地,民居官邸古今楼。游子寄乡愁。
汀州府,千载古城墙。历尽沧桑今健在,曾经霜雪亦安康。翘首赞家乡。
3、
忆江南 秋景
文/刘建萍
秋景美,四野好风光,白菊经霜轻笑靥,红枫含露动新妆。观赏惹人忙。
4、
忆江南·雪中寻趣
文/李广恒
烏云聚,天女撒琼花。
踏雪寻梅添乐趣,邀朋温酒品香茶。闲论国和家。
5、
中东之战
中东苦,百姓失家园。
血雨腥风燃战火,贪狼凶虎逞殚残。何日见晴天?

6、
忆江南·汴城秋韵
文/赵偲含
秋光美,日暮染霞天。十里画廊枫叶醉,三弯幽径菊花妍。移步宛如仙。
7、
忆江南,深秋,
文/野鹤
迁时序,山夜月晖萌,侧耳聆听风起落,晚枫摇曳送凋零,崖石藓苔凝。
8、
忆江南,菊花
生来暮,无惧水流长,即便群山皆落寞,散黄依旧对凄凉,痴笑又何妨
9、
忆江南·秦淮河
文/王巨山(吉林)
秦淮月,贡院有余音。才子佳人相恋阅,书声花影共成吟,能不醉青衿。
10、
忆江南·日出江花
文/杜梅(河南)
晨曦美,光彩照长空。日出江花生紫气,霞飞云朵笑清风。颜冉映山红。

11、
忆江南·舞池喧
文/杜梅(河南)
霓灯美,辉映舞池喧。 婀娜优姿牵蝶雁,娉婷柔影绕琴弦。银月笑开颜。
12、
忆江南 • 家乡美
文/清心听风
(一)
家乡美,欧鹭入眸中。翠柳千丝垂倒影,清荷数朵沐薰风。最爱睹仙容。
(二)
家乡美,水里鸭儿游。女子风中勤采藕,男儿日下慢垂钩。情在画图留。
13.
忆江南·冬之韵二首
文/凌 赣文
秋落幕,只见艳花残。草木凋零随叶散,风霜飘落伴云欢。亏得性情宽。
寒冬至,遍见素容妆。梦里芙蓉湖上雪,眼前杨柳岭间芳。斜日映山光。
14、
忆江南·庭院美
文/阿原
庭院美,篱下短墙风。蔬菜瓜藤争道陇,藕塘莲叶秀鸳宫。栏栅染霞红。

15、
忆江南·清远美
文/莫祖颖(广东)
清远美,万里北江长。鸾凤飞霞山上舞,鲤鱼游影水中翔,城邑毓群芳。
16、
忆江南 秋
文/何瑞云
秋来美,柿挂百枝灯。看冷露烟林万里,笑寒霜画岭千层。饮月做云僧。
17、
忆江南 初冬
文/一剪梅
初冬至,风卷树枝凋。翠减红消山影瘦。天凉霜覆月儿娇。鸿去雪花飘。
18、
忆江南.梳妆镜
文/徐成美
眉叶翠,近岸水边摇。巧傍旧塘梳玉镜,常垂新柳沐丝稍。追美怕谁嘲。
19、
忆江南.早班路上随想
文/徐成美
轻纱雾,皎皎路灯明。倒景朦胧塘正梦,边街清冷影孤行。呼月伴心程。

20、
忆江南 初雪
文/海纳百川(黑龙江)
寒风冽,仙女散琼花。万树难逢披白玉,千峰新遇裹银纱。飞蝶舞天涯。
注(刚立冬!暴雪来袭。塞外第一场雪破了同期降雪纪录!)
21、
忆江南《献给青春的烈士》
文/俞子兰
山河泣。儿逝万人悲。先做英雄冲敌去,后凭同志带魂归。今世做人魁。
22、
忆江南·把酒邀月
文/明珠
邀明月,把酒醉难持。坎外洞箫声断续,篱边斑竹影参差。风爽遂心儿。
23、
忆江南·暮秋
文/许明
枫叶赤,霜冷九华芳。绽紫现黄勾画意,携风栖露念情长。千里笑寒阳。
24、
忆江南·初冬
文/许明
家乡月,倒挂水中天。风浸菊黄星斗转,霜栖枫赤藕枝残。寒近蕴春天。

