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瓦
文/绿叶子
儿时,一片片青瓦安卧在家家户户的屋顶上,俨然是村舍的一顶旧棉布帽子,也是乡村的一张张名片。
我所说的青瓦,乡亲们又叫它巴砖,或许是因为它有巴掌那么大,与砖的形状相似吧。和如今看到的瓦不一样,它的线条极简朴,长方形的,表面平平整整,五六公分的厚度。没有波状的棱,没有弯起的角,也不需要子瓦和母瓦,好像迎面而来的两脚粘泥的老农一般质朴。远离故乡之后,再也没见过这样的青瓦。它带着历史的沧桑,风雨的痕迹,蕴藉着深深的乡情。回想起故乡的小村庄的静谧,儿时的天真无邪,屋顶上的风光,那一片片青瓦就顽强地硌醒了我沉睡的记忆。
在鲁西北的大平原上,村落像绿色棋盘上的一枚枚棋子,散布其间。远望去,绿树环抱着暗黄色的土墙土屋,屋顶上嵌着风中颤抖的草棵,屋檐拉扯着摇曳的绿枣,那一片片青色的瓦,卑微地掩映在绿树和野草之间,呼吸着岁月的气息,伴着日月晨昏静静流转。
夏天,炎热笼罩着整个世界,唯有屋顶上有一丝丝的风溜过。劳累了一个白天的农人,一家老小沿着梯子爬上屋顶,铺一张苇席,困意袭来,酣然入梦。青瓦虽然在白日里遭受烈日暴晒,太阳下山,它的热量很快散出去,不像石头,温热不散。无遮拦的高处,屋顶上也少蚊虫叮咬,那一丝的风实在令人惬意。一觉醒来,月光窜出树影,高挂中天。夜深透了,凉意起来了。于是,唤起家人,抱起小孩子,回到屋子里继续一夜黑甜的梦。
夏天的风雨肆虐,雨水泼洒在屋顶上,瓦咬着牙,对抗着,挨过一次又一次的侵袭。最初,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和我们姊妹住在老家的老房子里。房子实在是太苍老了,像风烛残年的曾祖母,一阵风就要把它吹倒了。在风雨的夜里,母亲敞开屋门,点着煤油灯,坐在堂前,不敢睡觉。瓦在电闪雷鸣的深夜,战战兢兢,他的呻吟声淹没在巨大的雷声与呼啸的风雨声之中。胆颤心惊的母亲,泥塑一般坐着,摇曳的灯光,把她的身影放大,高大无比的黑影,像巨人一样支撑着飘摇的老屋。大雨的冲刷,老瓦来不及送走的雨水,渗透了屋脊,屋顶的水滴落。母亲用家里的盆盆罐罐接住,于是斗室之内叮咚作响,宛如一曲夏的交响乐,点点滴滴消耗着母亲的心血。年轻的母亲,白发渐渐爬上双鬓。“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粘着泪水的诗句诉说自己的人生境遇。而母亲只能用母爱支撑着,一个人默默地吞下这种无尽的悲凉。如果瓦有知,有他的患难与共,母亲该有一点安慰吧。
上世纪七十年代,没有玩具的农村的孩子有极大的创造力。除了传统的抽陀螺,滚铁圈,跳房子,捡石子,丢沙包……还要一项独特的运动——砸瓦。小伙伴们每人找来一块半截的青瓦,把边角磨整齐了。在地上画一条线,把自己的瓦沿直线排一排站立,三五米外再画一条线。其中一个小伙伴站在线外,用自己的瓦去砸倒那一排瓦。如果砸倒一个,就接着砸,最后看谁砸倒的次数多。这不仅要练臂力,还要求准确度,要不断修正丟瓦的力度和角度。手里能有一块质地细腻、表面光滑、方正匀称的青瓦,就会爱不释手。我有一块瓦,有时在书包里,把母亲织布又缝成的青棉布的书包坠下去一大块。更多的时候,我把它藏在家里的大门后,用的时候就跑回去拿。青瓦在孩子们的笑声里,损了边角,有时会崩裂,被扔进沟壑里。农村盖房子,地基是砖砌的,有半米高,上面用土坯垒砌。砖的体积小,土坯的宽度大,砖墙就砌成空心的,为了让墙体结实,中间就填进一些砖头瓦片。于是村南村北沟沟壑壑里的碎砖断瓦,统统砌进墙里,成为新房的一部分。
青瓦在屋顶与风成为敌手,无时无刻不在较量着,檐头战栗的几根野草就是明证。在春天里的瓦缝里,得了春雨的滋养,它们开始萌发,长到寸把长。出头的椽子先烂,草儿却要努力长起来。风每天吹着,想把它们连根拔起,瓦却紧紧把住它们的根须,加固了它们的根基。整整一个夏天,那些草在风里摇摆着,倒过来,又倒过去。暴雨,狂风,都奈何不了它。只有时间能摧垮它的柔韧,在深秋时节,枯草断裂,根须化为泥土,拥抱着那瓦。时间同样能摧毁坚硬,青瓦经历无数岁月的风吹日晒,慢慢磨损,残破。老房子战战巍巍,成了危房。不得不重修。老去的瓦不能再用了,新的烧瓦技术又烧不出青色的瓦,那厚重的青色,似乎只属于久远的历史。
一年之中,乡亲们与瓦屋最亲近的季节是漫长的冬季。夏季,农人们早春晚归,田地里总有忙不完的庄稼活。春耕,秋收,也是紧张又繁忙的时候。唯有冬天,天寒地冻,田野袒露着胸膛,吹着凛冽的风。大人孩子便不出屋门,团聚在瓦屋的小火炉边,男人们喝几口小酒,女人们一直在纳鞋底,孩子们跑来跑去。瓦在屋顶上对抗着西北风,呵护着一家人的幸福安康。我喜欢听广播,在没有书读的日子里,一根青藤响万家,村子里的有线喇叭,在每家的屋檐下钻进屋子里,每个黄昏,我搬个小板凳,坐在屋门后,支起耳朵,静心聆听。从维熙的《北国草》,路遥的《人生》等长篇小说,就是以这种方式听到的。没有人引导我,我自发地爱上了它,开启了我的文学梦。它让我知道,村子之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那里有境遇不同的人,在平凡的世界里挣扎,成长。它让我明白,人生会经历酸甜苦辣,但不管在怎样的困境中,都得坚持,不能消沉。就像这屋顶上的瓦,经受一切的风雨的侵蚀,最终毅然牢牢地贴紧屋顶,完成生命的使命。
深青色的瓦,呵护着村子里一代又一代人长大。从我小时候起它们已渐渐离开人们的视线。它是故乡送给我童年的礼物,珍藏在最深的最柔软的岁月深处。每每想起,无从诉说,只能以支离破碎的文字来慰藉越来越浓烈的乡愁。
作者简介:
吕延梅,笔名:绿叶子。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鲁西北,生活在孔孟之乡。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新锐散文平台签约作家。多年来一直坚持散文创作,有多篇散文在报刊杂志发表。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