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总理创建红军无线电侦察事业》(第二集)
播讲:向钧&陈渝&金辉
向 钧: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央苏区
1930年12月30日,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缴获半部电台(发信机损坏);时隔4天后的1931年1月3日,红军又全歼了国民党军谭道源第50师,缴获了一部完整电台。以这一部半电台为基础,红军成立了第一支无线通信队,队长王诤、政委冯文彬。王诤1909年生于江苏武进,原名吴人鉴。17岁那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接着,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通讯学科,毕业后参加北伐军第二军四师,担任师部电台台长兼报务主任。他对电讯业务的钻研精神,曾受到随军的苏联红军顾问冈恰洛夫中校的称赞。
无线通信队下设监护排20余人,运输排30余人,电台训练班学员12人、报务员6人,另加文书、司号员、勤务兵、马夫、炊事员等,合计不足100人,为连级建制单位,享受营级单位待遇,开创了人民军队的无线电通信事业。
只有一部半电台的红军无线电通信队,不可能进行两地通信,所以除了训练之外,主要工作就是侦听无线电讯。1931年1月6日,红一方面军首次架设无线电台,王诤等人就成功侦听到上海路透社和国民党中央社的电讯。郭化若把这些电讯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大喜过望,说:“这不就是没有纸的报纸吗?”这一天,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技侦情报工作创建日。
陈渝:1931年5月,国民党对共产党进行第二次围剿,动身围剿之前,王诤就守着落后又残破的机器。一点也不敢松懈,听到的杂音也很多,生怕错听了一个字。王诤对于国民党很多密令以及暗号都比较了解。终于,在蹲守数天之后,接收到一个重要的消息。富川,是敌人的前进方向!连忙通知毛泽东和朱德马上派人去勘察富川,勘察完毕就做好了周密的应对准备。出其不意地运用无线电得知的国民党的路线,击败了他们。
原本骄横的国民党,怎么也想不到共产党竟然知道了他们的动向,第一次围剿失败,第二次,想一雪前耻又失败了,这让国民党的锐气挫败了不少。毛泽东为这些战绩开怀大笑,表扬王诤:敌人以为我们还是过去的穷酸,殊不知我们也拥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在几次反“围剿”期间又缴获了数十部国民党军队的电台,红一方面军组成了无线电通讯大队,队长王铮,有他们的侦听,毛主席才能用兵如神。为“反围剿”作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1931年7月,“红军无线电总队”随中共苏区中央局和红一方面军总部从兴国迁驻瑞金叶坪,11月为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播发了新闻。之后,在这个电台基础上组成了红色中华新闻台,无线电事业不断壮大,为保卫红色政权和建设革命根据地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金 辉:1931年为了确保党的核心机密不致被敌人破获,周恩来(曾化名“伍豪”)主导编译的中共中央第一部无线电密码,称为“豪密”。9月的一天深夜,已经来到中央苏区的曾三,与上海党中央电台建立起联系,互向对方发送了一份加密电报,曾三就用“豪密”译出了电文送交苏区中央局的任弼时,在上海,邓颖超和周恩来也用“豪密”译出了中央苏区发来的加密电报。实现了中央苏区和上海党中央的第一次无线通信。
1932年又成立无线电侦察部门。长征途中,为保证侦察效率,我军无线电侦察部门采用梯队式工作机制,一队行军,另一队原地架起电台,不间断破译密电及时掌握敌行踪。共破译国民党军密码180余种、破译口令860多种。1935年二渡赤水时,我军及时破译敌密电,获知敌在娄山关附近兵力稀少,由此决定先克娄山关、再占遵义城,一举消灭贵州军阀王家烈6个主力团。正因我军在这种无形较量上技高一筹,屡次保障我军摆脱敌追击拦截,取得万里长征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曾经夸赞,无线电侦察部门是“长征中黑夜走路的灯笼,我们是打着这个灯笼长征的”。
抗日战争时期
东北抗日联军: 1934年9月,在苏联国际无线电训练班的于保合被派遣回国到哈尔滨抗联第三军,根据司令赵尚志的指示,在现伊春市南端巴浪河东北35公里的山坡上,成立抗联电信学校,进行训练和抄收新闻。学校教学设备是在汤旺河老钱柜一次战斗中缴获的一部日军电台,学校课程主要讲无线电技术,三分之一的时间讲电工原理和无线电常识;三分之二的时间进行收发报训练、国际电语练习等。学员们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学习无线电通信技术。纸笔不足,就用小木棍在地上抄写,电键不够用,就在手指上练。三个月后,学校与抗日联军总政治部汤旺河政治军事学校合并。连续办了三期,培养了200名军政干部和部分电报员,学生毕业后即分配到各部队随同作战。抗日联军司令部始设电信队。首任队长为于保合。当时抗联的无线电通信工作必须两个人一组,分别负责发电报和译电报。

主播介绍

向钧:汉中市志愿者朗诵委员会成员,文化志愿者。

陈渝:退休教师 汉中市志愿者朗诵阅读委员会导读老师,文化志愿者。

金辉:陕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汉中心灵空间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文化志愿者,市志愿者阅读朗诵委员会成员,一个喜欢用心温暖你的朗诵爱好者,一个喜欢用声音传播爱和感动的人,愿意和所有喜欢的朗诵的朋友们一起学习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