25、
忆江南·冬晨钱塘
文/小妹(浙江)
(一)
钱塘岸,银杏挂清霜。千里江潮飞白雪,八方田野尽金黄。鱼米富饶乡。
(二)
初冬美,薄雾绕堤延。芦荻絮飞寻梦去,渚鸥齐起逐云边。红日半轮悬。
26、
忆江南·好姻缘
文/青青子衿
天之偶,情义两相投。
淑女青莲凝雅淡,郞君温玉足风流。携手爱河游。
27、
忆江南·叹秋
文/青青子衿
菱花镜,尘满倦梳妆。叶落凋花秋色尽,枝残披露晓寒凉,浓雾绕天苍。
28、
忆江南·赏菊
文/飞鱼
秋菊美,寒蕊傲霜开。醉赏芳姿颦笑恰,身随神态艳妆来。纤影饰瑶台。
29、
忆江南·观边塞
文/郑举纲
观边塞,残雪少人烟。戈壁漠尘遮视野,烟墩蓬草绕行辕。风景好心酸。

30、
忆江南·初冬骤降温
文/世外桃源
天乍冷,街市影匆匆。微雨斜飞花落地,劲风横扫叶腾空。群鸟迹无踪。
31、
忆江南·小草
文/世外桃源
青青草,不择地和邻。风拂频躬知冷热,春回生碧长精神,甘露润凡身。
32、
忆江南~秋暮
柯美柘
秋成暮,迎面试凉风。心慕长天横塞雁,眼馋斜日见遥峰。无与古春同。
33、
忆江南·《红叶谷》
文/溪水
(一)
层林染,烂漫绽金秋。碧水澄潭云照影,青山红叶莠低头。能不醉人眸?
(二)
红叶舞,幽谷日初斜。远眺高山凌宝塔,近临流水荡云纱。枫染若丹霞。

34、
忆江南.金秋
毕见秋
山乡美,万物染金秋,绚彩红枫迎晓日,凝霜艳菊绽西楼,怎不醉人眸?
35、
忆江南~夏日天堂
作者/苏州一碗面
苏杭俏,烟雨洗长桥。半浦荷花犹弄影,一堤杨柳复含娇。思绪任风飘。
36、
忆江南 港河之秋
文/日月(敬金忠)
清波荡。叶映港河红。龙草飞鸣鱼跃水,芦花摇曳雁凌风。身现小桥东。
注;港河-黑龙港河

视频课件
https://h5.renrenjiang.cn/#/activity?aid=1177763&su=5074936词班第二讲黑眼睛今晚7点半与大家不见不散!

本讲提纲:
一、词的别称
二、词的相关概念
三、词牌及其来源
四、如何选择词谱填词
五、学习词牌《忆江南》

词谱
平中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平(韵)。
‘
写作要求:
1、此调二十七字。首句为三字句。第二句为仄起平韵五字句,句法上二下三。
2、第三句为仄起仄收的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以不拘。第四句为平起平收押韵的七字句。
3、第五句句法的与第二句相同,第一字可平可仄。
4、这首词第三四句,要求对偶。

