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故乡老屋
文/龚飞
有一个地方,它很普通,但总是让我魂牵梦绕。那就是我的故乡——川南的一个乡镇的金龙老街。那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也是我一生一世忘不了的地方。那故乡的老屋是我日夜思念的地方,是我心中一支绵长古老的歌谣,是我永生难忘的童年记忆,是我梦里自由遨游的天空……
我的老家金龙是川南的一个普通乡镇,金龙老街坐落在泸州市龙马潭区一座叫做金龙的山上,老街的街道是依山而修的约三米宽的青山板路。为什么取名“金龙”,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只是在一公里开外,远望家乡的山势,就好像一条跃跃欲飞的巨龙,在金色阳光的照耀下,灿烂夺目,令人叹为观止,或许这就是“金龙”名称的由来。
走进老街,闲聊着的街坊邻居,向我看过来。“你回来了啊?”亲切的问候,认识我的人还是不把我当外人,哪怕我已经离开老家四十多年。小学、初中的同学相见,愣了半天,方才唤出对方小名,“你是久久?”“你是明明?”一阵寒暄,一阵慨然。四目相对良久,双手紧紧相握,额头已是岁月留痕,往昔活蹦乱跳、无忧无虑的孩童,如今已是老练持重的中年人了。心中有很多话要说,可是又不知道从何说起。一群孩子,瞪虎灵灵的小眼睛看着我,无语。在他们眼里,我也许是一个外乡人吧?

靠近街心花园,便是我们龚家的祖屋。祖屋正面中间是双扇木门,两边还有侧门。走进自家的老屋,由于长久没有住人,显得格外的破败、冷清和萧条。祖屋属于清末民初的建筑,是立料结构(又叫穿木结构)和土木结构的青瓦房,典型的川南民居,有三百多个平方米。据祖母告知,曾祖父去世时祖父还年幼,曾祖母就带着祖父改嫁到陈家。祖父在十三岁时脱离陈家,独自打拼创业,有了积蓄才在老街购置了房子,这才有了龚家祖屋。祖屋临街有200多平方米是立料结构,主要是有一个大门市,三间厢房和一个大库房。据祖母告知,祖父在世时,这里曾经营过糖房。祖父去世后祖母就经营茶馆和做点小生意谋生。解放后门市等大多数房屋出租给金龙乡供销社收购站使用,那库房就堆放草蓆、高粱等货物。祖屋另有100多平方米是土木结构,在立料结构与土木结构联接处有一个天井,天井旁边有两个房间,由供销社工作人员居住。天井过去是一个走廊,紧埃着走廊是三间卧室,这便是祖母、父亲和我居住的地方;从父亲的卧室楼梯上去,上面便是木楼,里面堆放着杂物。卧室过去是一个小厅,还有一个大堂屋和厨房。厨房有门沿石梯下去便又是一个天井,天进过去是厕所、猪圈和一个30多平方米的种菜的园子。每间屋都有一扇木门,堂屋正中是双扇门,两边是双扇侧门。每扇门还有半尺多高的门坎,如果不小心别了脚会摔跟头的。父亲曾告诉我,祖屋菜园子原来是木板楼房,上面是三间卧室,还有木板凉台,下面是一间大屋,只是后来土墙裂开,成了危房,就将楼房拆了,改成了院墙,这才有了后院及一块菜园子。祖屋的后门是石门坊,两扇沉重的大木门足足有一寸厚。
记得在小时候,一遇下雨天,小伙伴们就像过节一样,争先恐后的把家里的木盆,瓷盆,瓦盆等能盛水的工具都搬出来,放在天井的屋檐下,听着雨水落在不同的容器里发出的那似音乐般奇妙的嘀嗒声、叮当声。还用小手接着雨滴看着雨水透过指缝落在地上,感受着雨滴落在手掌及手指上的微微重力,痒痒的。更有一些不怕雨淋的孩子,在天井里跑来跑去,嬉笑追打,一会儿天井四周就响彻着一串串欢快的笑声。
在我父亲三岁左右时,祖父便留下八百多块银元的债务和祖屋,撒手离去。祖父去世时,祖母还不到三十岁,别人都以为她会改嫁。可祖母却默默地承受着丧夫的悲痛,拖着我才三岁的父亲,孤儿寡母靠开茶馆和做点小生意苦度日子。祖母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妇女,历经千难万苦, 不但偿还了祖父遗留下的债务、保住了祖屋,而且还将父亲抚养长大,读上了大学,成为家乡的第一位考上被后来列入“985”“211”的四川大学的大学生。

祖屋园子的外面是一口大堰塘,长有100多米,宽有50余米。堰塘里的水除了附近生产队用来浇灌农田之外,还可以用来淘菜、洗衣服等。每当夏季到来,这里就成了我们小伙伴游泳嬉戏的地方,是我们儿时的乐园。夏季到来时,荷花亭亭,蛙声琅琅,很是迷人。遗憾的是,现在这个堰塘因为发展经济而被填平修建成了市场,荷花与蛙声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市场上的吆喝声和吵闹声。那时,堰塘的前面还栽种了一大片竹子。青翠的竹子肩并着肩儿,叶揽着叶儿,亲密无间。竹的生命力极强,叶绿且密,枝直而韧,能经风霜,能蔽烈日,故而被视为风度飘逸的对应物,千百年来被人们咏叹,受人赞颂。而一个关于竹的谜语更让我难以忘怀。“想当初,绿鬓婆娑。自归即手,青少黄多。受尽几多折磨,历尽几多风波。休提起,提起珠泪洒江河。”其谜底却是撑船的竹篙。比喻船夫们艰辛生活的真实写照,读来令人动容。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它不停的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
远处传来《故乡的云》的歌声。在故乡流连,古老的青石板上还有我童年的梦想。我是1979年离开老家到泸州学习的,如今虽然在泸州市江阳区工作和生活,但我始终对故土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我一人走出街外,踏上故乡的土地,只见田野青青,绿油油的庄稼在为我的到来轻歌曼舞。走过农贸市场来到新街,那里是错落有致的一座座楼房。看来我的父老乡亲如今也是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了。眼前这遍土地,虽然还有点贫瘠,但岁月悠悠,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播种希望,期待着明天会更加美好。
2023年1月9日。


作者介绍: 龚飞,男,四川泸州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1963年2月生于泸县金龙乡(今龙马潭区金龙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泸州市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推荐活动入选家庭。曾担任长江液压件厂暨长液公司《长液报》责任主编,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信周刊》编辑、记者,泸州市总工会《泸州工运》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