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 我们该追惜什么
禹琴/黑龙江
人类从刀耕火种,朝代更迭,天灾战争走到今天,在生存中总结,在实践中发展,我们有了上天入地的本领,我们羡煞了帝王与神仙。人类从天当被子地当床,野菜水果做干粮。到当下讲究色香味俱佳,还要营养丰富,从漫天黄沙河水泛滥,到PM2.5达标,江河归道。从生理妊娠放养式延续生命,到今天的科学受孕,健康胎教,安全分娩,到所有新生儿的用品都要高效消毒杀菌,接触新生儿的人都要带上口罩和手套。而且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要一针一针的定期打疫苗。在所有长辈心中,孩子进了保险箱。
我不反科学,我只是有一种质疑,为什么这样无限紧张看护成长的孩子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呢?比如孩子会出现花粉过敏,空气过敏,天气稍有凉热转换就会感冒,高烧,肺炎等等。
这时候人们在影视中得到启发,那些流浪儿检果子树叶翻垃圾箱,受伤流血扯一块破衣服,按一把干土面就算包扎,可是很少看他们感冒发烧,看他们发炎溃烂。所以一些年轻父母改变了观念,学习散养。带着孩子钻深山去草原,一些商家也抓住商机,在山里搞起了农家乐,安上碾子磨,种上菜和粮,养上鸡鸭鹅,盘上大火炕,天是蓝的,山是青的,草是绿的,水是甜的,商家做旧,到处古色古香,不用说孩子,所有人的向往这种地方。所以有了小渔村,蒙古包等等旅游去处。
孩子们学着推碾子拉磨,看着鸡生蛋,下河捞鱼,学骑马,挤羊奶,可以说他们暂时忘记了摩天大楼洋快餐。同时,不管是年轻的父母,还是年老的祖辈,都有一种回归的亲切感,也许这就叫返璞归真吧!
我们这样追惜这样的生活环境与状态,我们在这里发现曾经的片段,那是一段历史,那种感觉非常亲切,我们在这里究竟找到了什么,找到了历史的一个片段,找到了一个时段的文化传承。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科技如何进步,在历史的沿革中,总会有一些东西是烙刻在整个民族骨子里不可或缺,值得传承的东西。
作者简介 :高禹琴,黑龙江五常人,新西兰诗画摄影社会员,诗心斋微诗社成员。作品散见澳大利亚新西兰综合之《澳纽网》专栏,《华人头条》,新西兰《先驱报》美国新报等。
国内曾在《散文诗刊》《三江文学》《芳菲文艺》《当代诗歌瞭望》《诗评专栏》 网易,头条,新浪.搜狐等平台发表诗歌,散文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