第二讲词的相关概念·
《忆江南》这节课我们有四个方面的交流内容。
一、词的别称 在唐、五代时,作为“词”这种新诗体被称为“曲子词”。除此外还有“诗馀”、 “乐府”、“长短句”等等别名,也是代表着词体的某种特点的。现在将它们简略解释一下:
1、乐府 翻开《唐诗三百首》,有一首是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浥,yì)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被认为是阳关格。它按格律诗是不合律的,第三句与第二句不粘。因为它不是格律诗,而是“乐府”。由于除了第一句外,其它几句还要反复吟唱两次,所以又称“阳关三叠”,可以说它是诗中的词曲。宋人将它编入小秦王调,元人编入大石调(词曲名)。 乐府本是西汉武帝时,所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后来用来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汉魏六朝入乐的歌诗,包括采自民间的、和文人创作的,都称为乐府。唐宋词也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歌诗,从这意义上说,也可称它为一种乐府诗。 同生物进化类似,也有遗传与变异。作为词这种乐府,已经融合胡乐(胡乐,古代称西北方及北方民族和西域各地的音乐。),可以看成当时的“中西结合”,和以前的乐府相比,变异很大了。所以宋人也有称“词”为“近体乐府”。
2、曲子词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就是歌词的意思。曲子词这个名称,最清楚地表明了词体的性质,表明了词与曲的关系。曲是指音乐的部分,词是指文辞的部分。 在隋、唐至五代时期,中国民间有一种广为流传的曲调,被称作曲子。这种曲子可以填词歌唱,所填的歌词就被称作曲子词。曲子词的特点,是因曲填词,先有曲调、再按其曲拍调谱来填制歌词。所以作词也被称为“填词”、“倚声”。
3、长短句 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汉魏以来的古诗,句法以五言为主,到了唐代,七言诗盛行,句式较古诗为长,故唐人把七言句称为长句。七言句既为长句,五言句自然就称为短句。不过唐人常称七言为长句,而很少用短句这个名词,这就象《出师表》、《赤壁赋》样,只有后篇加"后"字,而不在前篇上加"前"字。中晚唐时,由于乐曲的愈趋于淫靡曲折,配合乐曲的歌诗产生了五七言句法混合的诗体,这种新兴的诗体,当时就称为"长短句"。这是晚唐五代时一种新流行的诗体,它从七言歌行中分化出来,逐渐地过渡到令慢体的曲子词。
4、诗馀 把词称为诗馀,有不同解释。一种认为词是诗的下降,这是轻视词的看法。另一种认为词是出于唐代的近体诗,是从律诗绝句中,变化出来的,唐人是先用五、七言诗入乐,到了唐末五代,才改用长短句的。 还有一些解释,但大多也都有争议。 明代的张蜒(yán)作词谱,把他的书名,题作《诗馀图谱》。后来很多词家,就把诗馀这个名词解释为诗体演变之余派。

二、词的相关概念
1、词牌词是根据曲子所填的歌词,又称为“曲子词”。它是用来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曾经有过一个乐谱。每个乐谱都必定属于某种宫调(类似今天的C调、G调之类),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东西的总和就是词(曲)调。每种词调都有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就叫词牌。
2、词谱、填词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也就是平仄格律的规定。填词,就是依谱填写的意思。按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等要求的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3、阕、片、过片、煞尾、起句、起拍阕,就是诗词的“段”落。如上阕就是上段,下阕即下段;片,也是词的段落,如上段就叫上片。下段就叫下片;过片,是下片的开头,也就是下片的起句。它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也称“过变”。上片的最后一句也叫准备过片;煞尾,词的最后一句就叫煞尾;起句,词的第一句就叫起句;起拍,词的第一个韵句叫起拍。
4、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单调,即词只有一段,如一些小令等;双调,是指词有两段落。三叠、四叠,指词有三个、四个的段落。这是词的一种体式。篇幅较长,节奏较慢,分为三段的词叫做“三叠”,四段为四叠。
5、肩头句、肩头对肩头句,词中一个七字句间有顿,上三下四,这样的句子叫肩头句。例如:溯红渐、招入仙溪,就是肩头句;肩头对,两个相邻的肩头句组成了对句,就是肩头对。如: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南宋吴文英《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 )
6、双拽头一般是长调、中调的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如宋代周邦彦的词《瑞龙吟》:章台路,还是褪粉梅梢,试华桃树。愔愔坊阳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黯凝伫,因记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此词自“章台路”至“'归来旧处”是第一段。自“黯凝伫”至“盈盈笑语”是第二段。此之谓“双拽头”,属正平调。
7、小令、中调、长调按一般的划分: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是“长调”。最长的词达240字(虽有争议,但多数认可)。
8、令、引、近、慢从长短篇幅来看,在唐五代、至北宋前期,对字句不多的词,称为令词。在北宋后期,出现了篇幅较长、字句较繁的词,称为慢词。对不长不短的词,称为“引”或“近”。明朝人开始把令词称为小令,引、近列为中调,慢词列入长调。(此种是多数人看法)。
而从内在意义来看,令词的名称,是来自唐代的酒令。因唐人于宴会时,即兴填词,利用时调小曲当作酒令,所以叫作令曲,又称为小令。唐、五代的文人词大部分是令曲。引,本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它和歌、谣、曲等,是同样的意思。唐宋大曲中的名目有“引歌”一类,它的次第是在大曲的首段“序”或“散序”之后,也是属于大曲的先头部分。称为“引’,也就是在歌前的意思。 近,又称为近拍,近词和引词一般都长于小令而短于慢词,所以后来又称它们为中调。 慢,是慢曲子的简称,与急曲子相对而言。慢曲子大部分是长调,这是因为它声调延长,字句也就跟着加长。此外还有摊破、减字、等等,以后我们在讲体式和调式的时候会介绍。

