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守老人和儿童
文/东淓木
莎莎是个可爱的孩子,8岁了。她不喜欢笑,更不喜欢说话。发音不准,跑调,每次也只能吞吞吐吐的说出三、五个字,而她最不喜欢的就是叫爸爸妈妈这两个名词,唯独爷爷奶奶是叫得最真切的了。
莎莎的父母亲生下她满6个月的时候,便急匆匆南下广东,做农民工的活儿去了,照顾小莎莎的艰巨任务自然落到了她爷爷奶奶身上。小两口离开的时候,奶粉钱不但没留下,居然死啃他的老父亲拿了一千多元路费和生活费。家庭本来并不宽裕,这么一折腾,两老几近精神崩溃。没法子,自己亲生的孩子,生活要过,孙女要带,再天大的困难,也要忍受和面对。小莎莎每天最开心的玩具就是她爸爸妈妈的衣橱,因为衣橱可以藏人玩捉迷藏,还能看到妈妈漂亮的花裙子,爸爸精美的西装和领带,每每看到这些,莎莎仿佛就看到爸爸妈妈就一直陪在她的身边,疼爱她,呵护她,不离不弃。莎莎有时伤心地哭了,她多么希望哭累了,醒来的时候,站在身旁的,是亲爱的爸爸妈妈啊!可是,盼星星盼月亮,大过年了,爸爸妈妈还是没有回来。莎莎想爸妈的时候,就紧抱着衣橱里的衣服,疯狂的大哭起来,爷爷奶奶看到了,忍不住伤心落泪,可怜的娃娃!
3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就第一次拿1000元塞给两老,莎莎也不抱抱,中午饭没吃就匆忙消失了。那时的莎莎看着面前陌生的男人,也没能喊出爸爸,当第二天下午的时候,这个叫爸爸的男人已经像空气,连个气泡都木有。莎莎的眼里,爷爷奶奶才是她唯一的至亲。她自发本能的喊爷爷奶奶一千次万次,也不愿意对着周围的空气叫爸爸妈妈,即使叫到天崩地裂,爸爸妈妈都不可能出现。爷爷奶奶平时除了干农活,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也没空和小莎莎说说话,更不可能教她发音、说话,家里也极少能坐在一起吃个晚饭。两老是文盲,小学没念完就辍学务农了。莎莎就像没有爸妈被遗弃的孩子,平时没有父爱母爱,生活捉襟见肘,看不到阳光和任何希望。5年过去了,她每天都脏兮兮的身子黑炭一样的小手,没去过幼儿园,没见过老师和其他的小朋友,更不敢奢望漂亮的衣服和精美的玩具。
有一次,他们的家庭情况让新上任的支书知晓了,派了个扶贫工作组来到家里。大家给他们带来了慰问的衣物、食品,嘘寒问暖后,大家提议把莎莎送去临近的幼儿园上学。一来可以在老师的教导下纠正错误的发音,说话也能迅速跟上同龄人;二来可以和其他的小朋友一样,高高兴兴活蹦乱跳,一起玩耍,对莎莎的成长起到主导作用。经过工作组几次三番的沟通和思想交流,她的爷爷奶奶最终以家庭困难经济拮据,声称交不出3000多元的学费为由,拒绝到幼儿园学习。他的爷爷说出了自己的苦衷,自己的一双儿女没给过老人们家用,更不说赡养费了。有时莎莎的父亲还回家啃老威逼两老要钱,没拿到千几百元不善罢甘休。每次工作组离开他们家,万般无奈同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泪眼婆娑。
莎莎6岁的那年冬天,一个漆黑的夜晚,一对既陌生而又熟悉的男女抱来一个男娃,和她爷爷奶奶寒暄几句,丢下几百块钱,却当莎莎不存在一样,很快,也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第二天,爷爷奶奶告诉莎莎,昨晚回来的是你的爸爸妈妈。莎莎听了,啥反应都没有,对于她来说,他们就是过往住店的旅客,甚至在家停留的时间计算起来居然半天不到。接下来的日子更难捱了,家里添个小弟弟,让原本一穷二白的家雪上加霜。
两老像以前一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承受家庭带来的心灵创伤。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弟弟也带到了2岁多,他们的爸爸妈妈,也再也没出现过。似乎家里的老人与生俱来的宿命就是在家带儿孙,做父母亲的没有责任和担当一样。孩子少了父爱母爱,少了启蒙的老师,没有给孩子良好的生长环境,错过了教育孩子的大好时机。
71岁那年,晨起上厕所的时候,头部重重摔倒在地。莎莎带弟弟回家的时候,看到倒在地上的奶奶,叫来了邻居的大伯和地里干活的爷爷,送去卫生院的路上已经不行了。亲人的离去给莎莎和弟弟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抹去的悲伤。剩下孤零零爷爷一个人,一个空巢老人和两个留守的儿童。
爷爷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他少了老伴,日子过得更苦了。再想想自己可怜的身世,没得过儿女们一分钱的赡养费,还要照顾两个可怜的孙女孙子,如果少一天不干活,哪来的钱供养她们啊!邻家的堂兄弟有时看着他们心里难过,逢年过节都给爷三添油添米。次年,她们最可爱的爷爷得了重症肺炎一病不起驾鹤西去了。他们的父母慑于叔伯们舆论的谴责和村委干部的动员,极不情愿地回到了破败不堪的家,挑起了大梁。
莎莎9岁那年,上了镇上的小学。她仍然五音不全,不好说话,最爱哭,有时傻傻的发呆,半天不说一句话。这个就是医学上说的自闭症。不喜欢她的爸爸妈妈,更弄不明白,为啥亲生的父母亲小时候从来不闻不问,当她弃婴一样抛弃没人疼,没人爱,不管死活。这血浓于水的亲情哪里去了。后来,他们的父母亲醒悟以后,对莎莎的自闭症后悔莫及,束手无策。医生们建议平时多交流,激发她的感情,带去人多热闹的地方让她开心,帮助她战胜心魔。通过家长们、老师们和同学们一年多的引导,莎莎的病得到了惊喜的康复,她能像同龄的小女孩一样,有个像样的家,有爱她的爸爸妈妈,能穿上漂亮的花裙子,能安静的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大声朗诵、读书写字。
这个故事是千千万万个留守老人和儿童的一个缩影。老人们离世用鲜血和生命,唤醒了儿女们的良知,使他们浪子回头,亡羊补牢,及时解除了家庭危机,最后完美收官。当今的社会,很多人为钱活着,抛弃了血浓于水的亲情,也抛弃了曾经养育我们的父母、孩子。像这样故事的家庭,多得数不清了。更呼吁有良知的父母亲们,暂缓赚钱的脚步,想想曾经生你养你的家乡,想想年迈而饱经风霜的老人和天真无邪的孩子,他们更需要关爱和呵护。
生命是有限的,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伴老人和孩子。因为,老人们的付出实在太多太多了,他们不求回报,不求感恩,只求得到子女们的哪怕一点点慰藉,在有生之年多尽孝,就该很满足了。同时,请别忘了身边的子女,他们的关爱和教育刻不容缓,都将牵绊我们一辈子和几代人。
作者简介:
东淓木,本名:林立璋。1980年4月出生,籍贯广西南宁市,本科学历,自由撰稿人、市书画协会会员。多年来陆续有文章在当地市级刊物发表,获一致好评。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