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升腾的炊烟里找到万物取暖的方向
王建新组诗欣赏
作者:唐光中
《岁末感怀》,首先找到了一个巨大的喻体,这个喻体清晰而须仰望:一年结束,厚重的日子“如头顶高悬的一树空枝”。这一喻体的出现是真实而可靠的意象转换,这一苍凉意象是诗中“一声叹息”的互应和必然。诗人紧随这一意象的产生而以倒叙的手法追忆过去的一年,诗人的这首诗很像是收拢一张渔网,再撒开光色斑驳的“过往”予以晾晒。诗的第一节“厚重的日子”便是纲领和伏笔,是以下几节叙述的理由。
全诗接下来3节便是对过去一个年度的青春经历的“细数”。鲜花和眼泪、年华的一束光和手中沙粒的漏失等等,以及“用一支烟把自己反复点燃”的思索,都是对“厚重的日子”的咀嚼和梳理,也都是在“一声叹息”中的自省和自恃。总之,这首诗写在岁末,是对逝去岁月的缅怀、掂量、惋叹和珍惜,这无疑是诗人对年华和岁月冷静的思考,也是对读者悄然的启示。这首诗是时光的留痕、青春的笔记、岁月的图谱,在精神层面应是一种美丽的忧伤。
《等待一场雪》。不管是飘落眉梢于断木之上的“一朵雪花”或者一只飞鸟眼眶中雪的光芒,都属“恍然”,都是对雪的感伤的梦想,都属于“渴望一场雪”,并且都是对此诗标题“等待”一词的心情遭遇的阐释。而这种阐释是极具悲剧效果和穿透力的。写雪,诗人将笔下的雪置于“虚”与“无”,而以反向的情景叙述抵达题旨。这几乎是结构和语词的逆袭之力,给我们以心情迥异而交替反复的疼痛和震撼。“寒鸦在夕阳下晾晒一道绯红的伤口”、“一树寒叶已被掏空”、“大地上铺满零乱的感伤”,这是多么该悲惋的气候变暖严冬无雪的生态现实!好在“不甘沉沦的枝干伸开铮铮铁骨/像是举起沉默的誓言”,便给了我们以略微的慰藉和不泯的希望。而一只飞鸟眼眶里的雪光,毋宁说是诗人此时此刻眼眶里的雪光。
《秋日落叶》、《菊语》、《银杏叶》。这三首都是写秋景秋色的。人间写秋色的诗已经太多,在这里,诗人却以大胆的想象和奇特的转喻,生成非同一般的意境,营造出惊人的魅惑。例如:“抱紧阳光的银杏叶/把自己修练成一树佛光”、秋菊“独自撑开一片天空/奏响一曲唢呐”、“北风摇动经幡,抚平起伏的苇穗”、“片片银杏叶儿/把自己修练成一树蝴蝶”。那么,我们就不再悲秋,秋天的那些值得仰望的事物是悲怆而又有英雄意义的,它们在命运的严酷中敢于修练出佛光般的普爱,这也应该是对我们的生命启醒和灵魂濯洗。而诗人并非是无病呻吟或者训戒于人,这是一种自我反刺而产生的叙述张力,令我们震颤并感慨唏嘘。
《中年书》、《门前那座高耸的雪山》、《一场暴雨的述说》。都不过是在“向春天出发”,靠近“满天的彩虹”。可是,这行走和出发不是轻松懒散或投机的,它必须担负悲壮的经历和拓创美好的过程。例如人到中年的“六月飞雪”和“盛夏成冰”,例如突出重围的“陷阱与坎坷”,例如“窖藏”于心的“半生烈酒”,“一口就能呛出满腔的火焰”。然而正是这种经历,才迎来“野梨花用白雪围住了山头的村寨”、“迎春花用金黄缠住了细细山溪”,“滚烫的泪水”“点燃了满眼的绿意”,直到“风雨过后,遍地盛开的太阳花”,“让你再次坚信,人间值得”。这是多么铿锵的心语和真诚的生活哲理,这是诗人对于生命和人间的悲怆而激情的呕歌。
《墓碑,捂住尘世间所有的疼》、《雪落天台山》、《小寒》。前两首诗,应该是亲人和情殇的挽歌。《墓碑》以一个亲人的去世寄托难了的深情,以诗的语词摡括了人物所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之重:“活着的时候,沉重的日子/压垮他单薄的双肩和消瘦的肉身”,还有“刨生活那把永不停歇的铁锹”,走时则“两手空空/一身轻松”。诗人在这一轻一重的表述中不仅仅让我们深深为之慨叹,也凝练而极至地推出了逝者的生平、命运和作为一个忠实农民的可敬可重。不仅如此,诗人写出“仅剩几截硬挺的骨头”,更意味深长,再一次渲染了逝者一生“硬挺”的凄凉,也暗示了他的不死的性格和精神,乃是诗人歌颂之中更深层的歌颂。
在《雪落天台山》里,我们似应凝目这样的艳句:“雪粒触地的回响,如马蹄般急促”,这里不仅使用了超常的比喻和极度夸张的修辞,让语言的造型具有突兀之美,由雪粒生发出“马蹄急促”的想象,显然营造了一个意象中的非凡意境,即在“山顶打坐”产生的心跳的情绪。这是一首隐约而又裸露的爱情诗页,以雪为喻抒发了“情殇”之中“你我共白头”的决绝信誓。
而《小寒》继续告白冬天寒冷的悲伤,因为寻觅零度的阳光而泪水盈尺。然而,“红炉谈论来年”、“笑声孵化冬天”、“枝头喜鹊长歌”,春天已经不远。作为组诗的结尾篇,这并非漫长组诗“光明的尾巴”,而是希望的信心和喜悦。
综上观之,王建新的这篇长达11首的组诗,同时也牵涉到他的诗人的自身品质和基本风格,我们似乎有了这样一种笼统的印象和认知。这就是:王建新是一个具有怜悯情怀的悲凉激昂的诗人,他有属于自身的个体个性的鲜明诗风。他的诗有一种云朵般的朗丽、天空般的深邃、土地般的悲伤和不屈的审美走向和精神承荷。读王建新的诗是浅亮而不晦涩的,但在这清浅澄明的话语背后,又有思想和感情图像的深度打凿。这就使他的诗不仅是可亲的、可触的,而且是呼唤的、启迪的、由表及里的和感人至深的。这当然更是王建新自我生命、情感和灵魂的潇洒行走——一个悲凉诗人的阳光风姿。
当然,组诗的总标题“在升腾的炊烟里找到万物取暖的方向”,不过是从其中一首诗中挑出的一个句子,以作为统照全诗的必要的楔子。而组诗的画面是多层次的、意象和意境是多色彩的、视觉感受和审美聚焦是多向和多元的,以至给我们了丰富的光点斑斓的感动和享受。而标题的诗情画意则足以凝归于“希望”这个简单的词汇和贯穿组诗的题旨。悲凉中的昂奋、绝望中的希望、痛苦中的方向,终是整个组诗的魂魄和质核。
2023年1月8日