三、词牌及其来源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比如忆江南、调笑令、西江月等等。早期,大多和所写内容或音乐(如乐曲)有关,后来,渐渐的广泛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词牌名的来由,不可考据。但一般的来说,词牌的产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有的本来就是乐曲的名称,或者是古时候,教坊为歌词谱成的曲子的名字,比如《菩萨蛮》、《西江月》、《松入风》、《蝶恋花》等,《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宣宗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jì),戴着金冠,满身的璎珞(璎珞yīng luò--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就谱成了《菩萨蛮曲》。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当时是风行一时的曲子。《渔歌子》,本来就是渔人歌之题;《巫山一段云》本为写巫山神女故事的歌题;《竹枝词》也来源于巴楚民歌,《竹枝曲》或《竹枝歌》。《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钗头凤》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来自古人诗句,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词牌。有的是摘取、早先名人名篇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的名字,比如《忆秦娥》、《忆江南》、《如梦令》等,例如:《忆秦娥》这个词牌,因为是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yàn),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是《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是,因为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唐庄宗李存勖(xù)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酹lèi泪)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西江月》是因为李白有“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之句而得名
3、本来就是词是题目。是词人按词的内容,为词取的题目,比如《踏歌词》、《渔歌子》、《抛绣球》、《浪淘沙》等。《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拋球乐》咏的是拋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
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比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人们按词牌格式填词,词的内容与词牌的本意已没有什么关系了。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一首《蝶恋花》可以完全不讲蝶,不讲花;一首《渔歌子》可以完全不讲渔,不讲歌。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格式罢了,还有《满江红》《丑奴儿》《卖花声》。到了宋代,词人填词的时候,在词牌下面,往往注上词题,或是写上短序,反映词的内容。例如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在词牌下面注"赤壁怀古"。这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毛泽东诗词集》中收集的30首词,
除了《十六字令》三首外,其余每首词牌下面,都有词题,如《贺新郎 别友》、《沁园春 长沙》、《菩萨蛮 黄鹤楼》等。也可以先写词题,后面写上"调寄"某某词牌,如:《黄鹤楼 调寄菩萨蛮》。词牌前后注不注词题,随作者的便,没有规定。作者认为需要注就注上,认为"朦胧"、"含蓄"点好,也可以不注。一般作了短序的,就不必再作词题,不然就显得累赘。
4、取最初所赋的对象。比如:《临江仙》,最初所赋的是水媛江妃;《天仙子》,最初所赋的是天台仙子;《河渎dú神》,最初所赋的是祠庙;《小重山》,最初所赋的是宫词;《思越人》,最初所赋的是西子。 这就是以最初所赋的对象,来命词牌名。5、采用人名或地名或人物故事。比如:《祝英台近》,由梁祝故事中主人公之一而得名;《沁园春》,由东汉、沁水园公主而得名;《念奴娇》,由唐朝天宝年间、宫廷歌女念奴而得名。《塞翁吟》显然是产生于塞翁失马的故事。6、按字数多少。如:《十六字令》、《百字令》。 词牌,有的同一格式有几种名称,比如《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如梦令》又叫《忆仙姿》,《忆江南》又叫《望江南》、《谢秋娘》,《念奴娇》又叫《百字令》、《大江东去》、《壶中天》等,《念奴娇》的名子称多达18个。这些词调名称虽不同,格式却是一样的。 还有许多词牌,有好多的变体,虽然词牌名称一样,但彼此的段数、句数、字数、押韵和平仄不完全相同,例如《南歌子》有单调、双调两体,单调26字,平韵;双调52字,又分平韵、仄韵两体;《木兰花慢》有6体,都是106字,
但是,每一体都有两三个句子,组合不同;《定风波》有99字、仄韵体,还有62字、平仄韵通叶体。有关《词律》、《钦定词谱》等书,收集的词体多于词调。像《毛泽东诗词集》中所标的《贺新郎》、《沁园春》、《菩萨蛮》、《西江月》、《清平乐》等等,都是词牌名称。集合各种格式的词牌、给填词者作依据的书,叫"词谱"。清代万树编著的《词律》,收集了唐、宋、元词660调,1180余体,陈廷敬、王奕清等合编的《钦定词谱》,收集唐、宋、元词820调,2306体,这两本书是现存最完备的词谱。

词牌名的来源虽然广泛,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一经成为词牌名,便与原来代表的意义关联不大了。四、如何选择词谱填词词调有一千多个,不同的词调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及表现力。各种词调的长短、句式、声情变化繁多,适应于表达和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刚或柔,刚柔兼济或哀乐交迸(bèng),都有相应的词调,可作为宣泄的窗口。选择好符合自己表达内容的词谱,会使填出的词,得以完美的表达,不然将很生硬,让人看了不舒服。填词的时候,在选择词谱上尤为重要。根据词体艺术风格及表现力,选择词谱也叫“择腔”,也就是说,用什么曲调表达什么样的情调及情感。每个腔调都表现一定的声情。作词择调,主要就是选择声情和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切合的腔调,使声词相谐,取得声情与文情一致。这样的词,才可做到声文并茂。这是填词择调必须首先注意的。
否则,望文生义,就会出现形式与内容不相符的毛病,甚至南辕北辙,闹出笑话。例如:《贺新郎》,是表达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的。它和“燕尔新婚”风马牛不相及。
如果一见“新郎”二字,你就当作是庆贺新婚的词调,加以滥用也就错了。又如:《寿楼春》,也不能因为其中有一个“寿”字,你就认为是用以祝寿的词调,实际上恰恰相反,它的腔调是悲哀的。

南宋词人史达祖,曾用它填制哀悼之词。《二泉映月》表达某种忧愁,悲切。《喜洋洋》表达的是欢快,喜悦。词的曲调失传以后,音乐没有了,
但它对词体的影响仍然存在。比如《满江红》《念奴娇》适合于描写壮志,悲壮的感情。《长相思》《忆江南》适于怀旧,《踏莎行》适于描写雅情。
反之,它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另外,有些词牌的艺术特色,也可从词的名称上有所了解,有好多词牌的本身,就反应了一些词的特色。
比如《蝶恋花》《点绛唇》《鹊桥仙》适于描写感情,《南乡子》《破阵子》《渔家傲》适于描写事业,如果你要用《破阵子》描写婚姻,用《长相思》描写战争显然是不合适的。

辨别词调声情的方法,约有下列几种:
1、根据唐宋词作品辩别多读唐宋作品,在一调之下的许多词中,分析和总括它的内容情感,要是十个里面有七、八个是相同的,也就大约可以断定此调是某类声情。比如《满江红》、《贺新郎》就可用这种方法断为豪放激越一类。虽然有例外,大致相差不远。宋人作词不少是按照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择调的,我们现在读他们的词,也应体会他们所用的词调的声情 和他们作品的文情之间的关系。
2、根据调中字句声韵体味有些词情不太好分析,或者有些作品,感情错综复杂,可按照字句的声韵,进行揣度。大体上,用韵的位置疏密均匀的,声情必然较为和平宽舒;用韵过疏过密的,声情不是迟缓,便是急促;多用三、五、七言句法相间的,声情较舒畅;多用六字、六字句排偶的,声情则较稳重;字声平仄相间均匀的,情感偏重安祥;多作拗句的,情感偏重忧郁。
3、根据作家流派和所处时代分辨如豪放派词人,作词多飘逸豪放;婉约派则清婉绚丽。豪放派代表,有著称于词坛的辛弃疾,现存的总共226首作品中,就有《水调歌头》三十五首、《满江红》三十二首,《贺新郎》二十二首、《念奴娇》十九首,这些适宜于表达慷慨悲壮、豪放雄浑的词,就占到他全部词作的百分之五十二以上。时代的变迁和环境的变化,对词人的词风亦有较大的影响.比如,被称之为“婉约宗主”的李清照的词,南渡前后,便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调。前期多写闺情相思,反映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明快妍丽;后期则更多的是,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感慨悲凉的情感等。

五、学习词牌《忆江南》
1、词牌简介据说,它是唐代宰相李德裕为悼念爱妾谢秋娘所作。本名《谢秋娘》,后来因为唐代白居易,曾经依其词格而做《忆江南》三首,后改名为《忆江南》。《忆江南》这首词以白居易的《忆江南》为正格。忆江南 单调二十七字 五句三平韵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平中仄句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
中平平仄仄平平韵
能不忆江南。
平仄仄平平韵。
2、写作要点此调二十七字。
首句为三字句。
第二句为仄起平韵五字句,句法上二下三。
第三句为仄起仄收的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以不拘。
第四句为平起平收押韵的七字句。
第五句句法的与第二句相同,第一字可平可仄。
这首词的三、四两句,它的句法全和平起七言中的颔(hàn)联是一样的;作者多用对偶,以求工整,历来词家,大多数都是这样写的。记住:第三四句,要求对偶。

本讲提纲:
1、词的别称
二、词的相关概念
三、词牌及其来源
四、如何选择词谱填词
五、学习词牌《忆江南》

第二讲作业:
填一首《忆江南》韵部自选 题目自拟
格式: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平(韵)。
写作要求:
1、此调二十七字。首句为三字句。第二句为仄起平韵五字句,句法上二下三。
2、第三句为仄起仄收的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以不拘。第四句为平起平收押韵的七字句。
3、第五句句法的与第二句相同,第一字可平可仄。
4、这首词第三四句,要求对偶。

忆江南
简介:
据说,它是唐代宰相李德裕为悼念爱妾谢秋娘所作。本名《谢秋娘》,后来因为唐代白居易,曾经依其词格而做《忆江南》三首,后改名为《忆江南》。
《忆江南》这首词以白居易的《忆江南》为正格。属于单调,二十七字 ,五句三平韵 。原诗如下: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格式:
平中仄,
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仄平平(韵)?
中-可平可仄
写作要点:
属于单调,共二十七字。
首句三字句,平中仄。
第二句为仄起平韵五字句,句法上二下三。
第三句为仄起仄收七字句,第一、第三字平仄可以不拘。
第四句为平起平收押韵的七字句。
第五句句法的与第二句相同,第一字可平可仄。
另外,这首词的三、四两句,句法与平起七言中的颔(hàn)联一样,多用对偶,以求工整,历来词家,大多数也都是这样写的。

《盘古诗联学院工作人员》
顾问:倪进祥 李瑞林
总编;日月(敬金忠)
讲师;胡愛民 崔艳蕊
主编: 蔡巧灵 柯美柘 李广恒 董德苑 毕见秋 赵偲含
审稿: 马书靖 天问 蒋贵龙 凌赣文 袁谷成 姬学亮 杨秀红 张琳 俞子兰 钱秀英 刘巧英 清心听风 李晓华
艺术:王立云
编辑:刘建萍
制作:李凤梅 俞子兰
图片: 网络
《盘古诗联学院编辑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